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一流”建设大家谈 | 何志龙:历史学科的优势·特色·创新

何志龙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19-07-25



▎学科建设理念:依托地域优势的学科特色发展之路


学科建设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一般包含学科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2011年前的学科建设主要体现为学科平台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内涵发展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即在已有学科平台的基础上,凝炼高水平队伍、产出高水平成果、培养高质量人才将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统领这三方面的正是学科特色。凡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大学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特色上。


名词含义

所谓学科特色,主要指在某一学科的特定领域,凝炼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产出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批在学术界和相关行业有影响的人才。学科特色是学科内涵建设的灵魂,因为从人力资源配置看,很难有一个高校有能力支撑一个一级学科所包含的所有学科领域;从财物资源配置看,很难有一个高校有能力支持一个一级学科所包含的所有学科领域发展所需要的财力和物力。


支持学科建设不仅必须要有研究团队,而且必须要为研究团队提供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的财力和物力,如从事历史学研究所必须的场所设施、网络环境以及图书资料等,只有满足人、财、物的合理配置,才能进行科学研究;只有发展学科特色,人财物配置才能实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如果学科领域广泛,需要配置的文献资源也必然广泛,相应地如果学科领域相对集中,需要配置的文献资源也相对集中,成本低而利用率高。另外,发展学科特色,易于传承学术传统,易于形成内部合作,易于产出系列成果,易于培养团队人才,易于形成学术影响,也易于保持学术影响。


考虑因素


发展学科特色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就历史学科建设来说,要注重已有学术传统,顺应国家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着眼未来,长远规划学科发展;要充分考虑地方历史文化,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这既能更好地服务地方,也能充分彰显自己的学科特色;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力地位,谋划学校能够实现的规划,把学科建设规划做在人财物可持续投入的基础上。


我院特色


我校中国史学科,依托地处西北地区,特别是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中心,具有出土文献资源丰富,出土文物规格高和数量大的特点,经过70余年来几代历史人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以西北历史地理和周秦汉唐历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科特色。


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是对这一学科特色的充分肯定,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核心期刊和《唐史论丛》核心集刊更加彰显了学科特色。拥有一级博士学科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1份核心期刊、1份核心集刊,这在全国中国史学科独一无二。


在新时代学科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必须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近年来,依托地处丝绸之路起点的地域优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丝绸之路研究已成为我校中国古代史研究新的增长点,而近现代西北区域史研究也已成为我校中国近现代史新的特色方向,且已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学科建设目标: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迄今为止,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先后进行了四次学科评估。第一、第二次评估中,我校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宗教研究中心,三家单位共同参加历史学评估,评估排名分别为第13名和第14名。第三、四轮学科评估中,历史文化学院组织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迎接评估。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国史排名第14,位居23.8%。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史排名并列第9,位居前20%。近两轮评估排名,中国史均居西北高校第一,在西部高校与四川大学并列第一。


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发展出现明显差距的背景下,基于我校实际及其对历史学科的资源配置,我校中国史学科将紧跟一流大学中国史学科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实现“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建设目标。


▎学科建设思路:统一规划、分别建设、突出重点的大历史学国际化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国历史学在边缘交叉与综合化两个方面均有显著发展。通过边缘交叉,采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通过多视角、多领域、多方法的综合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我校历史学发展历程具有特殊性,将具有中国古代文学特征的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和具有地理学特征的历史地理学,整合进了历史学,极大促进了历史学的发展。


而在历史学发展进程中,从独具特色的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中,演生成长出了民族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宗教学(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我校在历史学根茎上生长出的民族学和宗教学,具有显著的史学特征,学科领军人物周伟洲先生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会长,王欣教授现任该学会副会长,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特征。


历史文化学院党委组织下辖五家单位(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宗教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协同创新中心)多次举行规划学科建设的党组织活动,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五家单位在大历史学下“统一规划、分别建设、突出重点”的共识,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极大激发了大历史学人共建共享一流学科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当然,每个学科都需要建设,特别是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学三个学科都是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但必须要“突出重点”,要凸显中国史学科的发展优势,以此来实现大历史学的整体协调发展。


国际化是提升历史学科水平的重要路径。国际化不仅包括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成果呈现的国际化,而且包括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更要包括人才培养方式的国际化,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术理念和学术视野的国际化。对于我们重点建设的中国史,本来就是世界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是在国际化视阈下进行研究,才能提升研究水平,早期诸多史学大师均为中西融通,其诸多学术观点至今仍在传承。


学科建设举措:有的放矢、多管齐下


为贯彻上述学科建设理念与思路,实现预期建设目标,历史学科近期拟采取的重点措施如下:


一是落实《大历史学建设共识》,突出中国史的龙头作用。五个学科在重大项目、高质量成果、优秀成果获奖等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中国史聚拢。

二是资队伍实现稳定是基础,加大引进是关键,自我培养是核心。在目前全国人才争夺白热化的背景下,首先在做好情感留人和服务留人的基础上,加大引进力度,争取有所突破。同时更加重视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这符合学科发展的特色之路,也利于队伍稳定。


三是科研成果不仅要突出质量,还要保证数量,更要借鸡下蛋。科研产出落实到团队,落实到教师,狠抓质量和标志性成果,同时保证人均产出成果数量。要继续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史学丛书》(第二批)和多卷本《中国青铜器整理与研究》,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结项出版和学院重大项目的结项出版。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聚国内外著名学者而用之,产出高水平成果。


四是突出“以本为本”,优化研究生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全面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延伸至本科,提前发现,提前培养。


五是大力推进国际化,全面提升学科水平。注重发展的国际视野并学习借鉴国外史学理论方法,在2019年底前完成5位外籍专职教师的聘用,展开实质性的教学科研,并在境外发表(出版)高水平成果,增加外籍学历研究生数量,提高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能力。有计划地推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CSSCI核心期刊)《唐史论丛》(CSSCI核心集刊)等刊物英文版的出版,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六是以雄厚的专业基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提供咨鉴的同时,完成好“西安市行政区域规划调整”论证委托项目,力争与大唐西市合作做好“十三朝古都一条街”设计规划。充分利用好“国家文物局文物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培训更多高水平的实用文博人才



我校历史学科有厚重的积淀,高端的平台,学科定位清晰,发展思路明确,有学校的坚定支持和大历史学的融合聚力,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目标。


推荐阅读

考研倒计时30天 | 感恩:研途有你

【杏园读史】刘娟 :连续与变化的近代早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杜文玉教授当选中国唐史学会会长

【史院公告】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博物馆专业化和社会化研修班的通知

【史院公告】2018年“赤脚医生口述历史调研”学术训练营暨寒假调研报名通知




文字来源/何志龙

图片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李霄倩

审核/葛思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