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小琴:锐意进取四十载 风华正茂是图林 | 辉煌·图林

刘小琴 图书馆报 2021-03-07

进入专业图书馆界交流平台,分享交流一手馆情

敬请关注图书馆报微信


改革开放40年来,图书馆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办馆条件逐步完善,服务效能大幅提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效明显,体制机制改革和事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刘小琴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以下内容约6500字,阅读需25分钟


图书馆是国家重要的文化与教育机构,是公众免费平等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场所,在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信息与知识、推进社会教育、丰富公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图书馆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办馆条件逐步完善,服务效能大幅提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效明显,体制机制改革和事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与深化,中国图书馆界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图书馆法制化建设切实加强

 

在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下,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国家关于公共图书馆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并于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全面指导意义。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公共图书馆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对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二、地方性图书馆条例规章相继出台


改革开放初期,部分省市就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的公共图书馆法律规章条例。1987年和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上海市区县图书馆管理办法》《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1997年,《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出台。随后,内蒙古、湖北、北京、四川、广州等省市相继出台了地方性图书馆条例和法规。2017年,全国首部地级市图书馆法规《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颁布。这些法规见证了中国图书馆法制化建设的历程,在促进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图书馆相关政策陆续制定和完善


公共图书馆领域发展规划相继出台。2013年,首个全国性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相继出台。2017年,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制定并颁布。2011年,第一部图书馆服务方面、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颁布,并于2012年5月实施,为县级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多元化、多层次服务提供了规范和指导。《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制定,填补了我国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中服务类标准规范的空白,为衡量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提升服务品质提供了依据,也是中国图书馆建设与世界接轨的标志性成果。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出台,评估定级政策不断完善。2011年,文化部会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对各级公共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服务给予了具体政策支持。随后,财政部又发布了《关于加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对免费开放给予经费保障。2017年1月5日,文化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相应的评估标准也一并公布。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迈上新台阶。


高校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11年,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配备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标准化建设。2015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将图书馆纳入中小学建设规划。2015年,教育部为适应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对200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进行了修订。


我国首次发布全民阅读规划。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各类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民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优秀阅读内容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全民阅读设施建设更加完善,阅读推广人队伍更加壮大,各类阅读推广机构不断涌现,全民阅读法制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民阅读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图书馆办馆条件不断改善

 

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馆藏资源,图书馆办馆条件和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一是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截至201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66个,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设置率已达100%。县级以下图书馆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国乡镇和街道、村和社区等图书馆服务网点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二是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总额达127亿元,是2010年的2.2倍;馆均财政拨款近405万元,与2010年相比翻了一番;新增藏量购置费19.7亿元,比2010年增长77.5%;人均购书经费达到1.43元,比2010年增长72.3%。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总体呈增长趋势,文献资源总购置费持续增长、馆舍面积扩大、设施条件改善。


三是特殊群体保障设施不断完善。


残障人士阅览室、农民工之家、儿童阅读中心、老年人阅览室等纷纷建立,为各类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服务。2015年,各级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坐席数223948个,比2010年增长43.1%;盲人阅览室坐席数22285个,比2011年增长116.4%,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四是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总藏量和新增藏量逐年增长。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为83844万册(件),比2010年增长35.8%。同时,数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底,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的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0TB,电子图书83041万册,是2010年末的134倍。2015年,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项目方案已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各级公共图书馆立足地方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地方专题数据库。

 



较为完备的图书馆体系基本建成,服务效能稳步提升

 

经过40年的积累,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图书馆行业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加强服务协同与合作,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各级各类图书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一、较为完备的图书馆体系基本形成


一个由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军队图书馆等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组成的较为完备的图书馆体系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类型图书馆共约70万个,其中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39个,高校图书馆超过3200个,专业图书馆1000余个,工会图书馆约20万个。


二、文献信息资源的揭示与整合、共建与共享水平不断提升


文献信息资源联合采购、集中分编、互联互通、联合服务,共知、共建、共享,逐步在各系统、各区域推进实施。区域性、全国性合作机制不断建立并发展,专业性、跨行业联盟与合作项目不断成立并运行,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和整体效益。纸质资源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并举,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文献开发与整合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专题资源、特色资源,如《北京记忆》《上海年华》《广州大典》等。上海图书馆签约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服务职能进一步拓展


除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断拓展,讲座、展览、培训、阅读推广等成为新时期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各地普遍开展了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上海、山东、云南、吉林等地还成立了图书馆讲座、展览、数字阅读联盟,实现了各类型社会教育活动资源的共享。


四、空间功能不断优化


近年来,各级图书馆在积极争取条件扩大馆舍面积的同时,还围绕馆舍空间的现代化、人文化、主题化、场景化进行改进和探索,努力把图书馆打造成为人们喜爱的公共文化空间。许多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设立创客空间,服务创新创业。


五、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


提供阅读服务是图书馆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目前,各地已培育起一批阅读服务品牌,建立了专门的阅读服务组织,形成了由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阅读推广人队伍。图书馆通过推荐优秀图书、组织报告会、读书交流活动、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多种方式,推动、指导、服务于全民阅读。为了深入掌握阅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图书馆还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阅读调查活动。


六、互联网+服务成效显著


积极探索图书馆服务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网站与手机客户端服务日益丰富便捷,打造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新服务模式。各种自助服务空间、设施设备的推广运用,给读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不断发展。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效显著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等重点文化项目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献典籍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各地图书馆积极以文化讲座、典籍展览等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


一是古籍保存与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自2013年起,全国2000多家古籍公藏单位联合开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目前全国2315个单位已经完成普查,共普查古籍260余万条另14500函(藏文)。累计出版209家收藏单位之《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共计59种102册,收录74余万条款目;“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累计发布169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672467条、6541261册(件),有效带动了地方珍贵古籍名录建设,实现了古籍分级保护。民族文字古籍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海外中华古籍合作保护项目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古籍标准规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工作有序推进。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工程于2014年底顺利结项,共影印出版全国各类存藏机构的古籍善本文献1312种,2336函,13240册。2014年底,《中华再造善本》(一期)工程的数据库建设全部完成,其中包括唐宋、金元编758种珍稀古籍原本的数字资源。“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文化典籍的编纂工作也已于“十二五”期间正式启动。此外,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地方典籍整理项目,推出了一批地方性丛书,如《浙江文丛》《巴蜀全书》《新疆文库》等。 


三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稳步落实。


2012年,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文献收藏单位策划并实施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民国时期文献普查、海外文献征集及整理出版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重点围绕细菌战、天皇战责、日本虐俘罪行等主题,启动美国国家档案馆藏纸质抗战档案和日本战争罪行专题档案数字化回归工作。整理出版民国时期文献资料丛编、对日战犯审判文献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等民国时期珍贵文献资料,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四是中华文化展示推广工作扎实开展。


各省市公共图书馆充分挖掘馆藏及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读者实际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增强了公众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而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重焕新生。

 



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深入推进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各类图书馆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备的数字图书馆体系,使得我国数字图书馆稳步发展,逐步取得各项成果,呈现出良好局面。

 

一是重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陆续实施。


文化部、财政部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陆续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项重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服务效益不断凸显。


二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顺利实施。


第一、二期已顺利完成,三期建设项目正式启动。CALIS三期项目旨在为全国近2000个高校成员馆提供标准化、低成本、自适应、可扩展的数字图书馆统一服务和集成平台,构成全国高校数字图书馆三级共建和共享服务以及多馆服务协作的联合体系,共同为高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文献服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和个性化服务。


三是专业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加速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也被越来越多应用到专业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中。2013年,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分馆的4D机房正式投入使用,其开发的科学文化传播平台正式面向全馆开展服务。截至2013年底,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组织引进网络数据库155个,可链接使用的外文电子期刊17997种,中文电子期刊14168种,为国家创新体系内的各领域科研机构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有力地支撑了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

 

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体制机制的改革也成为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改革围绕着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激发图书馆自身发展活力而开展。


一是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稳步开展。


我国自2007年起组织开展面向公益性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公共图书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建设已经进入起步阶段。


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日益推进。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倡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社会力量已经以多种形式逐步参与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其主要方式包括承接公共图书馆运营与管理、兴办图书馆并提供公益性服务、向公共图书馆提供款物捐助以及志愿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等。


三是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扎实开展。


1994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建立评估定级制度。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最终确定全国2522个公共图书馆达到三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标准。通过开展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各级公共图书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各方面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


全国各类图书馆从业人员结构和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多元化的用人机制逐步形成,专业技术人才比例逐步扩大。针对县级以下基层图书馆开展的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围绕古籍修复与保护、数字图书馆建设等事业发展重点领域的系列培训也相继开展,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加强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共知、共建、合作、共享成为图书馆的生存方式和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国图书馆界通过多种方式与国际图书馆界建立广泛联系,更加开放地走向国际,融入世界。


一是中国图书馆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自1996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62届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图联”)大会以来,我国图书馆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肯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目前,中国图书馆界有近30人担任国际图联各专业组委员职务。中国各级各类图书馆陆续获得一批国际奖项。


二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入。


图书馆界积极参与策划或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如哈佛燕京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合作项目、全球“中华寻根网”、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等,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图书馆与世界许多图书馆通过联合办展、馆员交换、学术研讨、交流互访等形式开展了诸多合作。一些图书馆还通过互建分馆的方式,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图书馆之间的深层次业务合作。


三是桥梁纽带作用愈发突显。


图书馆作为各民族文明成果的保存和传承机构,是各民族人民了解彼此历史文化、理解彼此价值观念、学习彼此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在中阿、中英、中澳、中美等双边或多边的人文交流活动中,图书馆都发挥了积极作用。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2018年5月28日,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成立。中国图书馆界已经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开展了文献互赠与交换、举办合作论坛、联合举办展览等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交流互鉴。



2018年10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馆长论坛在杭州举行,开启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图书馆合作的新篇章。CL


为集中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辉煌成就,《国际出版周报》策划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以“40年改革开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邀请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文化企业以及图书馆界领导、专家撰稿,全面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丰硕成果,探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投稿邮箱:tushuguanbao@vip.163.com  

馆社之桥  人文之魂

阅读之美  书香之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