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雨兼程70载,我们还需要多久超越西方?

疯控叔 大风控 2023-02-24

一、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


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的历史教授伊恩·莫里斯在他的《西方还将主宰多久》的一书中,通过分析对比人类过去1600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东西方在这个期间发展的此起彼伏,建立了一个社会发展指数评价模型,分别从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四个方面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历史发展的观点推演了未来东西方发展的趋势,得出了一个结论:


“中国将在2103年对西方实现全面超越




莫里斯对他自己的模型非常有信心,声称误差值大概率不会超过10%,本书出版后的这7、8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道作者会不会修正这个答案,我相信这个问题应该会在本世纪就有答案。

二、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大辩论

2019年的4月19日,在加拿大多伦多有一场非常有意思的辩论赛,主角是多伦多大学的Jordan Peterson教授和伦敦大学的Slavoj Zizek教授,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辩论到底两种机制哪种更优,更能使人活的幸福。

两人在各自领域都有众多追随者,所以这场“世纪之辩”的门票价格被黄牛炒到了1500美元一张。



没想到这个话题在海外能吸引到这么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虽然最后的结果没有明确的输赢标准,但大家各自有各自的评判,有人说Peterson观点更清晰,而有些人更认可Zizek的观点,还有些人对二人最后握手言和表示不满,觉得这样对立的两大观点辩论火药味不够浓。

而Zizek讲述的马克思主义用到的最多的例证就是中国近些年的发展奇迹,巨大的脱贫人数和社会主义强调的机会均等主义的优势。

三、波粒二象性

借用莫里斯的东西方的发展指数,近代西方是从1828年中国鸦片战争前夕才追赶上了东方,原因就是西方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共同推动下取得的高速发展。

这个发展得益于文艺复兴之后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成就,催生了工业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唯理派代表人物,法国启蒙家笛卡尔哲学著作集中的第二项原则找到一些背后发展的端倪:

“将要验证的每个难题尽可能细分成较小的部分,以便可以用最佳的方式来解决。”

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叫做“还原论”,也可以叫“无限细分论”,认为是存在一个最基本的粒子确定形态,或者通过无限细分一个单位可以找到一个最佳答案。

按照我的理解也可以称其为“粒子论”,西方过去多年的发展其实是粒子论的胜利,当然这都是物理学领域的描述,但可以体现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在社会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思想独立、个体自由之精神。

但是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追求粒子无限细分的时候,把整体和宏观忽略了,过分强调粒子个体的追求,而没有顾忌到整体利益的最优。

量子力学的出现摧毁了确定性,而以波函数的方式解释粒子最终状态取代了经典物理学的描述方式,而波的形态正是东方社会的展现方式,独立个体不一定能完全从群体中抽离,但整体的状态却是可以把握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中国的社会关系比作一个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一圈圈的波纹,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粒子把握个体,波体现宏观,粒子是清晰的、可以确定边界的,而波是模糊的、混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波比把握粒子更有难度。

我从很多的角度理解东西方差异,得出了一个相同的感触:

“西方是粒子态的,而东方是波函数。

这段话什么意思?世界没有唯一的真理、也没有永恒的真理,每个理论都有阶段局限性,用粒子思维是看不懂波的,用波的思维又无法照顾到每个粒子,理解了其中的根本性差异,对于我们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有帮助。

量子力学阐述的很多思想都是和古老东方的思想内涵非常契合,我深信运用东方的古老智慧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应用量子力学,就像经典物理推动了西方崛起一样,量子力学的广泛应用会助推东方崛起。

四、国+家=国家

中国的“国家”和西方的Country、State不同,西方的国就是“国”的含义,但只有中国叫国家,众家成一国,一国一大家,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大家牺牲小家,曾经的口号“天下为公”,如果一国是一家,为公和为私还有什么区别吗?公和私可以如此完美的兼容,不正是阴符经里谈到的“天下至私,用之致公”吗?

应该说中国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边界划分的国,所有的中国人都认同我们是同一个炎黄血脉,同一个华夏民族延续至今,绵绵不绝,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

14亿人口相向而行产生出来的巨大能量,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共同体可以与之相媲美,这就是我们团结一致的力量。

五、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英国哲学家罗素100年前曾受邀来中国讲学,回去后他把在中国经历的见闻和体会写成了一篇篇的评论中国的文章,我对他的一个观点记忆深刻: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骄傲的不屑于一战,那肯定是中国。”

因为我们信奉所有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不义的,只要是战争就会有死伤,我们更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人的和平与友善有博得老外好感的特殊能力,老外在中国呆的越久,越能感受到中国人的优秀品质,我有些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待一段时间后,对说刷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中国有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他们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内涵,但给他们非常奇妙的感受。

为了更好的宣传我们的文化,我经常送老外们英文版的《道德经》给他们学习,我说你要想真正了解中国人,需要从这里来入手。

六、真的有进步吗?

威尔·杜兰特在他的《历史的教训》中谈到了一个观点,他问真的有进步吗?我们所有的进步不过是用了新的方法实现旧的目标罢了。

脱离了人本身需求的进步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工业革命时代也有一批思想家在反思这个问题,进步到底有没有带来幸福指数的提高,我们不否认技术进步带来的生活条件的改善,但是无止境的进步追求,刺激着我们的欲望,让我们也慢慢脱离了人本身的简单需求,让想要变成了需要,把手段变成了目的。

西方现在流行一个运动,叫打造“心流”,以“火人节”为代表,是一种人类体验的极致状态,进入这个状态,代表了所有美好时刻的感受,冥想入定、极限挑战的巅峰时刻、甚至是可以取代吸食大麻后的感觉。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轻易的体验心流的感觉,越看越像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写的一幕,这样的技术不就是那一剂“索麻”吗?

但是,我们今天没有选择,当世界往前冲的时候,我们谈保守克欲,只能重演鸦片战争那一幕,发展是找死,不发展是等死,我们进入了这样的怪圈。

有一个记者曾经问爱因斯坦,让他想象一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武器会是什么样子,他回答说: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肯定是石头。”

希望有一天世人可以重估老子的保守思想的价值,如果有一天中国思想可以被世界广泛接受,形成共识。我一直觉得,解决发展问题的钥匙需要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

七、24个人横扫中国

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起开始衰落,当英国的全权代表额尔金200年前来到中国,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景象时,写下了一段日记:

“我敢说,24名坚定的战士,带着左轮手枪和足够数量的子弹匣,就可以从中国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所向披靡。”

那时,中国有4亿人口,这个人后来下令火烧了圆明园。

你可能看到了野蛮和罪恶,但同时也要想一想它当时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过去这200年,中国走出了一个深V字,在第一个100年里,屈辱不能再甚,让我们从全球仰慕的“天朝”掉落到了谷底,跌掉了这个民族的所有自尊和自信,以至于到现在这颗骄傲的玻璃心还那么易碎,我们心需要用血淋淋的真相来锤炼,变成真的勇士。

后100年,特别是后40年走到今天,我们的成就举世瞩目,确是离复兴最近的那一刻,但真正实现复兴还有很多的挑战和问题,李泽厚说我们的中国文化面临两大挑战:“优长之待传,缺失之待补”,另外,我认为还需要加两个“糟糠之待去、新生之待创”,这需要国人共同努力,傲气收起来,傲骨练硬些,该学的“术”不要迟疑,该坚持的“道”不要怀疑。

往后一步是自卑,往前一步是自负,我们站在中间选择自强
 
新中国70周年国庆,分享了一些平日的想法,想到哪说到哪,谈不上什么逻辑。但是,我们不能再一直用以往的标准来定义和衡量真理和对错,真理和对错往往是创造出来辉煌成就之后的解释。

这个巨变时代的真理需要共同创造,而不是下定义。

祖国的强大符合所有华夏子孙的根本利益,不观望、不抱怨、不迟疑、不浮躁、更不气馁。

祝福新中国继续向前奋进!


两周年原创文章合集

   
更多精选,请点击公众号下方精选文章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