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媒观察》2023年目录合辑


时光荏苒,2023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四季,收获了成长。


回眸这一年,于《传媒观察》而言,是一篇篇的“墨飞”,是一期期的“纸香”。12期杂志里,我们关切时政,我们研读经典,我们观察前沿,我们呼吁在场……今天,我们按照刊物的主题栏目编制了2023年《传媒观察》目录合辑。这是交卷,更是交流。


“理解传媒,从观察开始。”期待与您在2024年继续一起观察传媒、理解传媒、发展传媒!


卷首语

媒体融合应深入人类社会和生活

陈昌凤(第1期)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郑保卫(第2期)


致敬学术研究中的“她”力量

——写在第 113 个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     

王润泽(第3期)


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信息过剩与选择悖论    

郭小安(第4期)


构建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品性的华夏传播理论  

邵培仁(第5期)


丰富而澎湃:互联网世界的“情感图式”  

曾一果(第6期)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莫砺锋(第7期)


作为公共记录的新闻传播研究      

李红涛(第8期)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亟待系统性迭代升级   

胡正荣(第9期)


数字媒介时代的图像阐释学及其范式创新   

刘 涛(第10期)


互联网杠杆撬动的乡村                   

彭  兰(第11期)


“斯人独憔悴”:反思主体主义传播观       

芮必峰(第12期)


本刊特稿

以报载道,见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双传学(第1期)


行为传播学再思考:建构统摄性范式下的中层理论与范式补充  

孙豪灿  刘德传  喻国明(第7期)


何以自主?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演进脉络(1998―2022 年)

——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理论的内容分析

廖圣清  付  饶  钟美丽  程俊超  周  源(第8期)


“重点看评论”:叙事阈限、叙事惯习与网络化叙事 

杨国斌  王  维(第11期)


推进改革的舆论先导:思想解放运动中党报的共识构建

——基于对《新华日报》改革开放以来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新闻文本的考察(1978—1998)                 

双传学(第12期)


专题聚焦


数字时代的媒介与情感

网络米姆与电子榨菜:数字时代的“情感症候”

——由《甄嬛传》的“二次创作”现象谈起    

曾一果  李一溪(第6期)


情感与主体性:算法社会中人机关系构成及其共生进路    

王  鑫  高  源(第6期)


从影像触达到文化认同: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情感互动机制

——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    

李  鲤  石琪隆(第6期)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从“江河奔流”到“星辰大海”

——网络时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与再塑   

刘永昶(第8期)


传统何以现代:中国式现代化影像的文化逻辑  

张  斌(第8期)


形态再造:媒介转型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  

恽彩锋  熊忠辉(第8期)


“一带一路” 这 10 年

贡献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10 周年核心话语的内涵变迁与国际传播

钟  新  金圣钧  宋思怡  萨达凯提·玉赛音(第9期)


国际传播叙事的“南方转向”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扎根研究       

史安斌  朱泓宇(第9期)


主体性探寻:“一带一路”与国际传播研究的想象力 

姬德强  闫伯维(第9期)


新时代 新思想 新传播

新时代我国新闻舆论中的意识形态风险挑战与安全建设

——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阐释

沈正赋(第4期)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实践逻辑     
朱清河  宋  佳(第4期)


作为方法的“乡村”: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研究立场及其空间转向   

王仕勇  贾浩伟(第6期)


毛泽东舆论思想的内涵、特色及启示    

丁柏铨(第12期)


从传统智慧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中国式“言-行”双轨传播观  

张唐彪(第12期)


马新观经典论著深化研究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施拉姆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译文考证

陈力丹  荣雪燕  许红玲(第3期)


以原著文本为基础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著    

孙曌闻(第4期)


以原著文字查核中译文 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新闻观研究       

闫  艳(第5期)


编译《新莱茵报》是一种特殊的研究    

张  月(第6期)


一次历史性的新闻记录:对第 15 号《新莱茵报》“投票表决”新闻的编译及研究  

杜  渐(第8期)


概念辨析、情感领会与史实考证:列宁新闻观基本理念的翻译要点        

许红玲(第9期)


作为政治传播实践的新书推广策划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广告宣传策略探析        

葛在波  荣雪燕(第10期)


马克思关于“资本与利润”引证的翻译和传播  

梁锡江(第11期)


新闻传播学这 10 年

认知传播学的范式演进、关键议题与技术逻辑

——2012- 2022 年的 10 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喻国明  陈雪娇(第1期)


深入本土:近 10 年华夏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及学术走向     

王学敏  潘祥辉(第1期)


党报 10 年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创新实践      

张晓红  赵  娜  曾紫涵(第1期)


狂飚突进的 10 年: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嬗变      

周好雨  胡翼青(第2期)


从“媒体独白”迈向“全民共情”:中国国际传播 10 年研究的多元谱系与未来路径

钟  新  蒋贤成  沈  静  王雅墨(第2期)


复杂社会中的新探索: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的 10 年研究与发展    

孙信茹  王智勇(第2期)


中国数字新闻研究:从自发的经验研究转向自觉的学科构建  

申    琦  关心怡  孙彤(第3期)


话语变迁、主体演进与本土化反思

——中国环境传播 10 年研究综述

李  明  曹济舟(第3期)


数字文化 10 年研究:技术、日常生活与在地实践       

马丽丁娜  朱丽丽(第3期)


夯基·开拓·创新:新时代 10 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  

邓绍根  强若琳 刘欣欣(第4期)


技术与理性的博弈:中国媒介法规与伦理 10 年研究  

姜  晨  陈堂发(第4期)


“却顾所来径”:中国数字劳动 10 年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知识图谱  

姚建华  张媛媛(第4期)


新闻传播思想史

媒介菜单:概念、源流与研究进路  

王  曦  杨保军(第4期)


论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拓展:基于属概念界定的视角     

胡翼青(第5期)


非表征理论的源流、面向与进路

文湘龙  胡翼青(第11期)


理论引进与知识创新:德布雷媒介学的中国本土化历程及省思  

许加彪  程伟瀚(第11期)


华夏传播研究

开栏语:为人类大传播研究传递中国薪火    

潘祥辉(第5期)


“天父地母”:华夏文化中人与自然草木的间性传播研究  

谢清果  许黄子仰(第5期)


交融与传播:入华粟特人在希腊化文化东传中的媒介作用      

齐小艳(第5期)


补邸报之不足:明末士人文社与社稿的传播功能  

刘桦葳( 第5期)


角逐:宋代灾异谣言的信息传播与官方应对      

刘大明(第6期)


超验、仪式与知识话语权的建立

——《左传》政治事件中的谣言研究      

张德懿(第6期)


作为空间媒介的元代文庙:民族交融与文化共同体构建   

张兵娟  孔孟剑(第8期)


地名传播:方志典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基于《钦定西域同文志》的文献考察         

周英惠(第8期)


中西方的辩论传统之辨:词源内涵、媒介偏倚与文化差异    

潘祥辉  伍栋阳(第10期)


“永恒时间”隐喻:古代青铜器涡纹的传播符号学阐释   

胡易容  许春红(第10期)


“青鸟为媒”:中国古代青鸟的信使职能及传承    潘祥辉  

王明睿(第12期)


传播史上的玉器时代:“媒介域”与华夏精神形塑 

董向慧(第12期)


中国互联网 30 年

中国互联网 30 年:一种网民群体画像的视角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重新发现中国互联网的力量与变革之源  

方兴东  王 奔(第1期)


跨越虚拟与现实:中国网络游戏 30 年的话语变迁与媒介弥合

姚 旭  钟祥铭(第1期)


中国媒体融合 30 年:基于政策的视角     

顾烨烨  方兴东(第6期)


中国互联网 30 年:一种新职业群体的视角       

陆舒怡  李建国(第6期)


中国网络治理 30 年:“一体多元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规律启示

方兴东  何  可  钟祥铭  胡  钢(第9期)


中国互联网绿色转型的生成逻辑、演化进程与总体特征(1994―2023)

朱政德 胡 泳(第10期)


中国网络舆论 30 年:从内容驱动走向数据驱动 

黄浩宇  方兴东  王  奔(第10期)


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 30 年

——以创新为基准重估通信运营商发展之路及未来启示  

方兴东  林宇阳  何可(第12期)


网红的历史长歌:网络名声的累积、流通与变现 

吴世文  杨小雅  冯铭钰(第12期)


深观察

“后新闻”生产模式:生成式 AI 对新闻传播业的再格式化     

陈  龙(第3期)


ChatGPT 的治理挑战与对策研究

——智能传播的“科林格里奇困境”与突破路径      

钟祥铭  方兴东  顾烨烨(第3期)


技术的工具性与人的成长性:智能技术进展中的伦理问题

——以 ChatGPT 智能应用为例

顾理平(第3期)


ChatGPT:褶子、词典、逻辑与意识形态功能            

张  生(第3期)


智能互联时代舆情治理的价值重构    

刘  旸  喻国明(第4期)


理解虚拟媒介:直觉化形塑及其逆向    

姜吉荣(第4期)


从 TikTok 到 ChatGPT:智能传播的演进机理与变革路径 

方兴东  钟祥铭  顾烨烨(第5期)


作为“人”的算法: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技术哲学省思 

赵双阁  魏媛媛(第5期)


从力量崇拜到认知晕轮:ChatGPT 的传播仪式  

孙  琦  陈力丹(第7期)


人工智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爆点与负效应  

程曼丽(第7期)


“AI 向善”何以达成:深度学习与轻型应用

——AI 应用趋势下的新闻传播学思考    

张  姣  曹  轲(第7期)


媒体智能化的伦理准则及执行方案      

邵国松  黄  琪(第7期)


理解生成式 AI:对一个互联网发展史上标志性节点的审视      

喻国明  刘彧晗(第9期)


卫星新闻的技术偏向与视觉修辞研究    

高金萍  李庆豪(第9期)


过程性思维:构建技术发展与技术伦理之间的良性互动

——负责任创新视角下生成式 AI 传播生态治理的思考  

喻国明 滕文强 叶靖怡(第12期)


在场


粉丝“崛起”与文化症候

粉丝怀旧:媒介世代的粉丝生命史及情感支架

——基于 TFBOYS“十年之约”演唱会的讨论      

朱丽丽  张  帆(第9期)


粉链经济:“偶像-粉丝”文化经济模式的再考察 

马中红  胡良益(第9期)


作为“矛盾-同盟”的饭圈竞争、自我规训与声誉困境

——饭圈“污名化”再审视

蔡竺言(第9期)


变化的新闻业

数字新闻与开放生产:从实践创新到理念革新 

常  江  罗雅琴(第10期)


液态新闻业:流动现代性的回响与新变        

郭  毅(第10期)


江东访谈

社会建构现实,不要把新闻跟更大的世界隔绝开来

——访《做新闻》作者、康涅狄格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盖伊·塔克曼  未冬(第1期)


媒介文化反思:数字时代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专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       

贾梦雨(第2期)


让气候传播在中国和世界真正形成“大气候”

——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    

郑保卫  郑  权(第4期)


物质性与中国本土化实践:媒介考古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对尤西·帕里卡教授的学术访谈        

胡大海  尤西·帕里卡(第7期)


学术访谈:一种公共性知识建构的新方法

——访《中国新闻传播学访谈录》作者、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  

封  丽  赵月枝(第8期)


传媒视点

客体、关系与情感:物质性视角下的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研究  

庄  曦  吴郁文(第2期)


动态失衡螺旋与善治传播协同:信息疫情的形成与治理  

王波伟(第2期)


媒体税收优惠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       

陈国权(第7期)


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概念沿革、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郭全中  李  黎(第7期)


重大风险事件中短视频的共情传播效应及反思

——基于“重庆山火事件”1063 条抖音短视频的内容分析 

郭小安  周子琪  李泽源(第8期)


“是什么”和“说什么”:企业危机修辞中的情境确认与框架选择   

刘  振  闫宏妍(第8期)


情理融合:中国共产党民心政治的传播逻辑  

陈  瑞  谢清果(第11期)


辩证交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三重面向          

李阳阳(第11期)


媒介法规与伦理

近代中国隐私法制化的演进历程:内涵流变、舆论博弈与法理总结  

李  荣  顾理平(第6期)


“洗稿”的法治难题及纾解路径

——以新闻类自媒体为例      

陈新平  何  双(第6期)


媒体引用逝者社交媒体内容的规范研究        

范玉吉  孙晓萌(第10期)


短视频平台隐私政策的全球在地化

——对抖音和 TikTok 的比较分析                   

曹小杰  戴梦雅(第10期)


媒体融合研究

作为关系枢纽的“融合编辑部”:县级融媒体编辑部的角色更迭与功能再造    

张钧涵(第2期)


“传媒 +”产品化实践:媒体融合的场域再造    

郑春平(第5期)


跨媒介空间叙事: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向度 

贺丽青(第5期)


从媒介融合到人机协同:AI 赋能新闻生产的历史、现状与愿景    

史安斌  刘勇亮(第6期)


“基于实践”:融媒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政治传播新逻辑        

陈甜甜  于德山(第6期)


制度理论视角下媒体深度融合的用户中心化趋向研究      

刘  峰  陈  龙(第11期)


“中间人”理论视域下主流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

——基于全国 24 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罗  昕  安沛欣  黄晓颖(第11期)


讲好故事研究

主体边界: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暖新闻的话语实践 

靖  鸣  春  茹(第1期)


讲好故事:新闻形式的有限创新

辰瑶(第5期)


“符号敏感”:数字公众的新闻表达批评

——基于 44 起新闻批评案例的文本研究 

张启锐   王辰瑶(第6期)


作为框架的“长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青年形象建构  

蔡  骐  赵嘉悦(第10期)


散文化叙事:报纸媒介能力的升级路径 

张立伟(第11期)


媒介文化研究

双向赋能、融合发展与破圈并进

——历时性视角中我国博物馆授权的变迁及进路  

陈  璐(第1期)


流动与共情:转文化传播的内容实践

——基于《文化相对论》的“洋葱模型”分析    

马  龙  刘逍然(第1期)


游戏作为媒介:消费价值理论视域下玩家氪金动机与互动文化建构 

曾丽红  陶  静(第2期)


符号经济视域下文化艺术生产传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周伟业(第2期)


格式改编与审美接近:土耳其跨国改编剧集的海外传播策略研究  

尤  达(第2期)


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女书传承场域及其主体实践的迭变    

李  琦  卢亚霞(第3期)


俗雅之间:乡村短视频叙事的三重景观及其文化生态     

陈文敏  杨  瑾(第4期)


“共生共长”:网络文学核心粉丝群体的情感动员实践 

闫伟华  王倩茹(第4期)


“可见性”的崛起:数字时代博物馆传播的空间转向 

冯  笑  刘永昶(第5期)


“文化鄙视链”:话语建构及社会历史探源

——基于剧评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  

姜  飞  郭金英(第7期)


“中国故事”海外传播力的建构与塑造

——基于 YouTube 平台网络剧的分析        

尤  达(第9期)


想象与回归:《长安三万里》的文化再生产及传播逻辑        

陈可红  马晨荇(第9期)


谁在言说:数字时代城市品牌传播的主体问题研究  

陈  霖  韩  雪(第10期)


大运河空间转向的媒质、权力和表征    

周小雯  骆正林(第10期)


“去精英化”的知识再生产及其价值反思

——以 B 站“知识人出圈”为例               

黎  藜  陈佳思(第12期)


多方共构:城乡观念区隔下“小镇”概念的社交媒体意象  

张 铮  刘晨旭  邓 旸(第12期)


乡村传播研究

缺位的传播:红色乡村建设中的景观化

——以浙北“J 红村”为例     

邵  沛  郑  欣(第7期)


消解与重构:社交媒体时代乡村社会的亲密关系变革

——基于昭通市 L 村的个案研究

李宇峰  刘燕红(第7期)


政策主导、建构日常与回归本土:乡村互联网技术实践的三重路径 

张 微  彭 兰(第11期)


“电子益生菌”:乡村留守儿童的手机游戏依赖及成因

王清华  郑  欣(第11期)


“劳工分层”:快手平台乡村主播的数字劳动研究 

倪小帆  刘  勇(第11期)


数字生活

媒介技术的抵抗:青年“数字极简主义者”的生活实践

——基于豆瓣话题小组的田野调查 

徐冠群    朱  珊(第8期)


“银色数字鸿沟”:城市老年人智能产品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方  提  张潇文(第8期)


新私人书写与公共化: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中的“隐而不退”实践  

晏庆合  操瑞青(第10期)


智媒时代的数字鸿沟:议题聚焦、理论拓展与实践理性  

王敏芝  屈晓亮(第11期)


从“荒野求生”到“远方的诗”:社交媒体平台中露营记忆的重塑、展演与话语争夺  

岳  璐  郭飞扬(第11期)


“微舆论场”中舆论演变的动力与社会图景研究

——以中小学微信家长群为例

牛慧清  揭其涛(第11期)


研究综述

数据崛起和智能时代的全景扫描

——2022 年中国新媒体研究综述

钟祥铭     方兴东  陆舒怡  王  奔(第2期)


媒体融合研究:大变局下实践和学术的攻坚时刻 

顾烨烨  张  毅  王小禾(第2期)


升级·内爆·转型:2022 年国际传播研究的议题与路向

何  可  林宇阳  张  毅  蔡  爽(第3期)


网络治理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全球网络治理风暴下 2022 年中国学术研究全景扫描 

张文祥  杨  林  王思文(第3期)


智能交往,未来已来

——“激荡 AIGC”数字交往八人谈观点综述      

江潞潞(第3期)


拓展和创新:建构党报党刊研究基本话语体系

——首届“中共党报党刊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高晓晨(第4期)


数据繁荣与范式突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反思与展望(1998―2022 年)

——基于 CiteSpace 的计量分析       

赵战花  赵泽鹏(第5期)


近 20 年国际传播研究的国外研究趋势与本土启示

——基于 WOS( 2000―2021)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智鹏  高山冰(第5期)


新时代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研究现状与演进态势

——基于 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研究    

朱润萍  于新新(第7期)


灯下漫卷

公共传播空间为何需要情感

——读克劳斯《公民的激情》     

袁光锋(第3期)


诊断时代技术复魅的思想利器

——评《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真实世界里的虚拟工作》 

曹  晋  叶红梅(第7期)


“另一个可能的世界”:新世界主义与全球传播秩序再想象        

崔保国(第9期)


传媒书系

一个“观点”的时代:数字新闻话语的价值转向

——评《观点新闻学》           

丁柏铨(第6期)


新华日报报史研究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香港地区的发行与传播       

艾红红  意如贵(第3期)


自我批评、报刊交往与认同构建:观察《新华日报》周年纪念报道的三重维度

蔡  斐  李家润(第8期)


新闻史鉴

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报刊活动及其历史贡献    

郑保卫  尹延永(第1期)


雏形与奠基:《解放日报》对中共七大的报道    

林绪武(第2期)


作为空间媒介的教会医院:对近代中国医学卫生观念重构过程的考察(1835―1900)

胡正强  孟宪震(第4期)


中国近代官报起源于《澳门新闻纸》之考辨      

倪延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源起初探

——基于对李大钊《给新闻界开一个新纪元》一文的分析     

杨  欣(第7期)


“壁上新闻”: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壁报宣传与空间生产  

刘晓伟  高雁(第12期)


广播前夜:晚清无线电的引入及信息传播观念接受  

王  君  张晓锋(第12期)



编辑:颜云霞  江潞潞 

审核:赵允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传媒观察杂志

理解传媒,从观察开始

本刊投稿网址:https://cmgc.cbpt.cnki.net

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媒观察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