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杀死孩子的未来

周冲 十月妈妈心理 2019-04-04


亲爱的妈妈

如果你不方便阅读

可以收听唯美的内容音频



我曾有一个学生,姓王,喜欢文艺,极聪慧。11岁,对人对己都有独特的认知。


在我做他语文老师时,他曾经告诉我,以后,他要学文科,上北大,念文学,在大学里就开始写作,毕业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以后就以文字谋生,赚到钱后,开始经营自己的传媒公司,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些想法系统、细微、不虚,也有很大的可行性,实属难得。


最重要的是,他文章确实写得好,遣词造句、节奏逻辑,在同龄人中都属上乘。


因此我一直在鼓励他写字,希望他能如自己所愿,去从事喜欢的工作,获得快乐和财富。


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在一开始,就遭遇拦路虎。


他是出生于底层农村的孩子,父母无知得近乎可怕。


人一无知,就会有偏见。


一有偏见,就会固执己见,看不见真实的孩子。


他们觉得:男孩学文不正经。学理才有出路。


于是强行控制。遇到孩子反抗,就粗暴地撕毁他的作文本,烧掉他的小说、文集甚至作文书,逼迫他不断做题,重复训练数理化。


写作?不可以。这赚不到钱。


成为作家?不可以。酸不拉叽,穷不溜丢,傻不隆咚,神经兮兮。


看文学类书籍?不可以。这会耗费你的学习时间。


孩子根本没办法反抗。


他像一个机器一样,被父母操控着运行,在他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情上机械地重复重复再重复。



那两年里,我眼见着他的成绩一路下跌。


原本班级前一,退到了班级前十。


到了高中,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高三毕业,他连二本都没上,去超严苛的高中补习了两年,2015年,还是只考上三本,却不愿再考了,哪怕父母再以命相逼,也不愿再继续。


他抑郁得想死。


几次在教学楼的7楼楼顶,一坐就是一整夜。


他曾给我打来电话,觉得生命了无生趣,不知道继续的意义是什么。


每当此时,我就感到自己的笨拙与无力。我重复着说过N次的话,说着自己也不相信的正能量鸡汤,到后来,只有建议他去医院看看精神科。


但终于没有下文。


直到2016年末,他给我发春节拜年短信。


我回他电话,问他好不好。


他说,不太好,考上的学校太烂,不喜欢,办了休学,确诊是重度抑郁,在家吃了一年多的药,感觉自己已经废了,生命毫无尊严,也毫无盼头……


而文字,当然没有再写了。

 


当你像我一样,看着一个孩子从光明走向灰暗,看着希望被摧毁,见证着悲剧一寸一寸地发生,也会感到那种沉甸甸的愤懑,和难言的悲愁。


我曾问一个执教20多年的老教师:“你教了20多年书,感觉最悲哀的是什么?”


“就是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庸人。”


但这样的事情,却一直在发生。


无数的王同学沉默着,像一堆堆被吹灭的火苗一样,在我们面前失去光芒。你忍不住想问:


为什么?


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


为什么我的学生竟然成为一个抑郁症病人?


原因当然众多。


但最最主要的,还是父母无见识。


父母无见识,就会将孩子控制在自己狭小的格局里,扼杀他们真正的希望;


就会目光短浅,视野狭窄,看不见其他可能。


而这种格局与视野,就是孩子的监狱。

 


真正有见识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


明白孩子来到人间,都自有使命。


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


给孩子以生活上的关怀,思维上的完善,和资源上的帮助。


罗振宇曾经说:


保持儿子承担的最大压力仅来自他自己。


父亲的任务是发现他的优点,欣赏他的个性,运用成人的思维和资源帮助其放大并促进应用。


就是这样。


让自己的归自己,让孩子的归孩子。


  • 他想做一个环游世界的旅行家,没问题,只要那是他真正的兴趣;


  • 他想成为翻译家,没问题,只要他生命的热情,都聚焦在那里;


  • 他想出国留学、在硅谷工作、结交华尔街精英、成为雪莉·桑德伯格那样的精英,没问题,只要命运将他召唤到那个地方。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他工具,让他去实现这些梦想。


你要登天?我给你一架梯子。


你喜欢音乐?我给你提供钢琴。


在这样的通情达理下,孩子们就会拥有自由的灵魂,流动丰沛的生命能量。


他就会像个人一样,高贵地活下去。


而不是像物,像机器,像奴隶,被动地谋生。

 


当然,我绝非要每一个家长,都把孩子培养成成功者。一身名牌,满身土豪气,八方吹捧声。


也不是要鼓吹大家,要往功名利禄的反面走。


人人都向往钱,我就偏偏免费做事;人人都向往名,我就偏做默默无闻的平庸者。


不不不,这样的标准都流于呆板了。


如果孩子们的未来只有这两种,世界得多无趣。


我们该做的,是尊重孩子,让他成为他自己。不预设,不控制,不宠溺,也不拔苗助长。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写过这样一件事。


那时候,安德烈21岁。


有一回,他和龙应台聊到未来。


大意是说,我可能无法成为你们想要的孩子,也做不到你和爸爸那样的成就。


“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对于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妈妈都会百感交集,难以应对。


如果回应,“平庸没什么,只要开心就好了”,有失自律感与意义感。


如果回应,“人不成名成家,枉来世上一遭”,那么,龙应台与成功学大师,也没什么不同。


龙应台是怎么说的呢?


她说: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


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她让安德烈去听自己的心。


假如喜欢动物,那么,去动物园里给河马刷牙,和去华尔街做银行经理,前者显然会更有成就感和尊严。


这才是真正明智的态度。


一切都从孩子出发,任由他选择自己的路,负责自己的前方,去遇见自己的风雪、火焰、旗帜和战争。


让他遇见“自己的未来”,而不是“你为他设置的未来”。


让他知道,评价生命的精彩与否,从不是钱,也不是物,而是快乐。


这样孩子就能在行走之时,得到最大的生命意义。


所以啊,孩子,你若志在千里,我们绝不以关心之名,为你私设温房。


你若意在笨拙而缓慢的工艺,绝不以“为你好“之名,逼迫你杀入商场。


每个孩子都自有道路。


如果父母无法为其铺设,那么,做一个不挡路的家长,也算是功德一桩。

 


好内容

需要你的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