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来陪这群孩子,一群志愿者坚持了 6 年!
每到周三,镇江扬中市特教中心学校就会迎来一群特殊的 " 助教 " ——他们是来自扬中麦田义工服务社的志愿者,负责带孩子们外出实践。考虑到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没法像同龄人一样正常生活,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实践中学会更多生存技能,志愿者们推出了 " 周三去哪儿 " 项目,至今已坚持了 6 年。
△ " 每周三去哪儿 " 活动照片
每周三去哪儿?他们定制实践活动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扬中麦田义工服务社是一家助学组织,起源于 2005 年 10 月成立的扬中格桑花,2015 年注册成为扬中麦田义工服务社,被评为 4A 级社会组织,2018年注册成为扬中市麦田慈善基金会。这些年来,扬中麦田募集善款 1000 多万元、物资 30 余吨,先后有 300 多位志愿者参与到山区实地走访中来,结对捐助孩子 1000 多名。
"2018 年,有 6000 多人次参加过扬中麦田组织的公益活动,捐款人次超过 1 万,筹款达到 206 万元。" 扬中麦田发起人孙斌告诉记者,扬中麦田里常年活跃的核心志愿者有 100 名,每个人每年至少参加 5 次公益活动;除了山区的贫困孩子,他们还帮助扬中本地的一些孩子,比如扬中市特教中心学校的学生——他们由于智力存在缺陷,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立足成了一个难题。
" 以前看到有的单位偶尔慰问残障人士,都是去送点东西,但这些东西未必是他们需要的。" 孙斌说,为准确了解孩子们的需求,2013 年 3 月,志愿者们对扬中市特教中心学校的每个孩子都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掌握,有的孩子甚至有自闭倾向。
△ " 每周三去哪儿 " 活动照片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志愿者们决定利用好学校每周三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带领孩子外出参加社会实践,培养更多的生活技能。
受到电视节目 " 爸爸去哪儿 " 的启发,孙斌给他们的这个公益项目起名为 "每 周三去哪儿 ",这个项目于 2013 年 3 月启动。每周三,扬中麦田都会派出 5 名志愿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带领一个班级的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他们去邮局、去超市、去车站、去银行、去医院 …… 教孩子们寄信、购物、坐车、取钱、看病、坐公交等等。
常年陪伴带来改变,孩子们学会感恩
在 " 每周三去哪儿 " 活动的基础上,2015 年下半年,扬中麦田推出了一个子项目 " 皂亮未来 " ——老师带领学生制作手工皂,志愿者帮忙销售,2018年还推出了为孩子们提供就业的麦奶茶项目。
△志愿者在教孩子们做手工皂。(右一为周美华)
" 想让他们增强动手能力、有一些生存技能,通过自身劳动换取一些报酬,并通过义卖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2013 年加入扬中麦田的志愿者周美华目前是 " 每周三去哪儿 "" 皂亮未来 " 这两个项目的负责人,她表示,通过这两个项目,不仅帮助了孩子们,而且还起到了宣传效果,吸引了更多人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 有理发店、牙科诊所的老板受到影响,也变成了志愿者。"
为了 " 每周三去哪儿 " 这个项目,周美华每周都会去扬中市特教中心学校,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趟。3 月 5 日,她再次来到学校,和校长徐敏对接 6 日带孩子们去吃西式快餐的活动事宜。
徐敏介绍,该校是一所以智障教育为主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寄宿制综合性学校,现有 6 个教学班,在校生有 72 人," 每周三去哪儿 " 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内容之一,每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校方和志愿者都会根据在校生的实际情况,一起商量这学期的活动内容,安排对应的外出实践活动计划。
志愿者承担了对接活动地点、全程参与的任务,有时候还要客串讲解员、陪同护理、配合教学。在徐敏看来,志愿者相当于助教," 他们非常不容易,每星期都会招募志愿者,孩子们对他们从陌生到很熟悉,现在看到志愿者很亲切,期盼着志愿者参与这些活动。"
" 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变化,他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与人交往,以前他们都是排斥的,特别是一些自闭的孩子,跟陌生人是不愿意交往的。久而久之和志愿者就有了感情,愿意跟他们在一起。" 徐敏表示,虽然孩子们不会用语言表达谢意,但他们通过坐在一起、拥抱等真情流露的肢体语言,表达了对志愿者的亲近、感激。
△志愿者在义卖。(右一为周美华)
值得一提的是,据周美华透露,学校里有一男一女两名学生,逢年过节就给她发祝福的短信,让她感动不已。
与此同时,徐敏还认为,志愿者不仅是在帮孩子,还给学校的教师树立了一个榜样,促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孩子们、为他们的未来着想;此外," 这些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能够更好地为弱势群体做好服务。"
来源:2019年3月7日现代快报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