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二讲
7月19日下午3时,2021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二讲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一层学思堂开讲。南京大学历史系马俊亚教授作了题为“史学研究‘捷径’漫谈”的讲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正林教授主持讲座。讲座伊始,马俊亚教授以大运河的历史研究切入,指出研究历史需要研究者自己的思考,要注意专业性。并提出:历史是发展的,现有理论远远不够运用;理论也是发展的,追求历史真相是不间断的。接着以江南地区土地出租问题、华东地区土改问题等研究为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马俊亚教授围绕史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创新与建立解释体系展开讲座。首先,关于历史研究创新,马俊亚教授指出需要注意正确认知历史记载与社会发展标志。其一,“如实记录”本身就带有偏见,是从关注者视角有选择性的记录。公开的“史实”有局限性。马俊亚教授以自己的撰文经历为例探讨史学研究创新,谈到理解历史、把握历史的捷径是理解现实(即常识问题)。创新一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生活决定意识。由此提出,创新的重点是对过去的正确认知。其二,创新的第二个重点,即史学研究的捷径是要认识社会发展的正确标志。马俊亚教授认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人的发展,强调历史标尺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人的自由发展”。并且,创新仅是史学研究的初级台阶,而非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同时,马俊亚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研究中如何处理提出创新与谈论常识的关系。其次,马俊亚教授就建立解释体系展开讨论。他指出,秉承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的标尺与研究历史的捷径。找到历史标尺后,从而建立起解释体系。马俊亚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例,强调对历史认知有穿透力,就要多读相关思想著作。并总结研究历史的捷径:一是创新,二是确定自己的历史观,随后建立自己的解释体系。随后,就解释体系的一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一、量化史学有不少贡献,但同时存在局限。如新闻记录的选择偏向可能会导致认识偏差,此时就需要自己的解释体系,根据社会生活经验,就会对这个新闻或文字记载有尽可能靠近真相的认知。二、“碎片化”问题。专业的史学研究者应该抓住重点,研究历史的基本史实主干。通过建立解释体系,在碎片化中补充史实。三、大数据的数据源问题。研究者首先考虑数据源的来源问题。如有建立解释体系,那么研究者在有所偏差时就会有正确判断。四、史无定法。史学研究捷径在于博览群书,尤其读经典和原著。同时,研究历史要与多学科结合,包括自然科学。研究者应多掌握工具性技能,以便展开更为全面的研究。最后,马俊亚教授与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交流,就“史学理论和历史学研究关系”“区域史研究”“史实真实性”“史学研究与中学课堂教育”等多方面问题逐一讨论,提出“理论需要不断用历史资料去修正”“史实是构建的,更重要的是找出符合人类发展的解释和认知”等观点。随后,黄正林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回归常识不易,史学研究的“捷径”实则是艰难的读书之路。所谓“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史学研究除了运用正确方法,治学态度也至关重要。第十四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隆重开幕
历史文化学院2021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开营仪式顺利举行
邀请函丨2021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招生简章
候君至丨2021“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日程及学员手册
【史院风貌】历史文化学院举行2021年第一批新团员党史教育入团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