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北内陆小河照样能孕育出绚丽的历史文化,骟马河就是这样的一条河流。在短短的河流两岸留下了骟马文化、骍马古县、骟马古城、茶马互市等一些历史文化。


一、骟马河


骟马河是疏勒河一级支流白杨河的支流,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清泉乡面积有1794平方公里,人口有4000余人,是玉门市的人口小乡,辖4个行政村。骟马河在骟马城段已经切割出了较深的峡谷,


骟马河发源于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宽50—130米,深6—14米,长22.6公里,属季节性河流。向北经火烧沟流入白杨河,环绕着白土良村,至今,河里还可以看见一股细细的流水消失在河的尽头。白杨河中游叫骟马河,下游叫下沟河坝。这里地形复杂,共有9条南北向自然河沟,当地人俗称“九沟十八坡”。骟马河因河西有骟马城而得名。


仅仅是村里的一条小河,在西北的戈壁上,也照样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孕育了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令人赞叹!史前孕育出了河西西部独有的骟马文化,史后从西汉到清代的2000年里,孕育出了以县址驻地、丝路贸易、军事驿站、茶马互市为主题的边塞文明。


▲ 图1 骟马河谷与东骟马城


二、史前文明——骟马文化


史前孕育出了骟马文化,据考证是乌孙人的遗迹,它是距今约3500年—3000年,分布于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西端的一种青铜文化,是酒泉境内的一个独有的地域文化。


骟马文化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以东6公里处,在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三组骟马河(白杨河支流)西岸120米,发掘于1956年兰新铁路建设。西骟马城内外地表散见许多骟马文化遗址残陶片。其陶器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许多罐、盘上带有乳钉,且其陶罐的双耳和单耳都较火烧沟陶罐宽一些,有的还从画纹发展为手工压纹。


其彩陶图案和纹饰都比火烧沟类型精细,文物种类丰富,对研究西部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发现灰层、陶片、并出土有完整陶器,应是墓葬。部分陶器有烟熏痕迹,当为炊具,都是夹砂陶,红褐色,手制的平底器,制作较粗,在双耳罐上画人字纹,并在两侧对称的颈肩之间有双乳钉,是骟马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器形除双耳罐外,还有杯、碗、瓮侈口鼓腹罐和鬲(仅见鬲裆)等。玉门市政府1995年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在骟马城附近发现1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死者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在足下随葬红陶罐1件,有木棺葬具,这是骟马文化发现以来清理的第一座墓葬。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光济介绍,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发掘火烧沟遗址时,随葬品是一件红色夹砂陶圆腹小罐。


骟马文化可能是乌松在河西活动期间留下的遗存。首先,从该文化分布的地区来看,恰好与我国古籍所载难兜糜时期在河西活动地区相吻合;其次,从该文化遗存内涵分析,遗存较晚,出土陶器都是夹砂红褐色平底器,制作粗糙,多为素面,小件较多。从双耳划纹并在颈间有双乳钉的罐较多,是这类遗存的显著特征,因而为一新的文化遗存。


1978年8月,在敦煌阳关烽火墩以南200米的沙漠中发现灰层,并留有未燃尽的草秸和木炭块粒,内含陶片,其中有口沿部位的器耳,耳上画有人字纹,菱形方格纹,也有突起乳钉状的陶片,属于骟马文化范畴。


▲ 图2 骟马文化双耳乳丁灰陶罐,编号0105,藏于玉门市博物馆


1986年,河西史前考古队曾三次在骟马遗址附近调查,其中有两次是为了寻找骟马遗址。第一次是10月8日,河西史前考古调查队在酒泉市博物馆冯明义、郭俊峰带领下前往火烧沟遗址调查,返回途中,沿兰新公路北侧白杨河(现为季节河)向北调查至骟马城城址一带,此地距嘉峪关45公里,西距玉门镇75公里。


1986年9月末,考古队在玉门镇文化馆(现在为玉门市博物馆)发现一批收藏遗物:陶器:夹砂双耳罐8件,捏塑乳突,双耳饰刻划相对斜线编织纹,另一件连续折线纹;夹砂高耳罐2件。铜器:牌饰1件,此器前半部类似铜兵器鏚,顶端为雄鹰展翅造型;锤斧1件;镜(阳燧1件;联珠纹牌2件;扣饰9件;铜铃2件。这批铜器非常重要,他们极有可能是与骟马文化陶器共存的遗物,即属于骟马文化的铜器。如是,这也是骟马文化铜器的首次发现。


1990年,在火烧沟墓地以西1500米的二道沟断崖上,也发现墓葬。


▲ 图3 骟马文化双耳夹砂红陶罐,编号0130藏于玉门市博物馆


2007年6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联合组成环境考古队再次考察了骟马城遗址,并采集少量遗物。石权杖头1件。


玉门骟马文化是与龙山文化相类似的文化遗存,其对比的主要资料,陶器的形制、制作方法和纹饰布局与组成花纹图案的基本字母体等许多方面,都有一脉相承和继往开来、递次演变发展的线索,是具有人类文明初创时期的共性的。


2003年,丝绸之路发现史前遗址。在沉寂了半个世纪之后,甘肃骟马文化考古获得重要发现,一批重要遗迹和遗物相继出土,为人们认识这一沉睡丝绸之路地下的史前文化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调查组由周广济负责,玉门蚂蝗河墓地就是新发现的一个,后来发掘证实,这是一个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是有别于现在已知的河西走廊地区的青铜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蚂蝗河其实就是一条干涸了的古代河沟,但它在古代未必是干涸的。蚂蟥河墓群位于玉门市清泉乡蚂蟥河东岸风蚀黄土台地上,台地周围是戈壁滩。墓群西距清泉乡政府约10公里,南距312国道2—3公里。 清理古墓葬3座,其中M1出土有镂孔铜管,夹砂灰褐陶小罐、残铜泡各1件,出土的铜管和《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报告中柴湾岗墓地编号M75:4的VI铜针线盒形制比较接近,根据铜管的形制初步推断M1晚于或与沙井文化同时。出土的陶罐具有游牧民族风格。


此次发行的骟马文化遗迹主要以墓葬、灰坑和房屋基址为主,在发掘清理这些遗迹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批制作精美的铜器、骨器、陶器、石器、动物骨骼及炭化了的农作物果实等。


据了解,此次考古发掘现场位于玉门境内的火烧沟遗址中,这是中国首次对骟马文化遗迹进行正规考古发掘。


此次考古中有两个重要发现引起考古界的关注:一是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有早晚打破关系的灰坑及其中出土物,可判断出,属骟马文化的遗迹打破属四坝文化的遗迹,从而确定了骟马文化晚于四坝文化的相对年代;二是在出土的骟马文化的陶器中,首次发现了大量方足根鬲,这在以往考古中从没发现过,同时也打破了河西走廊无鬲文化的历史。


三、边塞文明——骟马城


骟马河除了孕育出史前文明外,在西汉至清代,是西北一个重要的驿站和茶马互市之地,见证了这里的金戈铁马和悠悠驼铃,孕育出了深厚的边塞军旅文化。在历史上,骟马城一带既是古文化中心,又是县址驻地、军事驿站、茶马互市。戈壁荒原上屹立不倒的千年古城------骟马城,就是其辉煌的见证。骟马城是历史上多种文化的汇集地。


1、西骟马城——汉晋时期县址


汉晋时期,玉门境内的延寿县、骍马县就设在骟马河周边,而据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并成等有关专家考证,西骟马城就是延寿县县址。《玉门市志》则记载为骍马县县址。延寿县:公元25年——北周孝明帝元年(557年)总计532年。骍马县:晋元康5年(295年)——516年,总计存在221年。


西骟马城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三组骟马河西岸120米。西骟马城和东骟马城相距70米。西骟马城约建于西汉时期,在汉时为屯兵之地。西城遗址东西280米,南北230米。仅见断续残垣和西南角墩。


城墙现仅存南85米、西40米的残墙,城的轮廓大致可辨,东墙中间开城门,城门外有瓮城,城内外地表散见许多骟马文化遗址残陶片。其陶器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许多罐、盘上带有乳钉,且其陶罐的双耳和单耳都较火烧沟陶罐宽一些,有的还从画纹发展为手工压纹。


其彩陶图案和纹饰都比火烧沟类型精细,文物种类丰富,对研究西部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玉门市政府1995年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酒泉市政府{酒政发(2012)197号}2012年11月30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图4 西骟马城残墙


2、东骟马城——明清时期茶马互市


位于312国道3018公里处北侧,骟马河西岸。是明清王朝所侧重的屯兵要塞。“骟马城”之名,源于明代,为赤金蒙古卫辖地,设“骟马营”,是当时嘉峪关外第一个交纳差马、以马易茶的茶马互市场所。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军事要地和重要驿站,骟马城一直使用到清末。


据《肃州志》载,东城于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添筑城堡,与嘉峪关关城建成时间相近,属于嘉峪关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此城现存三面城墙,东临骟马河,西墙长92米,南墙长61米,北墙长70米,墙高10米,宽7米。南墙、北墙有门,西南、西北角墩为五边形,边长7米,板筑。


城外有护城壕沟,最宽处18米,最深处5米,城内外有三处地道相连。城内外地表散见许多残陶片。该城对研究西部城市历史和玉门地区的军事防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玉门市政府1995年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图5 雄伟的东骟马城


3、白土梁烽火台及障城遗址

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三组骟马城北一公里。遗址由烽火台和障城构成,烽火台和障城相连,烽火台在障城西北角外,面积294.8平方米。烽火台和障城均为夯土建造,高都是4米,夯层厚0.3米。


烽火台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9米。障城东西长16.7米,南北宽8.8米,面积147平方米。西墙中间开门,障城内有房屋建筑痕迹。障城东边外面有一间高房子,上边2米由土块砌筑,下边4米夯土建造,南北长5.3米,东西宽4.7米。


据1990年版《玉门市志》记载,嘉靖十八年(公元1529年),在嘉峪关外玉门境内添筑骟马城(白土梁烽火台及障城遗址)、回回墓(三里墩)等墩台。对研究骟马城的军事防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图6 白土梁烽火台及障城遗址


现在的骟马城、骟马河、骟马丹霞成为境内外许多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基地,每年都吸引许多的创作人员来此,领略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一遗产。


四、玉门最大的古墓群——白土良墓群


骟马河旁边,遗留有白土良墓群、金鸡梁墓群,这里是玉门目前最大的古墓群。白土良村现在改名为清泉村,是丝路上必经的一个小村,在原来的国道边,现在的高速公路经过这里,向西距离火烧沟文化遗址5公里,这里是玉门甚至是河西走廊先民最早居住的地点之一,遗留的文物古迹较多,这里的墓群较多,墓群多为汉墓,也有魏晋时期的,每次的大型工程都会带有古墓群的抢救性发掘。


1955年修建兰新铁路时挖出数座石板墓,出土骟马类型陶罐数10件和铜器等,发现了稀有的骟马文化。


▲ 图7 白土良发掘现场


1、白土良墓群


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三组村庄东、骟马河西岸、骟马城南、兰新铁路北,分布面积约一平方公里。1955年修建甘新铁路,1994年修建兰新铁路复线,2003年修建西气东输管线,2005年修建嘉安高速公路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在此进行了发掘。


墓葬类型多为单室石板墓、土坑墓。出土文物有骟马类型陶罐和铜器、五铢钱等。1995年被玉门市政府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土良墓群是东汉时期的墓葬,对研究东汉西北地区墓葬制度有重要意义。


▲ 图8 2010年白土良发掘的灰陶罐


21世纪以来,这里因为西气东输、嘉安高速公路、高铁的修建进行了三次发掘。2003年白土良第一次发掘,为配合“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管线涉及范围内的玉门白土良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这次共发掘清理墓葬9座,出土随葬品39件。2005年白土良第二次发掘,为抢救嘉安公路经过之地的文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4月6日至7月5日在清泉乡白土良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挖掘工作,发掘25座,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墓葬为魏晋时期石板墓和土坑墓,出土器物175件,主要是灰陶器和铜钱,其中陶器119件,铜镜3面,其余为铜币,以五铢钱为主。2010年白土良第三次发掘,高铁工程紧张施工, 20座墓,有大有小,还有石板墓,还有合葬墓。


▲ 图9 白土良


2、金鸡梁墓群


位于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三组西一公里312国道北边小山北侧。墓群由48座带封土的墓葬组成,从东南到西北大致分三片。墓葬封土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为3米,最小的直径是1米,多数被盗挖。


从被盗墓葬看,墓葬埋藏较深,最深的有8米,均为带有墓道的砖室墓。2009年3月,为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24座墓葬,出土雕刻砖、画像砖150块,形象主要为力士、猴面力士等。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属于同一时期,对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墓葬制度有重要作用。2012年成为甘肃省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 图10 金鸡梁

▲ 图11 金鸡梁雕刻砖,玉门博物馆馆藏0842

▲ 图12 金鸡梁雕刻砖,玉门博物馆馆藏0878

▲ 图13 金鸡梁雕刻砖,玉门博物馆馆藏0879

▲ 图14 金鸡梁雕刻砖,玉门博物馆馆藏0880


小结


骟马河仅仅是玉门市清泉乡清泉村的一条小河,如今是一条小溪流,河虽小,却蕴藏着跨度3500年的历史文化信息,有河西走廊西部独有的史前骟马文化,有史后的边塞文化。有了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骟马河也是光彩照人。


作者简介:


王璞(1969——)、男,甘肃定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内陆河河流与历史文化关系、河西史地,著作有《玉门历史考古》,先后获得甘肃省第十四次社科奖三等奖和酒泉市第三次社科奖二等奖,主编《玉门文物》、《火烧沟与玉门历史文化研究》,其中《玉门文物》获得酒泉市第三次社科奖三等奖。



拨开层层泥土 重现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时空隧道 展露历史的真实面貌

往事娓娓道来  

秘密层层剥开

零距离触摸古代文明 

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




考古中国


网站:www.kgzg.cn

微信:kgzg_cn   微博:kgzg

邮箱:kaoguzhongguo@s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