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园读史】张琪:从“父慈子孝”到“家庭暴力”
从“父慈子孝”到“家庭暴力”
——读《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有感
历史文化学院 张琪
罗伯特·杰维斯曾说过“如果一个行为体未能使对方明确地理解自己的非敌对意图,误解升级现象就是出现。如果一个行为体怀疑对方怀有敌意,同时又认为对方明白自己的行动是出于和平意图,他就会感到对方具有明显的侵略性,因此必须以实力和强硬态度对待之”。这段话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是相当有见解性的,北美对英国从崇敬向往到怀疑惊惧再到愤而反抗,英国对北美从放任骄纵到加强管理终致“家庭破裂”,俨然一部从“父慈子孝”到“家庭暴力”的悲喜剧。
美国独立战争前夕,英国议会及英王乔治三世在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上一退再退,作为“慈爱的父亲”对“爱哭的孩子”已经给予了他们所认为的宽容,所企图的无非也就是“父慈子孝”,让殖民地分担帝国财政支出,并承认其统治权威,这在英王及议会看来本就无可厚非。然而北美殖民地却一再忤逆上意,一再反对议会权威,抵制法令,“父亲”渐渐失去了对“孩子”的宽容与耐心,往往平时越慈祥的人,在愤怒时作出的行动越是歇斯底里的,因为他是在惩罚破坏了底线的“坏孩子”,糖果既然无法解决问题,那就只能期待“棍棒之下出孝子”。从《印花税法》、《汤森税法》等轻微加税,终致酿成叛乱。
在伯纳德贝林看来,明确导向独立战争的一系列事件是清晰可见:《印花税法》、《汤森税法》、波士顿惨案。但这些法律和这一时期的其他著名事件并不是不证自明的煽动者。《印花税法》并不是一个沉重的税,普遍认为它是一个无害且公正的税种;《汤森税法》也远非有严重后果的,但也被撤销了;同时,波士顿惨案对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和北美而言,也不过是一种寻常的城镇叛乱的结果。“但是这些事件本身是具有煽动性的”,它们事实上导致了宪法权威的倾覆,并最终导致美国人观念的转变。作为北美人,本身处于下位,时时担心自己的财产与自由会被来自英国上层的“阴谋集团”所篡取,因而对英国任何企图加强统治的政策都抱以十二分的警惕。他们在革命前坚持自己是大英帝国的臣民,忠实于英王,出于对“自由”这个自然权利的捍卫而抵制议会施加的压力,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从不怀疑,而这在英国看来已经是以下犯上的“分家”行为,“父亲的家长权”在北美持续的小册子舆论中渐渐丧失,“父亲”概念也渐渐模糊,而乔治三世聘用雇佣军的行为,彻底伤害了他们的感情,“父亲”在喊外人打“儿子”。他们不再强调英国议会管辖北美的不合法性,也不再赞美乔治三世,他们现在是美利坚人,由于捍卫可能被侵夺的自由而聚集在一起的受害者!英国在错误的时机发动了一场错误的制裁(强制法令),这在北美被视为侵略的前奏,因而激起了进一步地反抗。
英国先弱后强、朝令夕改的殖民统治,纵容了北美革命的进行,给了殖民地太多的准备时间和舆论鼓动,而内部的不统一(议会内部意见不一),和外部压力的存在(法国、西班牙虎视眈眈),使得对美政策既硬不起,也软不下,硬则激起反抗,冒战争风险,软则恐开先例,使“爱哭的孩子”尝到奶后哭得更凶,以致无法掌控。这里面存在一种循环刺激:每一方都把另外一方的举动看作进攻性的,自己的行动则是出于防御目的,但是却不明白,在对方眼中自己的举动是何等的挑衅和富含危险企图的。因此,英国这位“父亲”,左右为难,在最错误的时候想到了最先放弃的惩罚措施——“家暴”。事实也证明了,对北美作战确实是划不来的,正如卡姆登公爵所言“如果大不列颠失败了,那就是致命的。如果成功了呢,也是无利可图的”,战争胜利带来的不过是一个破落的并带有恨意的“不听话的儿子”,更何况失败呢,英国在用自己的资源和自己的属民战争,因而葬送了大英第一帝国。
作者简介:张琪,江苏常州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史硕士研究生
文字来源/张琪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张钰琪
审核/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