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秀 | 魂牵梦绕的意境
艺术家 贺秀
贺秀
1986年出生于湖北十堰市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职业艺术家、现居北京
个人官网
hexiu.arthub.cn
《斑马的乐园二》 37.5x53.5cm 绢本 2018
现代景观中的“自然”
文/赵子龙
青年画家贺秀的绘画在图像和观念上都与我们习惯中的“工笔”有着明显的差异,无论观者有无专业的读画经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气质。在保持了中国传统工笔水墨技术的基础上,贺秀以清新的色彩和充满想象力的场景,在现实的当代社会景观与中国古典观念中的“自然”之间架设了一条通道,使得中国人魂萦梦绕的“传统”意境在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得以显现,这不啻为一种对“传统”有价值的改写和延伸。
《斑马的乐园》 59x48.5cm 绢本 2018
这种“改写”并非是大家谈论艺术时所热衷的“变革”,它所承载的世界观 ,仍然源自中国古典思想——一种将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无缝衔接的“新世界”,这种世界观带有一种强烈的文学、主观、抒情气质,也就是古代人所谓的“自然”。“自然”建立在客观理性的现实世界之上,却又完全不同于客观生态,在这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本身即是一个巨大的象征系统,只有在这个文化系统里中国的传统观念才成为共识,得以流畅的运行,让我们一直以来从中获得精神愉悦。
《游历生活之象》 59.5x53.5cm 绢本 2018
不过,这种传统的世界观往往只存在于中国古典思想体系中,在人类社会向现代转型之后,这种诗意的、精神性的世界观遭遇到了困境,现实理性、科技思维接管了世界,世界不再神秘和富有情感,而是可以被测量、计算、使用和破坏——科技理性进步的代价,就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随之消失,这对于习惯在现实中寻找意趣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精神秩序的破碎,对我们而言,世界的日趋现实化意味着我们的记忆与情感再无出处,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中国人才如此渴望古典文化中的“意境”,很多时候这无关学术,而关乎文化习惯和情感。
在这种背景下,贺秀的工笔绘画给了观者一个有意思的提示:在理性世界中消失的“自然”,可以在现代社会的一切景观之上重新建立——只不过这需要我们真正理解,“自然”并非仅仅源自于原始的青山绿水,而是源自我们赋予客观事物情感的能力,只要这种能力重新被唤醒,我们照样可以在现代工业社会景观之上重新体会那种久已消失的精神世界,这看起来让人欣慰和乐观。
《游历生活之犀牛》 47.5x58.5cm 绢本 2018
贺秀的绘画,就是在对我们进行这种提示,更重要的是,贺秀的观念中隐含着传统延续的可行道路。在我视野内的许多谈论“传统”的学者,大多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传统已经被政治割裂;在提及传统的时候,实际上他们更多表达的是对政治的愤慨。这种悲观的偏见为传统下了一个并不准确的断言:“传统”已经随着全球化、科技时代的到来而永久不可逆地远去了。实际上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这代人的知识结构缺陷导致他们无法在全球化时代重新建立新的“传统”而已。
年轻的贺秀之所以能够做出这种重要的提示,恰恰因为她没有被绕进“传统”的概念中,而是仰仗着自己的直觉体验对现实世界进行了独立的观看。我猜想,甚至她压根都没有想过那些过于理论化的议题。却也正因为如此,她毫无顾忌却又轻松地找到了问题的突破点。当那些幻想的、古典的视觉图像与现实生活的世界无缝衔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世界的时候,我发现了支撑所谓“传统”的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创造了《山海经》那种中国人特有的世界。
《蜗牛游历记》106x50cm 绢本 2018
《小鹿游历记二》 41x73cm 绢本 2018
此外,贺秀的绘画中流露着另一种支撑传统气质的因素:对世界的善意。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她那种无邪如孩童一般的天真之眼,入眼的一切都充满着朴实、温暖、善意。一般来说,许多艺术家为了获得绘画的当代性,会选取当代艺术中非常抢眼的批判意识,来显示自身思维的锐利——当这种批判意识用于维护、追忆传统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对当代社会景观的反感。事实上,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站在传统一边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不满:高楼、马路、汽车、互联网、时装都是传统的敌人。
《壁虎旅行记二》 78x57cm 绢本 2018
然而,在贺秀的绘画中,我看到的是一种宽容,水泥、马路等现代社会景观与花鸟动物山水自然达成了和解——“现代”与“自然”并没有处在一个战争的世界中,被传统主义者愤恨的现代景观在贺秀笔下仍然获得了如《诗经》一般清新的诗意。此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语言在她那里也没有形成与“传统”的战争,而是与笔墨一起成为建构新世界的手段。在贺秀一开始的作品中就携带着这种观念:在描述她的家乡和学校的时候,她以现代主义绘画语言将许多形象进行了平面化、程式化的处理,画面因走向二维而与现实世界产生了视觉上的差异感,强化了笔下世界的主观色彩,而同时并没有与“笔墨”这种传统语言发生排异、冲突——这其实已可以看做水墨语言的创新。此后的绘画,她展示了对当代社会视觉景观的敏感,选取了许多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视觉符号,抽离了它们的社会性、现实性、争议性,而成为中国人熟悉的“自然”景观。
《壁虎旅行记》 99.5x187cm 绢本 2017
可以说,贺秀的绘画价值并不在于对工笔绘画进行了多少尝试和变化,真正重要的是她的思维方式。她自始至终并未把“现代社会”与“自然”置于你死我活的境地,而是认为“自然”是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自然”气质的获得需要这种能力。在当代与传统公认的断裂之处,贺秀不经意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恍然大悟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被教育和训练出来的,而是由一个健康、乐观的生命体自然而然产生的——这也正是我一贯的观点,艺术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整的内心世界。
《哺》44x67cm 绢本 2018
《迷失》 39x47cm 绢本 2017
《游离系列之二》 43x46cm 绢本 2017
Arthub:您好,看到您的作品,发现您的画作有很多对空间的构成关系,请问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贺秀:带有空间构成的的作品初期形成来源于生活中拍的素材,就是突然间发现自己拍的照片很有画面感,想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呈现它们,添添减减涂涂改改就成了一幅作品。
Arthub:您的画作不仅有传统气质因素,也具有当代语言,能否和我们聊聊你的创作理念?
贺秀:画面能透出传统气质源于七年学院学习,临摹写生到创作,在传统临习中有了自己的感受,后期创作慢慢演化形成自己的符号。比如说我的作品中时不时露出一块远处的山,这也源于我的专业,以前一直画写意,对山水有自己的情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画面中大部分呈现当代元素,也是受我关注的艺术家有关,比较喜欢国内的徐累老师和张见老师的作品,还有国外的契里柯、达利、马格里特、德尔沃等画家的作品。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选材和构思,同时我也很遵循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所以创作出的作品中无论是小动物还是山脉都是我意象中的,看似不可能又不违和,看似真实又不完全真实存在,这种亦真亦幻正是我所追求的一种超现实感受的体现。
《梦游系列之八》 76×54cm 绢本 2014
《纸飞机的梦系列之四》 40x59cm 绢本 2015
Arthub:我觉得很有意思一点是,您将自己观察的事物和想象完美的融合在空间里,能谈谈您如何从早期作品摸索形成如今的创作风格吗?
贺秀:还记得第一张偏工笔的作品是在完成了第一年临摹学习任务后的暑假,那张作品很多技法是来源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了一个暑假,这是我的第一张尝试从写意过渡到工笔的作品,取材上也不似传统的大山大水,也没有当代的建筑,只是寻常熟悉的山体和树木,这张作品算是我寻求变化的一个尝试,不完全满意。第二张作品取材上更熟悉,就是经常路过的校园一角,因为过于熟悉在创作上更自由了,开始把它变成喜欢的样子,完成后的作品很满意,也参加了几个展览,就是从这张作品开始我开始转型当代工笔,取材于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后面的创作也一直在摸索,有满意的和不满意的,但每张作品都印象深刻,不知不觉就画了几年,画出了几十张工笔作品,放一起完全可以看到一个变化过程,但很明显的是这些作品不同于别人,也许这就是别人说的风格吧。
《梦游系列之十》 54×78cm 绢本 2014
《梦游系列之七》 56×52cm 绢本 2014
Arthub:您的画很纯净、童真,感觉您有一颗孩童一般的心。这些创作的形成和您的性格是不是有比较大的联系?
贺秀:都说画如其人,从表象上看确实有,记得大学时画工笔人物,同一个模特每个人画出来都不一样。老师也说我们画的人都像我们自己,虽说五官不像但气质就是有些像。我的工笔画虽说没有人物的表现来从表象上对比,但画面透出的气息肯定是我内心的展现。
Arthub:你怎么看待当代艺术和传统绘画的关系?
贺秀:我觉得当代艺术是建立在传统绘画基础上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梦游系列之十二》 51x39cm 绢本 2015
其他作品欣赏
《梦游系列之十三》 48x42cm 绢本 2015
《梦游系列之十七》 41x55cm 绢本 2015
《梦游系列之四》 53x55cm 绢本 2014
《梦游系列之六》 直径49.5cm 绢本 2014
《泰迪熊之系列一》 直径34.5cm 绢本 2015
《游乐园》直径47cm 绢本 2018
编辑:Eunice
往期回顾:
由金 | 流动的迷乱幻象
陈子风 | 零界
刘世健 | 被神吻过的风景
李超 | 在画布上进行一场世界大战
管赛梅 | 一个怀抱伊甸园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