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部大讲堂④ 魏明孔:中国传统社会的工匠精神

黄萍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19-07-25

2018年7月17日下午3点,“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四讲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一层学思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魏明孔研究员主讲,主题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工匠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薛平拴教授主持了讲座,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杜海斌、副院长曹伟、郭海文教授等多位老师及学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薛平拴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魏老师指出我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手工业的历史。他认为人类是与工业同时步入历史舞台的,直到工业革命前,手工业一直是科技乃至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承载者和传播者,科技和生产力进步对人类文明的绵延和提升作用又是不言而喻的。工业革命之前,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输出地之一,很大程度上与其传统手工业的领先密切相关。所以通过对中国传统工业尤其是工匠精神的梳理,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镜鉴价值。


魏研究员通过以下七个方面展开讲座。


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追求

魏老师谈到,我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创造了诸如改变世界命运的四大发明,出现了像庖丁、鲁班这样的巨匠,使得中华文化内容更加丰富,这就是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技艺的极致。在生产工具比较原始的条件下,难度大的研磨切削、勾线阴刻等玉器技术发展成为传统文化;隋代李春负责设计赵州桥时注重细节;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能工巧匠,都可见其技术娴熟与吃苦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追求,使得我国长期在工艺和科学技术上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专心致志:工匠精神的特点

我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特点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行行出状元是传统社会的一个常态。 马钧对织机的改进留下了“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的记载。《太平广记》卷231《李守泰》中记载师徒夜以继日达三昼夜制作铜镜。中国古代工匠不仅创造了难以计数的手工业精品,同时他们的专注精神也使世人受益。


魏明孔老师

 

三、 坚守传承:工匠精神的灵魂

坚持不懈,守专长,持之以恒,是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一项成熟的技术,需要若干年乃至若干代的摸索、总结和坚守。同时,工匠技艺的传承,还需要一定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工商食官”的时代,“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秦律》中的《均工律》明文规定:“工师善教之”。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总结道:“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隋唐之际, 阎立德父子凭借家传绝技成为城市及宫廷设计大师。坚守和传承,是我国传统社会工匠的优良传统,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工匠精神依然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四、创新发展:工匠精神的境界

魏老师认为,在坚守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境界。一件产品尤其工艺品的质量是由工匠的素质决定的,它度量着工匠的情感与追求,其内涵是超越。蔡伦改革工艺,使造纸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准,活字印刷术也是一项令世人受益的伟大发明,这些都具有非常高的科学技术含量。 创新发展,是我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正是一代代工匠的创新,手工业技术才得以不断进步。学术界普遍认为,十七世纪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魏老师指出,手工业创新在其中所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魏明孔老师


五、协作和谐:工匠精神的风尚
       分工合作,协作共赢,是传统工匠精神的风尚。我国传世的许多工艺精品,诸如司母戊铜鼎,故宫博物院等,都是工匠协作的结晶。故文献中有“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的记载。如今的北京故宫,更是无数工匠精诚合作的典范。合作共赢,是我国传统社会工匠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六、诚信义气:工匠精神的理念

       魏老师认为,工匠精神的内容之一就是重诚信、讲义气。工匠精神反映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这在传统社会的工匠精神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工业的一个传统,这既是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也给工匠以荣誉感。如名优产品“田婆针”等,可以看出重诚信、讲义气,是我国传统社会工匠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魏明孔老师


七、吃苦耐劳:工匠精神的前提

        传统社会,工匠的工作基本属于体力劳动,吃苦耐劳便成为工匠精神的前提。 “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之为鸡鸣布”,体现了纺织工匠或机户吃苦耐劳的品格。更有纺织工匠有以苦为乐的职业自觉,元末,徐一夔记载 “凡织作,咸极精致“。魏老师补充到,吃苦耐劳,往往使得工匠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安身立命乃至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传统社会比较成功的工匠,几乎没有不吃苦耐劳的案例。


讲座最后,魏研究员以“陶冶情操”和“刻范”二例,说明手工业生产从某种程度上早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因子的一部分。匠心卓越,追求完美,古今相通。在将实现工业化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今天,挖掘整理传统社会工匠精神这份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并就“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政府对于技术的态度”、“工匠精神与近代社会的转型”三个议题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引发大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学员互动

讲座结束后,魏老师与学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回答。薛平拴教授对魏老师讲座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薛教授十分欣赏讲座的选题,赞评题目很有意义,具备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并指出传统的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都需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本场讲座在热烈而有序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现场合影



文字来源/黄萍

图片来源/祁潇潇、李文庭、吴杰

责任编辑/黄萍

指导老师/薛平拴

审核/魏明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