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玩转历史】抬头望古今冬日,趣味日常知多少?

赵格格、祁海霞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23-09-06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繁复刻苦的学习生活中偶然探头一望,才惊觉原来冬日早已来到。



提起冬天,浮现在脑海中的,或许是香甜的热奶茶、烤红薯、糖炒栗子和冰糖葫芦,或许是清晨温暖被窝里的每一分每一秒;或者是乱云低薄暮,朔回的寒风卷起飞雪;或者是急雪舞回风,欢快活泼的笑声四处洋溢.....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个本该寂寥的季节因为各种各样的点缀而愈加鲜活和温馨。



然而千百年前,没有充盈室内的暖气和无时无刻不在的WiFi,没有香甜温暖的奶茶....先民又是如何度过这些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呢?

接下来,请和司马君一起旁观古人的冬日生活——





走进“烤古时代”——

古时已有的冬日温暖



烤红薯,又称烤地瓜,香甜味美。在冬季,市镇过往行人较多的街上,常可以听到“地瓜乎哎”的吆喝声。

红薯有番薯、返蜜薯、返蜜地瓜、甘薯、山芋等多种别名。它的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方式。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南人用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中医学认为甘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在寒冷的冬天里来一份热气腾腾的烤红薯,真可谓是又养身又暖心!怎么样,此时的你是不是早已心动?

悄悄告诉你,新世纪超市和水果店里卖的都很好吃哦~



糖炒栗子是京津一带别具地方风味的著名传统小吃,也是具有悠久传统的美味。其呈深棕色,油光锃亮,皮脆易剥,香甜可口。

南宋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述这样一段有关糖炒栗子的动人故事。书中记:“故都李和炒菜,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接着写道:“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说的是汴京的炒菜专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时家破业敝,他的儿子带着炒栗的绝技流落燕山。他用献给故国使者的栗子,表达自己对统一祖国的热望。



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又称糖墩儿,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同样也起源于南宋,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冰凉爽口。

南宋光宗皇帝名赵惇,年号为“绍熙”。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在宋朝,冰糖葫芦已经有了古式的做法,《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中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可以说是深受广大妇女儿童喜爱了。





“既要温度也要风度”——

前卫的过冬服饰


古代人物画中的女真人形象(皮服、皮帽)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冬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寒冷难熬的日子,但是就算是在没有羽绒服、没有秋裤、也没有靴子的古代,古人们冬天穿衣也是既要保暖,抵御严寒,又要追求美观,不能看上去过于臃肿。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既要温度也要风度”。

时尚保暖羽绒服古人们是得不到,但限量御寒奢侈品貂裘当然少不了!

宋代词人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就反映了古人的“锦帽貂裘”的冬日防寒盛装。

风靡千载挹娄貂。满族及其先世(肃慎族系)确实有着相当久远的衣饰裘皮之俗,《后汉书·东夷传》称挹娄人“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彼时以裘皮为衣也算得上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选择。金太宗时,曾长期滞留金国的宋臣洪皓在其《松漠纪闻续》中称:“北方苦寒,故多衣皮”,宋、元间成书的《大金国志》也有“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之说,不难看出这种看似奢侈的习俗风尚,实际上来自于适应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


清末民国时期的女式皮袄


与端罩倾向于礼服的地位相对应的,是一种与裤搭配穿戴的不太正式的衣服—皮袄。皮袄的式样更接近于皮袍,均为大襟、毛朝里、外面用纺织品挂面,装饰上多设滚边。只是皮袍要长于皮袄,袖端设有马蹄袖。顺治元年(公元1644),遇海难漂流到图们江北岸的日本商人竹内藤在其《鞑靼漂流记》中描述了他在北京见到的穿戴习俗。“鞑靼人无论大人,小孩都不怕冷,在他们身上,里面穿着衬衣,然后套上薄薄的棉衣,棉衣的外面是皮衣,皮衣的毛朝里面,外面用绸子做面。大臣穿天鹅绒(注:禽类的毳毛)的衣服,这种毛皮的颜色是灰鼠色,毛绒非常柔软细腻。大多数的人穿羊皮的衣服。人们都是上身穿皮袄,下身穿棉裤。”


康熙皇帝貂镶海龙皮冬朝袍

可见不同于世面上常见的华贵貂裘,这种毛朝里的皮袄才是当时满洲人日常穿用的御寒上衣。




卧兔儿



卧兔儿,身上暖和了,露在外面的手、耳朵和头肯定也不能冻着!聪明的古人早就发明了毛绒帽和手套!

用貂皮和水獭皮制成的额巾“卧兔儿”可谓既是时尚单品又是炫富利器了!


暖耳


而和昂贵的不同“卧兔儿”不同,风雅又实用的暖耳可真谓是货真价实又亲民

瞧!精致的刺绣和美丽的图案,是不是一点也不比今天的耳暖差!


手套


就连时尚单品手套,也是不可多得的精致,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花纹依旧清晰可见。





“舌尖上的古代冬天”——

美味的过冬美食


美味的羊肉膳食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常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吃两顿。”

然而在古代,牛是劳动的主力,私自宰杀耕牛吃肉可是犯法的行为!

但是这怎么能阻挡的了我们足智多谋的先人呢,于是羊肉便成了古代人所钟爱的美食。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来一碗热热的的羊肉汤,不仅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更能够抵御风寒,进补身体哦!甚至连宋朝皇族都曾说过“饮食不要太多山珍海味,御膳房只要羊肉就够了”,可见古人对它的喜爱之深。


鲜美可口的鱼生


但寒冬腊月,草木凋零万物不生,所以鱼肉作为鲜美的代表,也就成了古人餐桌上的常客。

而生鱼片作为保持鱼类鲜美的最佳做法,更是理所当然的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李白《拟古十二首》言“吹箫舞彩凤,酌醴鲙神鱼”;杜甫《夜二首》中的“暂忆江东鲙,兼怀雪下船”;白居易《轻肥》则提及“脍切天池鳞”等等都是对鱼生的褒奖





“趣味横生的冬日娱乐”——

多样的冬日活动



吃饱喝足之后,运动当然必不可少!和今日人们对冰雪运动的非凡热情一样,古代人也很热衷于冰雪运动,蹴鞠、冰嬉、打雪仗、击鞠、捶丸、掌旋球.....可谓是花样百出。到清代时期,冰嬉就已经发展成了一项国民运动,而作为当时最大的boss,乾隆帝就是冰嬉运动的头号fans。甚至大雪过后,住在养心殿的皇帝,常常孩子般在雪地上戏耍,打雪仗、堆雪人、塑雪马......



矫健的男儿们在冰场上留下了自己的飒爽英姿,当然带着家人一起堆雪人更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活动!


《九九消寒图》


而多样的户外活动似乎和身处深闺的女性们相距甚远,但聪慧的她们也创造出了独属于她们的冬日活动,那就是古代版的“涂卡游戏”——《九九消寒图》!

一幅清疏梅花,花开九朵,每朵九瓣,一日一点红,八十一天后,就构成一幅红梅送冬图。

绘《消寒图》既妙趣横生,又风雅易懂,是古时待字闺阁女性的心头最爱。

文字版的《九九消寒图》也是趣味十足!



在见识了古人多姿多样的冬日生活后,你是不是瞬间觉得手里的烤红薯顿时不香了?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冬天的有趣故事和有趣活动呢?快来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推荐阅读

【玩转历史】冬至丨凛冬已至,踏雪寻梅

【玩转历史】落子为局,棋盘之上风华流转

【玩转历史】享受运动,用双脚丈量校园

【玩转历史】中国地名大赏|那些地名误区你相信了吗?

【玩转历史】“灵魂唢呐”——灵在音乐,魂在文化




文字来源/赵格格、祁海霞

图片来源/网络、往期推文

责任编辑/季昱泓

校对/董文帅

审核/孙懿文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