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保研人物〡雷雨生: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雷雨生
2019年的考研已经落下帷幕,历院学子静待佳音。在此之前,我们对保研成功的一些学长学姐进行了采访。今天,一起随司马君看看已经保研至中山大学的雷雨生学长说了什么吧!
Q
您认为从中学到大学,我们的思维需要怎样的转变?
另外,在陕师大读书,我觉得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或骄傲自满。
现在已经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哈佛、北大的课你也能听到,重点不在于获取资源,而在于如何利用和转化你获得的资源。陕师大有自己的优势和限制,但它的环境并不决定你是否就比别人好或差,而你的主动性、发挥个人能动性和主体性的过程才是重要的。比如我想做一个项目,我会先了解我需要什么硬件设施或数据库,然后去看学校有没有,如果没有但又十分重要就去想想其他的方法获取。
有些人埋怨自己的大学的短板和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我在台湾交换,在与台湾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我并不觉得自己原来的大学对我有发展上的障碍。如果我看见别人的知识比我丰富,某一观点让我钦佩,我会去反思自己的阅读或其他方面能力是否有待提高,而不会归结为我的学校没有他的好。
当然环境也是有影响的,社会学就强调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在分析他人的情况时,要意识到他的经历、他背后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环境,但不应该习得性地推卸责任。
Q
上了大学,一些同学感觉自己不够努力,没有抓住时间,因此有些焦虑和迷茫。对一些处于迷茫期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吗?
当你看到别人办事、学习如此努力,如此高效,而自己如此容易疲倦,可能会产生一种愧疚感。但是学习不是一种可以量化的东西,而更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活方式。而你的生活是有起伏的,它就像一条河流,有时汹涌,有时平静。你要意识到自己进行的是一次长期的积累和旅行,应当让稳定的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分割开来。
大学的学习和玩也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不需要专门安排一个时间点去学习,其他时间就完全放松不学、不思考。
有的同学习惯花较多的时间甚至熬夜来学习,有的同学可能在学习方面花的时间少些,但不应该把努力和不努力对立起来,更不应该根据学习的时间多少来区分谁更努力,区别一个人有没有一个优秀的生活。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生活状态就好,不必跟随他人的节奏,也宽容他人的学习生活方式。
大家可能被社会上的主流或口号所影响,认为我们只有无时无刻的奔跑才能成功。首先是你的精力达不到,另外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学习状态,去质疑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去比较你现在的状态与你所追求的是否一致。
学习历史,除了了解一些史料和文献知识,还需要学习一种历史的精神和气质。以后不论你从事教师、科研,还是其他不相关的职业,你的阅读习惯与思想,你的学科素养将永远伴随着你。虽然知识本身也重要,但它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立场、思维和情怀,我想这也是大学的神圣之处,也是大学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机构的地方。
Q
上大学后许多新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感到漂泊不安,思念家乡,那么您是如何面对初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漂泊感和不定感?
我有时也会想回到自己熟悉的成长环境中,但我会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去面对和尝试享受这种流动。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讲座,那位老师讲到:“在不断的跨境的区域流动中,去积累文化资本,去理解你的时代。”我不断感受到中国北部、中部、南部地理景观的差异性,感受到不同的景观塑造的城市和人的性格的差异性,从而更加理解了中国的广阔,同时去思考我怎么跟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互动,思考怎么去适应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种经验是难得的。
我一直提醒自己:追求安定感的心理很正常,但是我们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漂泊共生。怎样在流动中找到自己的一个点,这是我现在面临也是未来面临的问题。有一个人文地理的学者,段义孚先生,提出一种理念:人面对一个地点,重要的是建立你和这个地点的一种联系。我很推崇他的观点,空间不仅是一种物理所在,还是一种人赋予它的意义所在。正是人赋予空间的情感更容易让人与空间产生联系。比如猫或狗等动物来到一个新家,它们会到处走动并留下自己的气味和痕迹,人也会在空间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联结。
因此,我们尽管在不断流动,但也在不断创造新的联结。这种独特的联结能够帮助我们克服不安全感、焦虑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创造联结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无论学习生活,想要克服焦虑等消极情绪,我认为重要的是要真诚、有信念。拿我自己来说,我相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能创造一种和谐的联系。这些信念是我们应该去追寻的安身立命的点。我们要对这个庞大的社会有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你内心深处笃信的追求的东西,而不是一两句他人鼓励的话。这种信心帮助你与自己、与人、与社会、与各种具体或抽象的问题相处。
Q
您觉得在台湾交流学习期间有怎样的收获?
而交换可以让你接触一个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下你要进行新的尝试,这时你跳出了自己原有的圈子,你就有了一个审视自己的可能性,看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于是就会有一些新的体会,你就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
我在台湾交换期间,要了解新校园,结识新朋友,熟悉新环境,这时我会意识到新环境和我所熟悉的环境的不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审视自我的过程。
Q
您是因为什么选择了人类学?关于选择人类学,犹豫过吗,又是怎样确定目标和方向的呢?
选择这门学科的原因,我觉得首先是被一种情感和关怀击中,然后再去了解这门学科的著作和理论。我不能说出我到底喜欢哪一门学科,我喜欢的是与它相关的整个领域,并对这个领域的学科的交流和互动感兴趣。对于不同学科的吸收对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是有帮助的,只是我们要以某一学科为主线,以其他学科为辅助来构建体系。所以,选择专业时我没有什么犹豫,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我想要什么。
另外,其实我很享受边缘的感觉,因为从边缘看中心你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有时候要勇于并且乐于成为边缘者,这时你会去反思,从而产生更多的理解。我没有想过去追随主流,也没有想去反对主流,我只是做自己追求的事。
我上大学时比较闲散,不是多么爱学习,也没有思考一定要保研。重要的是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状态,我的保研是平时积累思考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的结果。保研成功的确令人喜悦,令人自豪,但我希望别人欣赏我不仅仅是因为我获得了什么成果,而更多的是这些过程和过程中磨炼出的内在品质。我也面临着更多挑战,规划自己长远的路很重要。我希望趁着还不太忙,系统地读更多的书。
Q
您认为人类学和历史学有没有什么互通的地方?
因此,无论学什么专业,都应该多读一些书,了解一下其他学科的框架,而你现在选择的专业也不会限制你未来的职业选择。
现代搜索引擎这么发达,学习人文社会类专业的渠道很多、很容易,难的是去体系化阅读,受老师耳濡目染的熏陶以及与同学的思维碰撞,这是通过网络搜索难以建立的。有人说我通过搜索就可以学习你们历史学科的知识,但这并不代表学习历史的学生在大学一无所获。你在大学学的东西会外化为你的为人处世,影响你如何面对社会与时代的问题,如何去思考、表达、行动。你希望大学能提供你什么,到最后大学就会提供你什么。
推荐阅读
图文来源/孙艺轩、杨欢、李睿
责任编辑/李新阳
审核/李霄倩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好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