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考察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珠饰与文明 Author 行游考古工作室
👆
点击上方蓝字「珠饰与文明」关注公众号
行游世界,在路上遇见无限美好
2018年6月22-27日,
“玉门·玉门关历史文化考察”活动,
在甘肃省玉门市举行,
作者随考察团各位专家学者,
考察玉门汉长城等古代遗址,
感受玉门四千年的文化厚度。
🔺 考察团员在汉长城遗址
6月19日晚,飞机降落兰州,已近午夜。四处黑漆漆的,出租车一路开到黄河边上的兰州城。这是我第一次来甘肃,感觉有些陌生,又很好奇。这次应易华兄之邀,到河西走廊考察,亦是圆梦之旅。
次日一早,便与易华兄去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易华兄考虑得周到,把住地安排在省博斜对面,甚是方便。甘肃省博的建筑和设施已显陈旧。我们上得二楼,直奔“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厅最开始的陈列,就有来自四坝文化的火烧沟。
🔺 三狗纽盖彩陶方鼎,公元前1800-前1500年
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
对四坝文化的关注,也因易华兄而起。易华兄长我十余岁,亦师亦友,为人耿直、豪爽,做学问的劲头,执着、坚毅。易华兄多年专注于研究齐家文化,以及史前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对于一些特别的文化元素,异常敏感。我专注于研究古代矿物宝石饰物,以及这些小件古代工艺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如此,我与易华兄一见如故,颇有默契,在研究上,常互通有无。
之前对火烧沟已有所闻,可惜未见出版完整的考古报告,没有系统的发掘信息和图版可供研究。这次在到访甘肃省博,还是第一次见到发掘实物。火烧沟出土了多件梨形石质权杖头,还有一件青铜四羊权杖头,甚为奇特。不久前,我刚写了一篇有关古代埃及权杖头的文章,古埃及文明的梨形权杖头与火烧沟出土权杖头类似,都源自古代两河文明。通过这些小件古代工艺品,可以看出,距今3700-3900年间,火烧沟的先民们,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和路径,与西方文明建立了联系。火烧沟位于今天的玉门市境内。为了弄清楚公元前两千纪早期,河西走廊的先民与西方文明还进行了哪些矿物宝石交流?遗留下什么古代饰物证据?这些矿物宝石的来源如何?又是通过什么的路径和方式进行传播?这些谜团,都有待在玉门解开。由此,我们便与玉门结下缘分。
🔺 梨形石权杖头,公元前1800-前1500年
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玉,石之美”。古人认为,美丽的石头就是玉。这里讲的“石头”,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古代的矿物宝石,尤其是颜色漂亮的矿物宝石,如蓝色和蓝绿色的绿松石、红色的玛瑙、白色和清白色的玉矿、蓝色的青金石、白色的海贝等等。古代集中交流和引进外来矿物宝石的地方,也可以称为“玉石之门”、“玉门之关”。我们在寻找的是近4000年前的“玉门之关”。
我与易华兄,自兰州经张掖,沿着河西走廊一直向西,于6月22日中午左右抵达玉门。以前通过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知晓玉门。想象中,玉门多少带一些戈壁荒漠的悲凉。眼前的玉门市,处处绿意,满眼青植,颇有几分春风常驻玉门关的感觉。
傍晚时分,考察团的团员们都到齐了,有著名秦汉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老师,德高望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老师,在遥控考古方向颇有建树的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王心源老师,即我们考察团的三王。还有其他几位身怀绝技,风趣幽默的研究者伙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老师、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博士后馆员多丽梅老师、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贾小军老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姚娅博士后、《丝绸之路》杂志社杨文远副主编、玉门市博物馆王璞馆长、玉门市文物管理所张建军所长等,我们一起在玉门开启一段难忘的探索之旅。
左起:王心源老师、王子今老师、易华老师、多丽梅老师、王仁湘老师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走访了玉门市的博物馆、多处汉代长城和烽燧遗迹、赤金峡谷、明清古道等,还远赴马鬃山古代玉矿遗址进行考察。玉门博物馆的王璞馆长和文保所的张建军所长,精心安排,全程陪同,甚为感动。考察中,大家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对相关遗迹和出土文物展开研究,又从不同纬度汇集讨论,火花四射,激情迸发,快哉快哉!
左起:贾小军老师、多丽梅老师、作者、戴卫红老师、王仁湘老师、易华老师、姚娅博士后、王心源老师,杨文远副主编、王璞馆长
左起:杨文远副主编、贾小军老师、作者、王璞馆长、当地联络人、王仁湘老师、易华老师、姚娅博士后、戴卫红老师、多丽梅老师、当地联络人、王心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