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园读史】张璇:江河之间,图谋远方

张璇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司马君按:

揭开覆盖在事实上的重重迷雾,剥离出那些真实的东西,历史真相只有一个。但每个人对于真相的看法却是不同的,“一万个人的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正是这些缤纷多彩的观点和意见才带来了进步和繁荣,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江河之间,图谋远方


——读《秦文化之考古学研究》


公元前221年,秦国将领王贲率领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突入齐都临淄。随着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国家齐国的灭亡,天下一统为秦。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东方六国,仅用了短短十年。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秦人从得到第一块封地,经立国,再到统一,其一步步走向强大的艰辛历程,则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嬴秦民族从商代后期已迁居陇山以西,但史料中鲜有西周早期秦人活动的记载,至孝王时,秦直系先祖非子才因“善养马”而获得了周天子分封的第一块土地,但也仅是“分土为附庸”,其地位并不高。


秦人最初主要活动在长江水系的西汉水流域。西周末年,“戎狄”部族攻破镐京,王室战略东迁,秦襄公因作战及护送有功,周王将岐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公,秦成为周王朝中为数不多的异性诸侯之一。此后经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尤其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渐强盛,最终在嬴政时完成统一。


秦人建立的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王朝,虽然如烟花般短暂,但其政治、经济、军事等个方面的措施,对于之后的历代王朝影响深远,所谓“汉承秦制”即由此而来。探寻秦在各个阶段社会的发展变迁、秦由边陲附庸成长为帝国的过程,除文献资料外,考古材料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媒材。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秦的政治军事力量变迁有着密切联系。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随着甘肃东部、关中西部秦文化考古遗存的不断发现,学界关于早期秦文化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大致集中在族源、都邑等方面。


中晚期秦文化面貌发生变化,与社会变革、人群迁移、战争等密切相关。而在楚地发现的秦人墓葬或有秦文化因素的墓葬,则与秦向南方的扩张有关。陈洪的《秦文化之考古学研究》对出土秦文化材料进行时空框架的构建,以考古学的视角对秦文化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社会背景进行剖析,对秦文化的形成及扩散传播过程作了详细解读。









一、主要内容


第一章《秦文化之考古学研究动向与课题》对研究学史和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认为秦文化考古学研究存在七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其一为“秦人、秦文化的来源”,其二为“秦人葬式与社会等级的关系及其演变”,其三为“渭水流域秦墓出土铜、陶器分期编年”,其四为“秦墓中的洞室墓”,其五为“江汉地区秦墓分期编年”,其六为“秦、楚墓的头向及相关问题”,其七为“江汉地区秦人墓地分析”。之后的四章内容均是围绕这七个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章《秦文化遗存之分布于时间框架的建构》,对秦文化遗存进行分区与分期研究,初步构建了秦文化的时空框架,为后文的讨论奠定了基础。解决了第一章中第三和第五个课题的问题。


第三章《出土资料所见早期秦人社会状况》,以礼县、毛家坪及渭河流域西周至春秋早期的秦文化遗存为基础,通过对陶器的制作方法、陶土、色调、纹饰、器物组合灯陶器要素及葬式、头向、墓葬形制等葬制要素的的一系列分析,探讨了秦人的来源,认为采用直肢葬的嬴秦贵族来源于东方,而屈肢的平民为土著居民解决了第一个课题的问题。


第四章《秦文化的传统与变革》,通过对1500余座秦墓葬式资料的分析,发现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代早期,秦人的贵族一直采用直肢葬,而一般平民则全部为屈肢葬,中型墓中两种葬式都有,即秦人葬式与社会等级有着密切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只延续到战国中期,之后便逐渐消失。


战国中期,尤其是战国晚期至秦末,小型秦墓中屈肢葬急剧减少,直肢葬大幅增加,同时出现下肢微屈的屈肢葬,而中型墓中的屈肢葬有逆势增加的趋势,原因在于一些有着屈肢葬习俗的平民通过军工获得了财富及社会地位。


造成这种巨变的原因,其内因在于商鞅变法对于旧贵族及旧传统势力的削弱,使得秦人葬式中的等级规制不再严格;外因是大量外来移民,将平民的直肢葬、洞室墓带到了关中,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及政治统合的趋势加强,解决了第二个课题的问题。


此外,秦墓的头向也有一个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过程,西周至战国前期,都城周边的秦墓全部为西头向,战国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了其他头向的墓葬,这也与社会背景的变化有关,解决了第六个课题的部分问题。


秦文化中的洞室墓在关中和陇东地区虽形式相似,内容却大相径庭,应是北方游牧地区的洞室墓及葬俗传到关中秦地厚,顺应当地传统埋葬习俗发生相应变化的结果,解决了第四个课题的问题。


此外,秦人丧葬礼仪如石圭随葬的普遍出现及家畜、牲肉的随葬习俗,都折射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第五章《秦文化的传播扩散与六国社会的变迁》,主要以睡虎墓地的资料为主,认为其使用者当属当时有一定财产的社会中、下层,墓区东南山坡上的墓葬级别较高,而地势较低的西、北方墓葬级别较低。


通过对睡虎墓地葬式与头向的分析,认为采用屈肢葬的“喜”等人并非楚人。春秋战国年间,小型墓南向、大中型墓东向是楚墓的一大特点,而在睡虎墓地头向分化较大,西向墓的剧增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说明睡虎墓地的使用者,其社会群体是包括由秦人在内的、出身地区不同的多个家族构成的。


睡虎墓地家畜头骨随葬风俗是在秦墓及北方游牧区殉牲习俗的影响下形成的,且楚地墓葬的家畜随葬习俗只在上层社会中流行,且与当事人的出生地无必然联系,只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这说明楚人墓葬中也出现了殉牲。


睡虎墓地的族属构成可能有三,其一为原籍北方游牧区后移民到关中秦地的戎人及其后裔,其二为关中秦地的人群及其后裔,其三为土生土长的楚人及其后裔。之所以在楚地出现这样一出墓地,则与秦设南郡有关,《史记》载:“(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这一部分解决了课题六和七的问题。


第六章则对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传播扩散的过程作了总结,重申了该书的学术观点,同时对其存在的局限性也作了进一步说明,即对秦人尤其是平民阶层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相关方面研究的缺失,而这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学术贡献及缺陷


关于其学术贡献,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提出秦文化研究的七大课题,对相关问题一一解决,并对以往研究的不足进行补充。关于秦文化考古学研究七大课题的提出,主要是从对学术史的详细回顾中总结得出,全书行文皆是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从问题出发,详细阐述了秦文化萌芽、发展、扩散传播的过程,并深入探讨其社会背景及原因。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果。在一些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上有所突破,如在分期中将战国中期定为“本土型”和“外来型”并存期,而对战国中期西头向外的墓葬比例增加的情况,归因于外来移民大批涌入关中。


第二,严密的逻辑论证。该书基础资料丰富,对千余座秦墓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在分析中使用大量图表,使读者能较直观地体会作者的意图,文中量化分析的对象皆是葬制的基本要素,如头向、葬式、棺椁等,而构成葬制的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导致了秦丧葬文化的转变。


此外,该书结构和布局合理。第一章首先提出问题,而后的四章皆是在围绕第一章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二章框定了秦文化在考古学研究上的时空框架,后面的三章则按时间顺序分别对秦文化萌芽与形成、发展与转变、扩散及传播作了论述,最后则是对全书的总结,逻辑性强。


第三,从考古学角度对秦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对秦文化发展过程作了详细分析,旨在揭示秦从一个最初附庸与周王朝的弱小势力,发展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


作者认为秦文化从秦偏居西陲的萌芽期开始,到被周王封为诸侯的形成期,再经历战国中期文化内涵的转型期,最后迅速扩散最终实现统一的鼎盛期,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关于该书的局限性,作者在文末对此进行了简要说明,即未对下层民众及秦人精神生活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对于文献不加辩证地引用也是该书的一大缺陷,诚然,这也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秦人统治者来自东方,而下层民众为土著居民,在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时,作者运用了大量实证性的考古证据,但同时也用到《史记·秦本纪》中的相关记载,而这些记载,有时可成为秦人“东来说”的佐证,有时又能在“西来说”的研究论著中看到,而作者未对此进行辨别,仅被当做秦上层贵族“东来”的例证而被引用。


秦文化脱胎于周文化,同时与戎族、商文化等有密切关系,书中未对其秦文化来源作论述实是一大憾事,若非如此,该书的结构将更加完整。


瑕不掩瑜,书中存在的几点小缺陷,并不能掩盖该书的光芒。这本系统的秦文化研究著作,不仅对考古学研究有指导作用,对历史学同样有借鉴意义。


秦文化最初集中在嘉陵江的西汉水流域,在周王室战略东迁后,秦人进军渭水流域,在黄河支流渭水上游扎根,随着战争、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的加深,秦陈旧的社会文化面貌与意识形态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在战国中期发生了一场巨变。


这场巨变也使得秦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集团,政治、军事力量的强大,促使秦以兼并战争的方式迅速将秦文化扩散至东方,最终完成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洪:《秦文化之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2. 张天恩:《周秦文化研究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梁云:《早期秦文化的探索历程》,《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璇,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



 注:

文中的观点并不代表司马君的观点,【风追司马】是传达知识的一个平台,看法的不同和差异很正常,希望大家可以相互包容,各抒己见,踊跃留言哟。

我们希望依托这个栏目不断激励史院人通过文字书写、传达史学(文学)知识,欢迎各位史学(文学)爱好者积极分享自己的所读、所写、所感、所想,努力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思想的史院人。

投稿邮箱:snnu_history@126.com

要求:提供图文、作者简介(具体详见菜单“投稿须知”)





推荐阅读

母亲节丨分享也是爱

决胜球场!历史文化学院篮球队进军决赛

【杏园读史】刘娟 :连续与变化的近代早期

【新教师之初体验】朱飞飞:且行·且思·且为

【新教师之初体验】李可:实习中寻找自己,就业中历练自己



文字来源/张璇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王子怡

审核/何秉炽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好看再走呗~

    Added to Top Stories

    S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