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奖风采|呼啸: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呼啸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23-09-06


个人名片

姓名:呼啸

年级:2018级博士研究生

专业:中国史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座右铭: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兴趣爱好:跑步

学术科研

博士阶段致力于隋唐佛教及中外文化交流方向的学术研究,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3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20年。

2.《日本留学僧圆载入唐行迹及其形象演变探析》,《唐史论丛·第三十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20年。

3.《唐代译场梵语相关职司探赜》,《长安历史文化研究·第十二辑》,西安:西安出版社,2020年。

4.《教俗互动——唐长安城内的“舍宅为寺”与“舍宅为观”》,《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六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

获奖、参加会议情况

1. 2019年,主讲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日新论坛”第一百四十八讲

2. 2020年,获“陕西师范大学隋唐史研究传承奖学金”三等奖学金

3. 2020年,参加第五届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感想总结

惊讶远大于喜悦是在得知自己获得国奖时的最强烈感受。在此之前,乃至于硕士求学期间,我从未想过要将国家奖学金作为自己求学目标的一部分。即使在本次国奖评选之前,若未有同门的鼓励,想必我大概率也是不会主动参与评选的。实话实说,能够获得此次国奖,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自己在科研上取得了多么出色的成果,而更多的是得益于国奖评选体系中对于学术专著类成果的权重倾斜。所以,此次获奖于我而言很难说是一次科研积累下的水到渠成,更多的还是沉浸在惊讶、幸运的感叹之中。

学术苦旅,人生百味

读博的体验非常复杂。首先,还是要感慨于自身的幸运。硕士求学期间,业师王雪玲曾数次询问我是否有继续求学的想法与打算,但当时确实“无志”于学术,于是毕业之后,我便就职于当地的一家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不曾想到的是,四年多的工作并未使我离隋唐史越来越远,反而令我在审阅、编校了多部隋唐史方向的稿件之后又重新萌发了继续求学的想法。在获悉我思想上的转变之后,王师为我积极联系,机缘巧合下,我又投入到了介永强老师的门下。因介师的研究方向主要在隋唐佛教史,因此入学之后这也就成了我的主攻方向。博士期间,介师对我的教育多采取鼓励、支持乃至于呵护的形式,即使是在明知我并不如何优秀的情况之下。也是得益于这份“无条件”的保护,我才最终坚持了下来。求学过程中,得遇王师、介师两位恩师,是我的幸运。其次,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精神折磨。与硕士的按部就班相比,博士,尤其是博士毕业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也成为压力的直接来源。记得在入读以前,同级有经验的朋友即告诉我,读博,要做好脱一层皮的准备。未曾想到,这句话真真切切地印证在了我的身上。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我在电脑前经常一坐就是七八个乃至成十个小时,一段时间内,因为久坐加之天气炎热,大腿上的皮一天就会掉下来巴掌大的一块,可以说是物理意义上的脱了一层皮。在读博的第三年,一度以为自己可以按时毕业,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延期了一个学期。遭逢打击、精神失落的结果便是重感冒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可以看作是我在精神层面上也脱了一层皮。在此期间,包括选题、文章发表的压力,亏欠孩子陪伴的愧疚等等,都是读博以前所未曾有过的全新体验。但是,如我所知,几乎所有的博士在精神层面都会面临且很难排遣这种源自于未知和不确定的压力与折磨。相比于他人,我并不具备什么值得标榜、抱怨的资格。

最后,也有一些或许是独属于我的喜悦。在入校前的一个星期,我的孩子出生了。三年多的时间,我从博一到博三再到将要毕业,他也从襁褓到牙牙学语再到迈入了幼儿园的大门。这份源自于成长的喜悦像一道光一样,始终让我充满了动力并明确地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

博学勤思,行胜于言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是我在硕士期间曾经筹备过的一个选题。当时,在阅读邹明军博士论文《<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时我注意到,《文献通考》系列政书除马端临者外,其余诸如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学界基本尚未有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是后来鉴于此类选题涉猎庞杂,作为硕士论文恐力有未逮,遂选择放弃。博士期间,我无意中发现清《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已先后有学者涉及,加之当时有毕业的现实需求,于是便萌生了撰写《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的想法。

学术研究,能够产生想法固然不错,但是及时将想法付诸于行动才更为重要。这是撰写《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时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感受。

乐于学术深耕,常怀问题意识

仅就博士期间的写作经验来说,首先,大、小论文在选题方面的契合个人认为比较关键。在基本确定了大论文的选题方向之后,小论文的选题切忌随心所欲,应尽量和大论文保持一致。既然能够确定以某一选题作为大论文的撰写目标,那么这一选题的现有研究成果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缺憾或不足之处。以小论文的形式分批次地解决这些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小论文具备足够的研究深度和闪光点,也可以使之最终成为体现大论文创新性的一部分。其次,在未确定大论文选题方向的前提下,小论文的写作也应当尽量保持主题的一致性。由此一方面不仅可以确保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多篇相同主题的小论文往往也可以提炼出大论文的选题思路。

最后,在选题上,应始终保持问题意识。其一,阅读原始材料时,尤其应当注意不同典籍对同一描述对象的表述差异,其差异之处往往就是问题产生的开始。其二,对于典籍中不合逻辑、不合常理、自相矛盾的记载应多加注意。此类材料的诞生或出于作者的某种创作心理,或缘于历史时期文献的叠加,或始于撰写时的东拼西凑,这些不合逻辑、不合常理,乃至于自相矛盾的地方多可以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其三,储备材料时不一定要求新求奇,而更应当求全求备。因为问题的发现更多的还是源自于在某一限定主题下足够充分的材料阅读。在不具备对所选主题材料的熟稔之前,即使掌握了一手材料,也很难发现问题或卓有成效地归纳问题。其四,不要陷入寻找研究空白的误区,要敢于进入已有相当研究成果的领域。须知某些看似尘埃落定的观点很有可能也不过是人云亦云的结果,未必便已经到了不容置喙的地步。






推荐阅读

国奖风采|陈飞飞:行而不辍,屡践致远

【史院资讯】我院在第十四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佳绩

【史院风貌】青春“寓”见,战疫同行|宿舍文化节“优秀宿舍”展暨“最佳人气宿舍”评选

决议全文来了!

邀请函|中原与周边:多地区互动视野下的中华文明进程




图文来源/呼啸

责任编辑/薛文菲、马安琪

审核/王心悦

指导老师/马瑶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