华中科技大学 · 三味食舍:拾味花间,秀色可餐,写意生活 | 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德阳)
《三味食舍》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华中科技大学组设计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
编者按:当德阳的山野农居与建造大赛不期而遇,当国内外22所建筑高校在此“华山论剑”,“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在四川省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规划区拉开帷幕,现已进入施工建造阶段。华中科技大学组的方案「三味食舍」,以食入手,把对于都市人来说十分新奇的传统灶文化纳入民俗的主题,通过回归乡村美食与其特有的饮食文化,来打造适宜亲子,促进自然关系的环境。
三味
食舍
©unsplash.com
十月的清晨,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就在村口忙开了,年轻的小伙子费力地把一大桶面浆搬到黑黢黢的厨房,在那里,老人的两个儿子已经在土灶里燃起了一捆秸秆,老伴儿从后院抓来几把刚割的韭菜,泥土裹着露水,女儿们立马在土灶边围开,一边掐着韭菜尖儿,一边扯着家长里短……
如果有这么一间屋子,有四季,有瓜果花草,孩子在屋里穿梭,拔萝卜掰玉米,屋里有间土灶,有口老井;一家人为一顿乡味,挑水添柴,围一口大锅,讲一口乡话,到柴火燃尽,香味四溢;有一方小院,承载月夜星空,有蛙声蝉鸣,幕布音响,也有烤肉串盘,炭火热茶,有亲人,爱人,也有刚结交的好友……
食味,乡味,人情味,名之“三味”
走读乡村
基地位置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基地位于德阳市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龙洞村,成都北部新城德阳规划466平方公里的“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希冀打造成为支持德阳绿色、创新、协调发展的新引擎。规划区内拥有五大湖区森林公园、千里水系绿道、万顷花海湿地等众多原始风貌、自然生态。
基地平面图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房屋现状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新”与“旧”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民以食为天:传统灶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核心,而对都市人来说,灶文化是新奇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生活新范式与生活新场所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社会关系的“新”与“旧”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空间格局的“新”与“旧”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材料的“新”与“旧”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旧:闭塞 新:保留土屋,新增光源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新:空间开放通透,呈现多个层次
行为·生活·空间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旧物活用:老房子遗留下来的推磨、谷子风车、井与灶等带着历史记忆的物品最是有趣,蕴含着上一辈的记忆,充斥着下一辈的好奇。
传统游戏:铁圈、秋千、甚至一块木桩,对于孩子来说似乎随处都是玩乐的天地。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现代社会通讯发展迅速,而亲子关系却越来越疏离,常有一家人齐坐在沙发上自顾自玩手机的状况发生。一天中仅有的交际似乎只发生在饭桌上。
因此,我们希望能在民宿中回归自然的亲子关系,让父母与子女变得更亲密。
实现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以“食”为核心,通过回归乡村美食与其特有的饮食文化,来打造适宜亲子,促进自然关系的环境。现在的孩子大多不了解农村土灶、各类农作物,对于未知抱着极强的好奇心。而对于父母则是童年的回忆。通过自给自足的采摘、生火、做饭过程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参与,一起活动。
手绘 ©蒋琬瑜
以三类空间关系塑造新型亲子关系,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1.“看”——“吃”——“做”
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烹饪、加工、制造,以共同从事乡村特有的有趣生产活动拉近彼此距离。对父母是童年的回忆,对孩子是新鲜的趣味。
2.空间“故事”
父母围坐在室内互相交谈,孩子聚集在一起在院内玩乐,彼此之间实现关系通透。
3.“食物”文化
乡村里的作物,生产工具对于孩子都是陌生而有趣的存在,对这些物件充满好奇。而父母恰巧是这些物品的熟知者,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玩乐过程中达到认知教育的目的。
食材·生产·生活
龙洞村的一年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三月四月是龙洞村李花,桃花,油菜花开花的花季,加之李花本身具有一定知名度,此期间为赏花、体验手作的旺季。
七月到十月是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期间又有暑假,因此很可能是亲子游,体验乡村野味,实现认知教育的旺季。
我们的一年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花季:住户赏花,体验鲜花手作,长期停留可以体验农产品的生产。
过渡季:连接两个旺季,提供日常服务。
果季:住户体验采摘,烧火,烹饪,BBQ,孩子们在田间玩耍,体验乡村生活。
农闲季:农民在工坊集体生产辣椒酱、核桃加工品等手作物作为民宿纪念产品储备。
活动·序列·功能
亲子行为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列举可能发生的行为,串联相关行为,以儿童游弋做空间线索,灶井做空间中心。
序列组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通过对行为的组织得出了三个组团:工坊、厨房、休闲。根据孩子特性得出空间功能与行为关系。
交流·故事·学习
“看”——“吃”——“做”
手绘 ©蒋琬瑜
空间“故事”
手绘 ©蒋琬瑜
“食”“物”文化
手绘 ©蒋琬瑜
线索·流动·平面
平面整理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流线·情境·光影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采光·通风·节能
采光照明与通风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屋架抬高,在极大改善室内照明的同时改善通风,使有效可以通过高侧窗而实现通风。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空间的通透通过环境中的风进行了串联,风不仅改善了院落微环境,也带来了人情味;厨房的香味隐约飘荡在院落之间。
井水空调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原理是夏季利用电源水泵和水管将低温井水抽取并经过盘管,用风扇将冷风吹入室内,实际上利用地热能源。
材料再利用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平立剖图纸
总平面图 ©孔德博
一层平面图 ©孔德博
二层平面图 ©孔德博
西立面 ©孔德博
南立面 ©孔德博
北立面 ©孔德博
东立面 ©孔德博
改造前后——剖面2-1 ©穆黄轩
改造前后——剖面2-2 ©穆黄轩
效果图
©叶家兴
©叶家兴
©叶家兴
©叶家兴
©叶家兴
前期设计与调研
指导老师抽签
刘晖老师(左一) ©UED
方案设计讨论
©孔德博
©谭刚毅老师
草图绘制
手绘 ©何雨萱、蒋琬瑜
手绘 ©李保峰老师
手绘 ©陈恩强
手绘 ©陈恩强
手绘 ©刘晖老师
手绘 ©张剑老师
现场勘查
©穆黄轩
©何雨萱
©赵子文
后期深化方案,调整结构
©孔德博
©刘玮楠
©刘玮楠
模型制作
©刘玮楠
©刘玮楠
模拟搭建
©刘玮楠
©刘玮楠
©刘玮楠
©何雨萱
参赛队伍
华中科技大学组
带队老师
刘晖
设计导师
李保峰、谭刚毅、张剑、苏原
参赛学生
孔德博、何雨萱、陈恩强、蒋琬瑜、叶家兴、穆黄轩、赵子文,刘玮楠,晏鹏飞,李爽益
供稿 | 华中科技大学
编辑 | 刘玮楠、YHz
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德阳市人民政府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CBC建筑中心
承办单位
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管理委员会
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协办媒体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参赛高校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
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规划面积466平方公里,从“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的城市总体定位出发,以生态和健康产业为主导,力图打造宜居、低碳、高效的生活生产空间。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位于“古蜀之源、重装之都”-德阳市,属于四川最发达的成德绵经济带核心区域。毗邻德阳中心城区,对外交通便捷,距离成都市区、绵阳市区仅1小时车程,与全市各县(市区)之间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
生态良好,人文独特。地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交汇处,拥有众多秀美自然景观,正在规划建设五大湖区森林公园、千里水系绿道、万顷花海湿地等生态景观,必将成为九寨沟-大熊猫生态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规划范围内儒家文化氛围浓郁,三国遗踪遍布境内,宗教文化传承久远。
规划引领,创新超越。围绕“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的城市总体定位,规划编制中全面融入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生产空间低碳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产、城、景、人”和谐共融的美丽中国示范区。
机遇众多,潜力无限。德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建设健康谷,将从财政金融、土地保障、产业扶持、队伍建设等全方面给予支持,多层面、全方位优势政策的叠加,将不断激发健康谷发展潜能。
官方公众号
参赛队伍
华中科技大学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规划建筑系于2000年5月合并而成;下设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设计学系、《新建筑》杂志社、图书分馆、模型制作中心、绿色建筑与城市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居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以校办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为学、研、产结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