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官,我懂得了网络始终是虚构的,只有现实才是真的……”丨首互未来·法官手记

点击上方北京互联网法院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小杨现在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感想呢?”

“我现在感到非常后悔,因为打赏只是获得了一时的快乐,事后我什么都没有得到。”


这是一名10岁的小男孩小杨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和我的对白。2021年5月,北京互联网挂牌全国第一个互联网少年法庭,审理涉网未成年人民事案件。

我叫崔璐,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少年法庭的一名法官。

小杨是少年法庭审理的一起未成年人打赏网络主播案件的当事人。近几年,由于孩子们使用电子设备的机会大幅增加,我们已经受理了不少未成年人私自充值、打赏的案件,案件情况几乎大同小异。但是和调解员一起进行调解工作时,我发现这个案子有特别之处——小杨是一名留守儿童。

随着和小杨家人的深入交流,我对小杨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小杨生活在我国西南偏远地区,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从两三岁起就和年近半百的姨父、姨妈生活在一起。小杨头脑聪明、性格开朗,平时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深受家人、同学喜爱。2022年国庆假期期间,小杨迷上了短视频直播,为了表达对主播的喜爱,小杨瞒着家人偷偷用姨妈的信用卡给主播刷礼物、购买平台推广服务。姨妈、姨父对电子产品和网络支付并不熟悉,发现财产损失时小杨竟已向主播打赏了七万余元。

眼见血汗钱被打赏一空,心急如焚的姨妈赶紧带小杨到派出所报警,之后又将平台起诉到了法院。立案后,我们团队充分贯彻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的原则,对该案优先送达,案件被告很快关联应诉。为了充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于该类案件,我们一贯坚持积极促进双方和解的工作方法。我和调解员多次耐心与平台、被打赏者协商沟通,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案件以和解撤诉方式结案。

案结并非事了,小杨和我的孩子年纪相仿,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规则缺乏认知的自由探索阶段,家长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我想,案件发生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小杨缺乏自控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小杨的家人网络安全意识不足,缺乏对未成年人用网行为的科学监督管理,所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势在必行。

周五晚上7点30分,家庭教育指导线上会议如期开始。视频中,我背后是写有“首互未来”标志的柔和虚拟背景,希望孩子可以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氛围。小杨的妈妈结束工作赶回小杨姨妈家,和小杨、姨妈共同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我和调解员分别从监护人、未成年人的角度开展指导,引导小杨的妈妈要在委托他人照顾未成年人后定期了解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与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指导小杨的姨妈加强对小杨用网行为的监督管理,关注其手机使用时间、使用内容,妥善保管个人支付账户和银行卡密码等;教导小杨认真学习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体恤父母及姨父、姨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

我还向小杨和他的家长介绍了如何登录北京互联网法院“首互未来”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接受指导,这是全国法院首个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包括“健康上网、网络法治、家庭教育”三个板块,集合了来自司法机关、高校等研究机构、有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不同领域提供的专业课程及主要互联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使用指南。

指导过程中,小杨的妈妈和姨妈十分热情,数次跟我和调解员说“谢谢”。小杨乖巧地坐在妈妈和姨妈旁边,充分反思了自己冲动打赏的行为,承诺以后一定多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少玩手机。

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后,我向小杨的父母发送了《家庭教育指导令》。小杨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条短信,“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姨妈的钱来之不易,我懂得了网络是虚构的,只有现实才是真的。”

夜深了,回家的路途上既有繁星闪烁,也有路灯照耀。或许未来小杨不会记得自己在年仅10岁时就作为原告与法院有过交集,但法治之光却会一直守护在小杨的人生之路上。


(未成年当事人使用化名)




供稿:崔璐

配图:赵琪、王文静

编辑:任惠颖、刘宛月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北京互联网法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