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小孩怒了!为抗议父母玩手机,他们发起了一场萌萌的游行

十月妈妈心理屋 十月妈妈心理 2019-04-04



亲爱的妈妈

如果你不方便阅读

可以收听唯美的内容音频

主播:杏儿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很多父母却无法做到。


不是“真不陪”,就是“假装陪”。


德国有一小朋友,7岁,名叫埃米尔,为了控诉爸爸的“假装陪”,他组织游行示威活动。


那天,小伙伴约埃米尔出去玩,爸爸认为他年龄小,单独出去不安全,将他留在家中。


一开始,埃米尔还能东摸摸,西摸摸,在家自由活动。


不久,他百无聊赖,坐不住了:美好的周末,怎能就这么独自游荡下去?


他请爸爸陪玩,不料,爸爸头都没抬,也没看他一眼,手一挥,让他一边去。


爸爸很忙吗?


不忙,只是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埃米尔怒了:“你不陪我玩,为什么还不让我出去,和其他小伙伴玩?”


愤怒之余,埃米尔细数爸爸的“罪行”。


常年机不离手,眼不离屏。即使和他说话,手指也不忘刷刷刷。


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后,埃米尔发现,天下的父母一样“假”。


陪孩子是假,玩手机是真。


埃米尔决定,教育各位“手机瘾爸妈”


埃米尔曾参加过游行,决定也组织一场游行活动,以表示抗议。


但游行活动可不是小事。怎么组织呢?


埃米尔首先召集父母,召开家庭会议,针对爸爸沉迷手机,进行批斗。



一开始,爸爸各种辩解,直到妈妈站出来,支持埃米尔。


爸爸承认错误后,埃米尔提出游行建议。


出人意料的是,爸爸妈妈都同意了。


一家三口来到政府部门,注册游行活动。


后来就有了德国汉堡街头那一幕:一群小孩,队列混乱,手举标牌,奶声奶气,高声呐喊。


标牌字迹凌乱,控诉内容十分一致。


“和我玩!不要和手机玩!”


“我们抗议,因为你们心里只有手机!”


小小的队伍,引发全城反思。


很多父母都说,以后会多加注意,少看手机,避免“假陪伴”。



我们以为,只有幼龄儿童,才需陪伴。


等他们长大一些,就能天高任鸟飞,其实不然。


美国一项调查表明,33%的青少年认为,父母用手机时间过多。


父母沉迷手机,孩子会被忽视。


长此以往,孩子开不开心,做了什么,学到什么,学好学坏,他们全不知道。


学坏,父母没有及时纠正,他们将成“问题儿童”。


长期忽视,缺少感情交流,孩子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孩子。你的付出,他视而不见,或无法认同。


你起早贪黑做家务,朝八晚六赶着上班,被孩子全盘否定。


因为你们的关系已经疏离。在他眼里,你只爱手机;在你心里,手机高于一切。


就这样,父母和孩子陷入困境,相互不理解,不接纳,矛盾升级,你们渐行渐远。



这在大龄儿童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他们有判断力,思想却不成熟。


他们会以为,父母赚钱不辛苦,却不知,他们省吃俭用几个月,才换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们会以为,父母对他们不关心,却不知,为了得到入学名额,父母走关系,操碎了心。


对于所见所闻,能得出结论,却又略显片面。


父母疏于维护形象,孩子会产生错觉。


前段时间,一篇小学生作文火遍朋友圈。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西安校园头条)


作文500字不到,却用三次“没用”,形容母亲。


文中说,爸爸为养家糊口,日夜兼程,努力奋斗。妈妈是只会端手机,抖音、麻将轮流刷的无用之人。


从作文内容看来,这位妈妈并非无所作为。


虽没工作,她会为孩子洗衣做饭。


但孩子为什么却嫌她“做饭做不好,洗衣服都抱怨,一天到晚,只会玩手机”?


是的,问题就在于,手机抢夺了本该给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面前,妈妈玩手机,不避讳,孩子会有错觉:妈妈不关心我,不关心这个家。


隔着一部手机,你对孩子而言,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没有交流,没有高质量陪伴,爱和关注无从谈起。


谆谆教诲,会变刺耳唠叨,和粗暴控制。


这看似不合理,但又很合理。


你花了多少时间,就得到多少回馈。你投注了多少注意力,就得到多少认同。



因为父母沉迷于玩手机,酿成的悲剧更多。


今年8月,在青岛海滩,一对双胞胎姐妹溺亡,母亲在不远位置,整个过程,都在玩手机。


6月,有一三岁男孩,自己开车门,穿越马路,被货车撞到,父亲正在车里玩手机。


去年,咸阳一四岁男孩,在儿童泳池溺亡,距离三米的位置,母亲正捧着手机,背对泳池。


沉迷手机带来危险,还会让孩子模仿。


你捧着手机,让孩子放下游戏,好好学习,犹如你叼着香烟,让孩子珍爱生命,远离烟草。


一本正经的言传,永不如高度自律的身教。


高度自律,不是让你扔掉手机,而是注意节制。


孩子上学前,放学后,父母下班回家时,晚餐和睡前时间,五个关键时刻,值得注意。


《奥巴马一家》一书提到,奥巴马当总统,坚持健身,还迅速衰老,工作压力,非同一般。


工作忙,压力大,对儿女却关心依旧。


当总统8年,准时和家人吃晚饭,每个礼拜缺席不超2次,是他的执行标准。


吃晚餐时,他会解答孩子疑问,了解她们的学习进度,交友态度,认真提出建议。


甚至在睡前时间,为女儿读完整套《哈利波特》。


世界上最忙的爸爸,孩子醒来之前,他起床工作;孩子睡去之后,常常加班加点,但宝贵的亲子时光,从不敷衍。


陪女儿们散步、遛狗、逛书店、运动,他都倾尽全力。


奥巴马期望,女儿能有热情、有信仰、有梦想。


而热情、信仰和梦想,是扎根于自我价值感之上的。


父母的专心陪伴,对孩子形成自我价值感,至关重要。


他对孩子的“专情”,收获累累硕果。


大女儿玛丽亚她成绩优异,稳居班级前五,两年前,考入哈佛。


之前,奥巴马带她去古巴,在哈瓦那,她用流利的西班牙语,当起临时翻译。


她背景显赫,能力突出,也愿为理想卑躬屈膝。


玛利亚想成为电影制片人,入读哈佛前,她深入剧组实习,端茶送水,各种跑腿,没有半点架子。


也曾和母亲一起,在非洲小镇,深入基层,为当地孩子讲故事。


走遍世界,看尽世间百态,她知道,坚持自我,坚守理想,才最重要。


这种底气,和父亲的专心陪伴,不无关联。


父母之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那何不珍惜当下,放下手机。


冬夜里,就着一盏暖灯,和孩子一同,沉浸于月章星句之中,在书中畅想,在书外欢笑,这是你透过手机屏幕,无法触及的温暖。


用专心陪伴,书写长情告白,孩子才能感知,父母之爱,触手可及。






推荐你看几篇更精彩的文章:

父母必看:做到这5点,孩子一定成才

9岁娃捡废品还债:真正的教育,不是用蛮力

儿子问:“爸爸,你们将来会把房子给我吗?”爸爸的回答让人深思


征稿

长期征稿,尤其欢迎心理学类的情感剖析文和育儿文,稿费400元-5000元,投稿邮箱:zhouchong2016@126.com



用苹果手机的小伙伴将我“设为星标”

用安卓手机的朋友“置顶”

这样我们就不会再走散啦

好内容

需要你的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