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红遍丨党史征文第二十六期——黑龙江党史
东北抗联文化
2021级学科历史硕士研究生
鲍佳琪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白山黑水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保卫祖国边疆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宝贵的抗联精神和文化。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传承并弘扬革命先烈们创造的红色文化。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家乡黑龙江的红色文化—东北抗联文化。
首先,让我们走进东北抗联博物馆,去感受那段艰苦而难忘的岁月。东北抗联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3号,是一幢欧式仿古建筑。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会都想到赵一曼这个名字,没错,这就是当年她战斗过的地方。为纪念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特殊贡献,中共黑龙江省委第四次常委会议决定建立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2009年2月3日,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东北抗联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抗战十四年——东北抗日联军历史陈列》,由序厅和主展厅组成。序厅中,《勇赴国难》通过雕像手段展现抗联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坚决抵抗,忍受饥饿和苦寒坚持战斗的历史场景,体现其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历史功勋。主展厅分六个部分来介绍东北抗联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英勇抗击强敌的事迹,分别是民族危亡,义勇军抗击强虏;中流砥柱,东北抗联建立;民族脊梁,抗联浴血苦斗;坚强后盾,军民联合御敌;红星指引,党对抗联领导;完成使命,建树历史功勋。这六个部分运用了397件文物与文献和492张历史图片,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从自发的抗日义勇军到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在沦陷区用游击战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辉煌战绩。东北抗联博物馆开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25万余人次,成为开展东北抗联历史研究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它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东北抗联历史展示平台和东北抗联精神宣传窗口,为开展红色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参观东北抗联博物馆,我对东北抗日联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其前身是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革命武装。到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3万余人。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14年间,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共歼灭日伪军18万余人,牵制日伪军76万余人,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一批著名抗日将领。在14年的苦难岁月中,东北抗日联军始终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军民互助,建立了多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秘密营地,团结各方抗日力量汇聚成坚强后盾以巩固抗日成果,克服严寒和缺衣少食的状况,坚持抗战,最终与苏联红军配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东北抗战的重大胜利,为中国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其次,东北抗联的秘营文化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东北地区的民族为了适应夏热冬寒的自然环境,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巢居”和“穴居”,即夏天在树上搭建临时住处来达到凉爽的效果,冬天在地下挖洞以躲避严寒。抗联战士很多都是当地人,很熟悉这种建筑方式。1937年后,日伪为清剿第一路军,在东、南满地区开展“大讨伐”和集甲并屯,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断收缩,抗联行军作战面临极大困难。这样就产生了较早的抗联密营。秘营的选址必须要隐蔽安全,而且最好临近水源,背风向阳。当时秘营建筑主要有四种形式:地窖子式、马架子式、霸王圈式和天然式,其中马架子式不适合大部队居住,天然式最隐蔽且居住条件相对优良。一般在秘营上面会用树枝或者杂草做掩护。
推荐阅读
图文来源/鲍佳琪
责任编辑/李灵慧
校对/江炜炜
指导老师/马瑶
审核/孙懿文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