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洋文化工作坊 | 故事里的海洋

集大文院 2023-04-07



极目海天沧,烟雾茫茫

遥看旭日出东方

忽觉烟消霏雾散,万丈霞光

举手托穹苍,足踏漭洋

云帆直挂似飞翔

斩浪劈波涛涌雪,笑瞰风狂


大海是生命的摇篮

是商贸的港口

是文化的发源地

今天让我们跟随

海洋文化工作坊的同学们

一起走进故事里的海洋



丝路之旅


炊烟燎燎,江南大地上,草长莺飞,我在一片嘈杂中睁开了双眼。作为一只新生的蚕宝宝,我在养桑人的悉心照料下茁壮地成长着. 随着时光的流逝,从养桑人的闲聊中我慢慢清楚了:我正处于清朝末期三大官办丝织机构之一的江宁织造局。


又一日清晨,我听见养桑人的闲谈。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了解了丝绸悠久的历史:传说在黄帝时代,黄帝之妻嫘祖发明“养蚕取丝”并授之于民。早在商代,中国丝绸的生产就已经初具规模,有了复杂的织机和十分高超的织造技艺,而且中国丝绸大约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外销。而这条外销之路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丝绸之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相传西汉时期汉武帝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抵西域,连中亚,过西亚,最终到达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东西通道,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了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至此以后中亚洲商人就将丝绸,瓷器,茶叶等运往欧洲,而中国则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相继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了解了这些令我不经感叹古人的伟大!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长大,开始吐丝



然后经过缫丝——烘丝——成绞——络丝——并丝——捻丝——牵经——卷纬——织绸——坯绸检验——脱胶——打卷——烘干——染色——烘干等步骤成为一匹精美的布,之后我与我的伙伴们一起被装上了货车,在马蹄声中迈上了丝绸之路。我们一路走走停停,经过了秀丽的山水,踏过了茵茵草原,走过了戈壁黄沙,翻阅了皑皑雪山,奔向欧洲。


无聊的旅程中,我除了睡觉就只能听护送的人的无聊对话,他们经常交谈天气如何,还有这一趟买卖他们赚钱后回去如何挥霍。有一天我恍惚中听到他们说什么佛法东传,我想终于有了点意思。传闻公元148年,安息高僧安清(字世高)来中国传布佛教。公元148年至171年,他在洛阳翻译佛经,先后译出佛经35部41卷,让佛法在中国开始流传。当然他们说得最多的还是西游记中唐玄奘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因此枯燥的路程也变的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历经千辛万苦我们到达了波斯市集,我惊奇的发现我们的价格翻了一番,然后以高出一倍的价格被转卖给了当地的波斯商人,然后在由波斯商人运着我们赶往下一站,随后我发现我们被运得越远我们的价格就越高,到了欧洲后价格更是涨了十几倍,且被人疯抢,达到了有价无市,供不应求的状态,时至今日我才知道原来我在国外居然如此受欢迎,最后我成了当地贵族小姐的一件精美华丽的礼服。当我被主人穿上,在晚宴上惊艳了众人的时候,我想我的一生已是价有所值了吧!由此我更是了解了我国的丝绸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被视为珍品的地位。汉通西域以后,中亚及西亚各地流行衣着丝绸。安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后妃更是如此。各地庙宇也大量使用丝绸装饰。罗马帝国时期丝绸用途很广,在西罗马的中心罗马城和东罗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从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权贵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基督教会的法衣、祭服、挂幕、祭坛装饰一概用丝绸。国家官吏穿着特殊形式的丝袍,世俗富人普遍穿着一般丝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带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高产作物的引进的同时,这条承载了几乎所有的贸易与交流的通道也存在一些弊端。


作为一个有着漫漫海岸线的大国来说,仅仅依靠路上交通似乎意味着这个东方古国必将在19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受到欺凌。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我国与外国的交流主要以陆上交通为主,主要的交流国家也限于中东的波斯、和我们的邻国印度等等。舶来文化的单一性也影响到我国后来实行的闭关自守政策。中世纪的欧洲,西班牙,英国,都积极发展海军,而我国,却因为自大,自守,对海上交通的发展不够重视,虽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却仅仅停留在礼仪邦交的形式上,没有为真正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做出太大的贡献。还有就是间接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崩溃,游牧民族的崛起,具体原因无非是罗马帝国大量黄金的外流,经济的崩溃直接引发政治、军事的堕落,最后罗马帝国的虚架子终于崩溃于游牧民族的冲击。但是这种崩溃反过来也让丝绸之路的中转国家波斯加速了穆斯林化。中国一昧地输出丝绸和其他奢侈品,只能使得在外贸中大量逆差的西方国家拼命寻找出海掠夺、增加财富的“良方”,十字军东征是一种掠夺,后来的航海时代更是赤裸裸的掠夺。于是出现了所谓海洋规则,这种规则对中国而言是不公平的,它使中国在长达100年之内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时光飞逝,在沉睡了近一个世纪的当下,我在一片赞美声中睁开了双眼,我听见人们将我放入了博物馆,听见他们对着我赞美古人的智慧和追忆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尽管早已物是人非,但我相信在一带一路的倡导下,丝绸之路会创造新的奇迹!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 张明霞



共赴生命之光

——《海洋》影评


什么是海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洋”?在那深不可测的蕴蓝中,究竟有多少秘密?如果你对这些都深感好奇,不妨从《海洋》这部电影入手你想要的答案。



从影片开始到最后一束光的消散,每一帧的画面都让人震撼:我们目睹了海洋的奇迹,浅海的热情,深海的孤寂,以真实且真切的镜头走近了鲨鱼捕猎的鏖战,见证了一幕幕海底霸主肉搏的场景,以及富有生机的生命延续。导演雅克.贝尔以纪实的长镜头为主,为我们展现了海鸟,海豚,鱼群三者捕食的交织错杂,将人类的目光带到了那宽阔洋面上雀跃过境的海豚大军。从掀起惊涛骇浪的鲸,凶猛猎食的鲨,到海底唯唯诺诺藏匿自己的蟹,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自己的世界和镜头,这是影片的内容,亦是整个电影团队对生命的敬重。


当视线沉浸在温暖夕阳下带着笑容腾跃的海豚,北欧海面上奏起生命舞曲的虎头鲸,也不会忘记在某个有阳光的碧蓝下唯美的水母,动与静的结合,自然的镜头转切,每一个场景的配乐,无不透露着法国人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与浪漫主义。


一切的祥和在不经意的过度中被打破,黑色渔网成为了海洋的坟墓,困住的生命在那张布满人类欲望的渔网中渐渐流失。导演用广角镜头从海洋底部控诉着这几乎疯狂的捕杀:血染红了纯净的大洋,对海底无一遗漏的伤害,锋利的鱼钩穿破鱼腹的声音;镜头下渔夫的手起刀落,鲨鱼遗体被渔夫抛入水中…一个个血淋淋的特写镜头使人痛心疾首,而在模拟的灭绝动物馆中,众多被钉住的生命更是让人不寒而栗—灭绝意味着永远消失,几百万年的进化在短短几十年功亏一篑。



画面一转,依旧是那片未知、神秘、远离人类的净土,憨态可掬的企鹅,海豹,温馨的海狮母子,恢复了开篇的美好基调,再次留给人们最美好的回忆。与《海豚湾》不同,没有激烈的控诉,没有准确的答案,没有过多的解说,导演和摄影团队执着于真实而温柔的镜头却在不经意间拉近了人与海洋之间的距离,明白了海洋的真谛。


我们原本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有,却因迸发的灵感和想法,略高的自知能力,膨胀了自信。我们原本那么卑微,却自认为可以主宰世界,我们原本如此愚昧,自以为掌握了无穷的智慧,却不曾预料会有如此悲哀的结果。“面对浩瀚的海洋,心存敬畏”这才是这部历时5年耗资5000万欧元的巨作想要传递的人与海洋。


大自然孕育生命,也传递着死亡。你见过她壮阔的美景,也见识过她怒吼的巨浪,但她从来都是带着希望,讲给你什么是生命的礼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又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 张嘉蓉



关于少年派的思考与理解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是如《鲁滨孙漂流记》那样的荒岛求生故事,又或者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之类的桥段,越看到后面才越发现不是这样的:


影片开头的时候拍摄了很多的动物,见过的没见过的生活在印度的动物,每个动物在动物园里生活得可谓是悠哉游哉好不快活!人也是一样,当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才会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人和动物能和谐相处,当我们与动物生存的环境面对利益的冲突时,人和动物都是利己的,如后面的老虎和派几次想赶对方下海,争夺船上的地盘和食物,我们不能说这是什么不对的,这是每个生物体的本能,是自然的。


 接着是现实中的回忆部分,用插叙的手法显得故事很真实,丰富,看到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名字而把派的结果背诵写出来,我和影片里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前面的部分都是在为后来主人公塑造人物形象做铺垫。


 还有其中讲到了信仰宗教,和我们不一样,印度这个国家的人都有信仰教派的传统,主人公有三个信仰,他更偏重于基督教,是个素食主义者,在后来海上饥饿生命受胁迫时他确食用了鱼肉,这不禁让我想到什么所谓的“神”在生命面前都没有那么的重要了,生命才是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但有些神奇的事物我们又无法解释,在绝望的海上下鱼雨,飘到食人岛上,大自然,人,神,到底谁才是主宰这个世界的力量,这恐怕是人类都应该思考的终极哲理问题。


 终于到了派和老虎的第一次见面,派那时候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孩子,他反驳父亲时说看老虎眼睛知道老虎对他没有恶意,父亲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他,老虎的本性是难改的,凶恶的,有时候它们最擅长的就是伪装.与后来派和老虎在同一只船上零距离相处形成对比,整部剧一直都有前后呼应对比,让人产生一种画面的反差感,震撼人心.在共同面临困境时,哪怕是和一只成年的孟加拉虎相伴,相濡以沫,当然,这个经历也让派知道面对敌人,心中要有警惕,不可如农夫与蛇的故事一样悲剧.敌人让我们有目标,追赶我们向着目标前进,呼应后面派写日记时的那样,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只老虎,我们的敌人永远都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向生活服输,没有什么让我们低头,父亲的正确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呢。


 这整个故事都是循序渐进的,派与老虎的关系也不显得很突兀,编剧很是用心,几个动物在船上互相攻击,不仅是人,动物也是,人性人性,当我们每个人直面这个问题时,都是一场血淋淋的真相,难说难说,看完这个影片的第一遍时我其实是很蒙的,不知道这个影片在主要反映什么,是人性,是人与动物,是神,是自然,是怎样在海上生存?是尊重生命,保持善良?又或者都有?我觉得与其说神是无助时的信仰,不如说神是我们信仰的载体,通过它,我们相信希望,相信未来!


 他把斑马比做水手,猩猩比做妈妈,鬓狗是厨子,自己比做老虎,他是老虎,老虎是他,真是一个神奇的比喻,在海洋上遇到许多的灾难,当然,海洋也提供很多资源,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坏,就像老虎也是一样,给你造成威胁的时侯也给你警惕,人生正真绝望的时候都没有比派的处境更绝望了吧,生活中遇到一些小事我们真不用夸大话的消极对待它们,没有什么是跨不去的,像派一样,知识,力量,智慧,勇敢,都是环境练出来的。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不必去探究故事的真实性与否,真的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值得一看,值得反复看,细节,逻辑,画面,都很生动形象的折射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内容上几乎无可挑剔.我们每个人都是派,在汪洋大海里无助,孤独,甚至是绝望的旅行,漂流,迷茫,没有方向感甚至是单打独斗,我们会遭遇已知的或未知的来自海上的风暴,威胁,我们不断逼迫自己要有希望,心中有老虎,有警惕,有目标,不能绝望,永远不能望,也许奇迹就会出现呢,当然遇到像食人岛那样的奇迹,这是诱惑,你不能留恋,你会被性命威胁的,不仅人和人之间应该有信任,尊重,理解,帮助,人和动物也是一样,我们不应该把他们当做敌人,伤害它们,没有什么人过动物是天生坏的,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的,如果我们以它们温暖,它们也会给我们温暖,至少在我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不那么明显的情况下是这样的,虽然老虎在回到森林之前久久驻立不回头看看它的朋友派一眼,单方面结束它与这个人类的关系,但我知道它心中肯定也有很多的不舍,但对它们来,善良的人类肯定是很少数的,人和动物,尤其是老虎这样对彼此都有威胁的动物还没有达到互相信任的地步,与其留恋,不如果断结束,理智战胜了感性。


 就像结尾说的这是一个充满勇气与毅力的惊人故事,在船难史上独一无二,能在海上活那么久的船难者不多,更没有人的同伴是一只成年的孟加拉虎。我想这也是该片在第85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在内的四项奖项的原因。


当然除了我以上说的一些感受和观点,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来思考,例如人性这个永恒的话题,灵性与兽性,该剧还隐藏第三个故事,动物比喻也有可能是他的一家人,斑马是派的爸爸,猩猩是派的妈妈,老鼠是派的爱人,派是老鼠,哥哥是鬓狗,派和我们一样无法直面人性的扭曲,试图用动物来讲述这一家人的遭遇,真相是血淋淋的,是残忍的,这部影片心思缜密,构思巧妙,引人深思!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挖掘到的关于海洋的题材也有很多,如研究海洋物种的多样性,更多的了解保护海洋生物;如何更好利用海里的资源;如何保护海洋环境,营造人与海洋生物和谐相处的舒适圈;了解相关的海上传说;如何在海上求生,海上的求生技能有哪些;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等,相较与陆地的开发程度,人类对海洋的了解程度还是不够,如何利用得当,创造人类与海洋的共赢,这是我们需要更深一步探讨的问题。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 黄启芝



精怪的坠落


随着海水逐渐没过吉利亚特的身躯,他沉重的心灵想必也与这肉体一道沉入大海之中。这位海上的“精怪”,为海而生的勇士,最终还是悲剧地结束了这一生。合上《海上劳工》,我默默地望向窗外,不禁为这位英雄而感慨。


我叹服到雨果大师的笔法,他的结尾是那般的忧伤、那般的抑郁。若换做是我,如果我是吉利亚特,我必定是绝望的,目送着心爱之人与他人远去,冰冷的海水浸湿了我的衣衫,想必我是感受不到那种寒冷的,因为没什么能比我的心更加冰冷的了。往事在我脑海中铺展开来,我回想起安格利堪教堂中长老的发问“是谁把这个女人给了这个男人呢?”“是我。”吉利亚特斩钉截铁到。我不知吉利亚特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是不舍?是成全?还是绝望?


这是一曲怎样的爱情哀歌?德玉西特,如雀鸟般动人的姑娘,初见时明媚整个冬日的笑容更是拨动了吉利亚特心中爱情的琴弦。吉利亚特,生而孤僻的他,竟第一次对社交有了兴趣,他渴望与德玉西特交谈,可他却望而却步,他默默地蹲在她的花园之中,只敢远远的望着这个圣洁的姑娘。尽管历尽了苦楚,他本可以拥有自己的女神,可他还是选择放手,这只雀鸟应该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思索着吉利亚特的悲剧爱情,我爱你,所以我选择放手,这是种伟大,或者说是爱得深沉?可我又觉得,生而孤僻的他或许早已习惯自己一个人,天使的闯入令他本来浑噩的世界突然明亮起来,就像在海中行驶的轮船,海风起了,拨开了弥漫在周围的雾,前方就是可以停靠的港湾。那道白月光就是那海风,轻柔地拨开吉利亚特眼前的迷雾,他坚定了,他要与大自然搏斗、与海洋抗争,这样德玉西特便能成为他的妻子。可他发现他的爱似乎只是雀鸟的牢笼,也许没必要去囚禁,本来就是孤身一人,让她更好地欢唱对自己也是种解脱。可这样一来,他又回到了原点,心中空落了许多。我想起这样的一句话,大体是说,若我本就得不到,我便无所谓,可我只差一点便可得到,我是不甘心的。失了灵魂的身体就如同行尸走肉,所以他最终走向了海洋、走向了毁灭。


爱情的破灭也许就是英雄坠落的始作俑者。雨果大师笔下的这位英雄可以说的上是完美的“海上勇士”,在拯救机器的过程中,他与恶劣的海洋环境斗争,狂风暴雨都不在话下,饥饿寒冷也算不上什么,更精彩的在于他与章鱼的斗智斗勇。他揭穿西尔克吕班的伪善,他正直、诚实、勇敢、善良,他是雨果笔下的宠儿,他有着一切完美的品格。可他又是那样的不幸,或许这便是上帝的惩罚,这位为海而生的勇士,最终也结束在海洋之中。


或许是雨果幼时与父亲移居小岛的经历,阵阵的海涛声熏染出这样一部极具浪漫主义笔法的巨作,本就处在法国大革命那个动荡的年代,拿破仑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工业革命的新成果正逐渐深入法国社会当中,他细腻地描摹出这样的一个时代。走私贩的盛行,对汽船的态度转变,左轮手枪的贩卖,甚至是宗教信仰间的冲突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部作品歌颂的不只是对自然的抗争,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状况。


浪漫的笔尖勾勒出这样一位美好的“精怪”,他用最纯洁的心灵去爱慕着那样的一位女神,可却未能战胜现实,梦想的破灭让他走向了那片大海,在那样一个新旧交替、充满偏激的时代,愿这宽广的大海能安慰他的灵魂。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 曹甜甜



海洋深处罹难记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海深时见人心。《海洋深处》,是一场直击人类灵魂的考量,是一曲荒蛮时代的人性悲歌。


海洋孕育了生命,给予了人类无尽的资源和能量,但同时也会向那些挑衅和伤害她的人类发出危险的警告信号。人类一旦离开了陆地,一切规则就会失效。与其说《海洋深处》是一部海洋冒险的灾难片,不如说它是一部海洋纪实电影,电影根据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的同名小说《海洋深处》改编,取材于一场真实发生的美国捕鲸船“埃塞克斯号”海难,这场骇人听闻的海难被认为是类似于19世纪泰坦尼克号的超级海难。


 

楠塔基特岛位于美国的大西洋沿岸马萨诸塞州,在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曾是全球鲸油买卖中心。捕鲸行业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更迭,从取肉食用演变为对其油脂的提炼。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的社会生活、生产需求激增,而在石油还没有生产出来的当时,从鲸鱼身上提取的鲸油就是维系人类生活、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关键。鲸油对当时的照明用油,机械润滑油尤为重要,甚至还有制造肥皂,蜡烛,女性束衣等功能。尽管鲸鱼是一种富有灵气的海洋生物,但是人类的贪婪仍阻止不了对这一美好生物的朝施暮戮。在马萨诸塞州上,男人们以捕鲸为骄傲,整个捕鲸业为这个依海靠海的小岛带来巨大的利润。


影片的开始是一名落魄的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为了追求写作的灵感,带着全部的家当来到楠塔基特岛上寻找“埃塞克斯号”海难的其中一名幸存者,乞求他能够告诉自己这场海难的真实经历。正如作家在写给幸存者的信中说道:“未知,是我的想象力渴望探索之处。”作家希冀能够把这场海难编撰成一本书,让世人清楚的了解这场海难背后的真相,他暂且把这本小说称作 《白鲸记》。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未曾可知,《白鲸记》的出版举世震惊,该小说被《剑桥文学史》称为全球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海洋传奇小说之一,与福克纳的《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并称美国文学史上“三大动物史诗”。这名幸存者名叫汤姆·尼克森,是“埃塞克斯号”海难中最小的一名幸存者,在影片拍摄中,导演用细腻的人物表情变化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从作家到访后尼克森不情愿揭露自己的伤疤,几次推脱作家的采访,到最后才慢慢卸下心里的包袱,述说这段刻苦铭心、难以回忆的伤痛往事。



故事的主角是28岁的船长和22岁的大副。影片运用了倒叙手法和独特的第三方视角,叙事方式与《泰坦尼克号》相似,是以第三人口述的方式把故事铺展开来。船长是一个自持己见且目光短视的贵族乔治·波拉德,出生于捕鲸业大世家,因受命家族的荣誉,需要一战表功名。大副是一个身经百战,捕鲸无数,勇猛智慧的水手欧文·查斯,本应该担任船长的他却因为出身和血统而受到限制。全船共有大约21名船员,其中有标枪手、舵工,最小的是14岁的尼科森,一个充满好奇心和自豪感的男孩,这是他第一次出航,是个小勤杂工。由于受到投资人的重金支持,他们的装备精良,物资充足,但同时投资方也加大了“筹码”——需要他们带回2000桶鲸油。


一艘87英尺长、排水量238吨的捕鲸船埃塞克斯号于1819年8月12日从楠塔基特岛启航,全员踏上了计划为期两年半的航程。他们的运气不错,在出海后不久就看到了鲸鱼换气而向海面喷射的水注,他们分为几组下到皮艇与鲸鱼进行角逐,捕鲸船最典型的运作策略是先用鱼叉攻击幼鲸,以此将成年抹香鲸吸引到附近,再展开更大规模的血腥杀戮。这是他们捕获的第一只鲸鱼,足足装满了47桶鲸油,全员沉浸在胜利和得利的欢呼声中。但之后他们一鱼难求,在经过一年多不太顺利的航行,埃塞克斯号到达距离南美海岸2000英里的南太平洋赤道海域,这个地方常有抹香鲸出没,于是他们平均五日即能捕获一头抹香鲸,装满了半个船舱。这天,一声巨响打破了久日的欢闹喧嚣,正当船长和大副各自在小艇中杀得兴起,顿时间掀起惊涛骇浪,时暗时明中,一强有力的尾鳍直拍而下,一条大约长25米的抹香鲸向埃塞克斯号母船发起了复仇反攻。这只庞大的深海怪物身上布满一片片白斑,隐约能看见纵横交错的伤痕,顷刻间就摧毁了三桅杆捕鲸船。船员们被迫安顿在三条小木船上,靠所剩不多的物资维系生命。时间一天天过去,小船沿着洋流和风向漂泊,饥渴、饥饿、恐惧、绝望无一不侵蚀着他们的灵魂。最终弹尽粮绝,他们只好以同类为食,虽然影片最后船长和大副以及仅剩的几名船员获救,但是他们谁也不愿意触碰那段艰难且黑暗肮脏的历史。


当他们在海上漂泊流亡的时候,大白鲸依然紧追不放,这一段使我印象深刻:大白鲸若隐若现、环绕包围着这些濒死的人类,尽管烈日的暴晒、饥饿使他们虚脱无力但是也掩盖不住他们心中的欲望和怒火,船员嘶哑地叫喊道“杀了它!”大副颤颤巍巍地站起来紧握着鱼叉企图殊死一搏。可当大白鲸身上的伤痕浮过大副的眼中时,我想,他或许明白了,这个深海巨怪是鱼群和海洋的圣神守护者,而自己只是人类的利用工具罢了。他缓缓放下鱼叉,放过了大白鲸也是放过人类自己。他的眼角泛起泪水,这一刻是灵魂深处的荡涤和彻悟,大白鲸也随之消失远去。



深海幽蓝,光影恍忽,从海洋深处映射出人类文明的一角。海洋是值得人类敬畏的,大自然亦是如此。我们人类一直以食物链的顶端,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的动物而自居,但却时常忘记了我们能够拥有这一切都是大自然所馈赠的,人类只是地球中的一小部分。如今某些人为了私利而肆意破坏环境、掠夺自然资源,我们不能放任某类人为了某一种邪恶的动物产业链而使人类自己陷入苦境,也不要让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被利益蒙蔽双眼。谈及影片中的人吃人现象,我认为这是对人类道德底线的一种挑战,是人性中不可触碰的黑暗面。尝试窥探影片中触目惊心的人吃人的惨案,我们发现,在绝境中道德似乎不起作用,而金钱也毫无用处,这是人类为了存活而使用的最后手段。人类时常站在审判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上其他生物,所以如果我们能对自然多一些敬畏少一些私利,我们或许就不会成为那个最不想成为的自己。审视今天,人类正在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承担恶果:非典和新冠病毒的爆发与食用野生动物密切相关,穿山甲濒临灭绝,南极气温首破20度,海洋污染日益严峻……我们仍需清醒和反思,需要学会感恩所拥有的一切,世上的一切生物都值得我们平等对待,自然资源都应取之有道。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 黄韵茹



你所不知道的茶故事――茶的传播


多数人可能只知道中国的茶叶闻名于世,像明星一样受到大家的喜爱,却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传播到其他国家的,成为世界人民的宠儿。要知道,茶叶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司马相如在其所著的《凡将篇》中就记载了茶叶。所以,茶叶到底是怎么传入到其他国家的呢?



我国茶叶走向世界,大致可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路线,陆路主要是以山西为枢纽,然后再向北穿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转向欧洲,或经由陕西、甘肃、新疆输往印度、阿富汗,再通过波斯,再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海路主要是经由广州、泉州、明州等古代对外通商港口,穿过南海、绕过马来半岛、经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转往西亚、非洲和欧洲等地。还有通过丝绸之路,这条路除了输出丝绸外,茶叶贸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茶马古道,万里茶路也是一条国际商贸通道。


据记载,茶叶是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4年),日本佛教大师最澄来到浙江上虞县丰山道场和天台山的国清寺学佛,回国时,他带回了一些茶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公元1168年,日本的荣西禅师第一次来中国学佛返回时又带回了一些,此后,该地成为了日本的一大产茶之地。自此之后,日本人民逐渐品尝上了中国的茶。日本的茶业继承了中国的风格。中国有中国的茶道,当然,日本也发展、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茶道,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茶叶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出口的商品。据《三国史记》载,兴德王三年(828)十二月,“人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于地理山,(今智异山),”这是朝鲜引种茶树的开始。不管怎么说,朝鲜引种茶树的历史也很悠久。



印度现在也是种植茶叶的大国,尤其是大家熟知的阿萨姆茶,也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不过,印度的茶也是从中国引种过去的,印度虽然有野生茶树,但是他们不知道怎样种茶和饮茶,所以在178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我国广州运出茶籽,这就是通过海路路线运出的,播种于加尔各答各处,这是中国的茶籽传入印度的开始。在1848年8月,为印度东印度公司工作的“植物猎人”―福琼,为了获得品种优良的茶树,同时,寻找中国的茶农茶工和栽培工具,帮助政府在喜马拉雅山山脉建立茶树种植园,福琼再次来到中国,从衢州和浙江的其他地区成功地采取到茶树种子。从舟山、宁波地区和武夷山采集了标本,负责将23892棵幼株及大约一万七千棵幼苗运到喜马拉雅山山脚下,同时安排8位中国茶工携带工具一同前往。到19世纪下半叶,茶叶成了印度北部最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


英国记载茶叶的最早文献,是在1598年出版的《林孝登旅》早在1637年就已经从中国和日本进口大量的茶叶,但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却没有经营这一贸易,1641年,他们是确实不知道这茶叶为何物。17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咖啡馆开始售卖茶叶,1664年9月英属东印度公司之《总簿·杂账》记载:“茶二镑二安司贡皇室用,”这是我国茶叶输入英国的最早记录之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驻日本平户岛的R·威克汉姆给该公司的澳门经理写了一封信,请求给他一个精美的茶壶,再到后来,英国人通过荷兰人,知道了茶叶,受到了英国人的喜爱,逐渐在英国流行起来。荷兰商人也将茶叶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


当然,茶叶还通过朝廷、官府作为高级礼品赏赐或馈赠给来访的外国使节和官员;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贸易,输往世界各地。很早以前的中美贸易就有交易过茶叶。还有历史上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将东印度公司的运来的一整船茶叶倾入波士顿湾,其中主要的茶叶都是来自中国的,包括广东地区的红茶,福建的绿茶,以此来反抗英国国会1773年颁布的《茶税法》,由此可见,中国的茶叶还是世界上重要的商品。


说到港口茶叶贸易,就得提到西方各国语言中“茶”一词,大多数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和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这样说来,中国人还为外国起了茶的名字呢。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茶的传播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还有一点小骄傲呢!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 苏峰



瓷路

——中国瓷器出口史


它可以精美绝伦却也可以朴素无华,它可以点缀装饰也可以很实用,它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是一只瓷器,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从古至今,从土到器,手工匠人用双手间的技艺将他们对生活的追求附着在了瓷器上。这份对精致生活的向往从8世纪末便开始向外输出。在英文中,瓷器的单词为china,中国的单词为China,由此可以看出在国际社会上瓷器甚至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中国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而如今,千年轮回,中国瓷器仍然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一切,都要从中国瓷路说起。


中国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产品胎质坚硬细腻、釉汁纯净、品种繁多、样式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用具。




至唐和五代,中国制瓷业迎来了跨越式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多创新和进步,制瓷的窑厂数量和分布都有很大的扩展。除此之外,更能说明中国制瓷业实力大发展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我国的瓷器已开始向国外输出,并且同时拥有了“陆上瓷路”和“海上瓷路”双通道,长沙铜官窑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成为中国唐代三大出口陶瓷。


“陆上瓷路”实与丝绸之路相同,到达中亚和西亚。在《中国陶瓷史》中我了解到,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呼拉珊总督就曾向巴格达国王进献了中国精美瓷器二十件和一般瓷器二千件,而这些瓷器就是从陆上瓷路由骆驼队运去的。另外,在东西交通的要冲尼夏普尔也发现了长沙窑和晚唐越窑青瓷以及邢窑白瓷。


如果不是海底的瓷片划伤了印尼渔民,大唐盛世的“海上瓷路”或许将永远不为人所知。那些沉于海底不朽的青白瓷和长沙窑瓷器为中国人奠定了远洋之路,“海上瓷路”初步形成。我国唐代东西洋、南洋航路所及之处,都发现有唐瓷碎片的存在,如朝鲜、日本、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伊拉克、埃及。一南一北,水路陆路,将大唐的盛世气象延伸到遥远的地方。


接着是宋元时代,在这个海上贸易极其发达的时代,宋王朝立国之初就先后在东南沿海的几个港口城市设立了市舶司,并且大力发展造船业,瓷器的对外输出必然是有增无减。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东南沿海,见到一个巨大的港口,他惊叹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的商人聚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他口中的刺桐便是今天的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宋元时代,大量的青白瓷瓶、碟、罐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远渡重洋,贸易到世界各地。这些独特的瓷器,不仅承载着中国风格的纹饰,又融合了世界各地消费市场的喜好和口味,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古船陈列馆内陈列着一艘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宋代木制帆船。这艘古沉船采用的“水密隔舱”“鱼鳞搭接”“多重船板”技术,便是当时高超的造船工艺的直接反映。正是这些先进工艺,为当年繁盛的“海上陶瓷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宋元时期,杭州港、明州港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港口。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浙江、江西等地的青瓷产品远销东亚、东南亚,颇受欢迎,这些精美的瓷器大都通过杭州港、明州港发往海外。



明代,瓷器的出口主要通过下列四种途径:明朝政府对外国的赠予;各入贡国家使节回程的贸易;永乐宣德年间郑和大规模的远航贸易;民间的海外贸易。在明代前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私自出海,对瓷器的出口贸易造成了较大的打击。但在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却是中国瓷器出口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和广东、福建等地生产的一些瓷器。除了瓷器的外传,明代青花瓷的制瓷技术也向外输出,十五世纪起,朝鲜的青花瓷器在中国的影响下烧制成功,越南、日本、波斯也先后成功烧制了青花器。


在清代前期,中国瓷器仍然广受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喜爱,而且还成为欧洲贵族间攀比夸耀的手段。当时中国瓷器的输出主要是通过清政府对各国外交使节的“赐赠”和民间的对外贸易这两条途径。即使是1759年至1842年的闭关锁国期间,瓷器的贸易也并未因此而中断。然而,中国瓷器贸易的这种繁盛之势并没能一直的保持下去,巨大的贸易逆差引发了鸦片战争,我国国内的制瓷手工业渐趋衰落并每况愈下,日本瓷器和欧洲瓷器也对我国的制瓷业形成了巨大压力。


二十世纪上半叶,制瓷业衰败。进入五十年代以后,瓷都景德镇开始苏醒,全国各地的制瓷产业也发展起来,瓷路继续运行。如今,在新时代,随着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一些陶瓷企业主动进行技术改造,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瓷器的质量,体现时代趋势和审美理念,在国际上形成新的竞争力,打造出一条通往世界各地的“新瓷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一段中国瓷器的出口史,就是一段洋洋洒洒的中外贸易史和文明交响曲。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所谓瓷路复兴,就是一种态度,我们不追求一步登天,但是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让世界提到china就想起China,这才是真正的崛起。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 胡芷伊



《恐怖游轮》

——自我救赎的母爱


 《恐怖游轮》是一部被贴上惊悚标签并打入恐怖类型的影片。但实际上,从观影体验来评价该片,恐怖游轮没有以欧美恐怖片常有的极度血腥的画面骇人听闻,“恐怖”一词,实在说不上。它缜密烧脑的轮回剧情才是最吸人眼球、为人所道的部分。


 影片英文原名为“triangle”三角,有“轮回”之意,也是女主角Jess等一众人开始登上的那艘游艇的名字。



单亲母亲Jess和一帮朋友乘游艇出海游玩,却在海上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风暴。风暴过后众人从游艇残骸上登上轮船,发现这是一艘早在1930就失踪的轮船。凶杀案接踵而至,Jess逐渐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当轮船上除Jess之外的所有人都死去的时候,那艘经历过风暴的游艇载着众人再次归来。这样经历了三次,Jess恍然大悟,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杀死所有人,等游艇再次驶来时阻止大家登船,才是保平安的最佳办法。



同一个时空中存在着三个Jess,但不管是哪个Jess,杀人或者救人都只是手段,她们的出发点都是善良的。根本目的是救全部的人一起回去。在Jess的认知里,所有重复出现的人本质上都是同一个人,杀死所有人后他们就会复活。


而为了让登船的Jess顺理成章地明白这一点,导演在细节布置上用项链、纸条、Sally的尸体等暗示着循环往复的轮回。



导演在轮船上的杀戮追逐战中多用面部、眼部特写镜头,精细地捕捉了人物微妙的情绪变化,清晰的视觉形象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力,也十分考验演员的演技。 



Jess的儿子Tom——一个患有孤独症的残疾儿童,是一个暗线人物,在她与朋友的对话中常被提起,但影片过了大半,这个角色仍未出现。直到Jess被自己推下轮船,在岸边醒来回到家里,这个角色才出现。令人吃惊的是,将儿子的相片随身携带的Jess,一心一意想回家的Jess,在游艇上说出“我的至爱在学校外面等着我去接他”的Jess,根本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好母亲。





她抱怨每天无穷无尽的劳动,对儿子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十分怨怼,因为一点小事就向他大呼小叫、伸出巴掌。回到家里的Jess站在窗外看着这一切,看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忏悔又自责,最后拿斧头砍死了这个自己。Jess把这个自己放在后备箱,驾车带儿子离开家,却遭遇了车祸。


按理说坐在驾驶座的Jess在翻车的灾祸中不可能毫发无损,但她却没有任何外伤。所以此时Jess所见的景像,不过是自己的亡灵在车祸后回望人世的最后一幕。她的儿子已经无法救回,一切都只是一个不愿承认自己死去的灵魂做的徒劳挣扎,她想违背自然法则恢复失去的生命,恢复失去的爱,弥补自己曾经带给儿子的伤害。



船上一行人曾经过走廊,看到船名Aeolus,提到Aeolus的儿子Sisyphus被神罚,要无休止的推石头上山,再眼睁睁看着石头滚落下山。(即希腊神话中的Sisyphus传说)Victor好奇地询问Sisyphus究竟犯了什么大罪要受此折磨?Sally回答:“他欺骗了死神。不,应该说是他向死神做出了承诺,却没有遵守诺言。”而由这一片段联系到片尾Jess搭乘出租车来到港口,向司机(即死神)承诺会回来却违背诺言登上游艇的剧情,两个“promise”惊人地吻合,让人不禁感叹导演的匠心独运。 

 


港口的路标也充满讽刺意味,上面写着“再见,请回来”的字样。

 


自欺欺人地坚持出海,企图更改过去,假装一切从未发生的代价就是不断地被神罚,不断地经历噩梦般的轮回,正如Sisyphus一样,推石头上山,再看石头滚落下来。


怎样才能破这个轮回的死局?司机其实给了Jess选择,但绝望的母亲别无选择。轮回是死神的惩戒,也是Jess的自我救赎。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朱雯慧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今天的幻想,明天的未来,我们也许就是下一个英雄。


在《海》中,尼摩般长说了一句话:”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幻想其实便是进步的翅膀。100多年前的人的幻想在100多年后成为现实,探索是无止境的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学习、工作、简单生活的人,都会以此为自己最简单的努力的动力。然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无论被人类看过的又有多少。


对未知的,多数人都是充满恐惧,恐惧的人止步不前,却也不会有风险。另类的却是充满好奇,好奇的人总会付诸行动,尽管生死难测。更有甚者,却是付诸想象,世界在他们眼里,不过是脑中幻想的一块肥壤,有了种子,便会生根发芽。霍金如此,儒勒·凡尔纳也是如此。


( 不可思議的海之娜迪亞 )

儒勒·凡尔纳是《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十九世纪一个想象力惊人的科幻作家,其惊人之处在于他所写的小说内容极度夸张,动人又富有科学意义,更惊奇的是,这本书中所写的故事,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是不足为奇,但在他那个时代里,还没有潜水艇呢!



故事还要从一位法国的生物学家啊龙纳斯先生说起,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外国友人的生物学家怎么都这么容易搭上“奇遇”的顺风车,就像达尔文一样,几度荒岛。也许在当下人看来捕鲸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所以再遇到一些奇怪的事也不足为奇。只是可怜的生物学家和捕鲸人捕鲸不成反被拖下水,最后葬身“螺”腹,亏的这只“螺”的大脑奇特的离谱,如同这只“螺”的存在一样,令人难以置信,最后非但不死反而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及南极与北极。又经历了参观海底森林,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与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遇见了许多见也没见过的海底动植物、海底洞穴、暗道与人们至今没发现的遗址最终“鹦鹉螺号“偶然卷入挪威海的大旋流,阿龙纳斯先生和他的朋友侥幸登上了陆地。这次海底探险也就结束了。还真是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当时的这番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书中亦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涉及地理、文化、地质学,使得故事看起来更具说服力


书中涉及地理、文化、地质学等诸多科学知识,都借于阿龙纳斯先生的仆人和知识面广阔,爱给动物分类的康塞尔先生之口告诸于读者,告诉我们海洋的知识,与海洋里的奥妙从而使得故事读起来更具说服力更具味道。


读此书,既可以在充满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气息的海底遨游,感受作者无与伦比的美妙幻想,跟随着他的笔触在海底享受着自由、奇妙的生活。同时又处处蕴藏着科学,做到了科学与幻想的高度结合。


作者法尔纳笔下的人物均被塑造成了一个个英雄,充满着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品质高尚,献身科学,英勇顽强,置生死于度外。从他们的身上,我深切感悟到了英雄的品格和英雄的气息在《海底两万里》这部书中,我最为欣赏的一个人便是尼摩船长。他是一个极富浪漫、神秘色彩且非常吸引人的人物。


他是学识渊博的学者,竟可以设计出超前一个多世纪的潜水艇,了解海底中的一切秘密。他通晓多国语言,无论是英语、法语、德语还是拉丁语,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不同语言不同种类的书他都可以随手拿来阅读。


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无所畏惧的探险家,英勇的穿过南极海域茫茫冰川,在无数沉船的残骸中穿行,翻阅着一本本死亡的画册。当他患难与共的兄弟们不幸去世时,他总是留下悲伤的英雄泪,将他们埋葬在安静的珊瑚墓地中安息。而他又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判官,他曾是被压迫者,每到夜晚传来悠悠的风琴声,是他在怀念他因为压迫而失去的所有家人。因此,他用从沉船中打捞的金银珠宝资助着陆地上正义的斗争。然而,他有时候却用残忍的手段来复仇,用“鹦鹉螺号”坚硬的冲角击沉了一艘艘舰艇。


 

他,一个厌世者,一个残忍的判官,一个真正的英雄,永远在他海底自由的王国中孤独生活,愿他在宁静的海域中学会忘却,学会平静,广阔的海水将复仇的火花平息。


读完这本书,心中还是存在这个愿望,就是希望随尼摩船长一起探尽海底所有的秘密,可恨没有阿龙纳斯教授的好运。


《海底两万里》委实是一本经典名著,而在现代,却很少见到这样的经典的名著,那些浮华的东西倒是很多,真是可惜得很!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 张银



《加勒比海盗》那点儿事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 齐旭


提起海盗电影,不得不提及《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虽然依旧逃脱不了为人诟病的“好莱坞式狂热”,但也不影响其作为经典的影响力和观赏度,尽管《加勒比海盗》是奇幻电影,但主创人员对相关历史背景不敢有丝毫马虎,制片方特地请来了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彼得·特维斯特作顾问,这也是《加勒比海盗》富有魅力的原因之一,接下来便说一说电影里那些有趣的历史秩闻吧。


在第一部《黑珍珠号的诅咒》中,让巴博萨船长心心念念的阿兹特克金币是真实存在的。


(阿兹特克纪念币 图源网络)

而阿兹特克(Aztec)这个民族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不过在后来被埃尔南·科尔特斯(西班牙语:Hernán Cortés;英语:Hernando Cortes,1485年—1547年12月2日)征服了。


没错,这个科尔特斯就是电影里巴博萨口中的那个航海家

(源自《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

科尔斯特于1519年率领一支探险队入侵墨西哥,并于1521年终止了阿兹特克文明对墨西哥的统治。


传言,节节败退的阿兹特克人为了流传火种向科尔斯特献上金银珠宝,以求不要赶尽杀绝,但贪婪的科尔斯特并没有遵守诺言,继续放任手下的士兵掳掠阿兹特克人的城池。这种行径触怒了阿兹特克的保护神,神明给科尔斯特降下了黑魔法,这就是电影里死亡岛的诅咒的由来。不过事实上,科尔斯特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并非传言中的残暴不仁,但他的贪婪狡诈确是真实的,这也是他仅仅以一支探险队就能征服一个文明的原因之一。


不过,电影中的诅咒也不一定是空穴来风,阿兹特克人认为“神创造世界和人类时,做出了自我牺牲,所以人类也要牺牲自己祭祀它们,才能获得神灵的保护”。他们用活人献祭喂神,有时并杀活人祭神,分食祭神的人肉。“祭司皆守独身。僧俗皆视淫为最大罪行,违者处以死刑。战士更不许有性行为。悔罪者常由祭司穿刺其耳舌或撕去包皮取血祭神。”(源自百度百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兹特克的宗教文明是原始而又嗜血的,当然其中也有较为进步的二元性质,这似乎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巴博萨和船员们受到诅咒会变成失掉欲望的骷骸,也说明了解除诅咒需要用人血的原因。


顺带一提,帮助杰克船长重新踏上征途的“无畏”号(HMS Dreadnought),是根据当年英军舰队中常胜战船“胜利”号(HMS VICTORY)建造的。


 


接下来说说第二部《聚魂棺》


本部中,最为吸睛的当属章鱼头船长Davy Jones和他的海怪宠物Kraken。对于Davy Jones,很遗憾,他并没有历史中的原型形象,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本《航海英语词典》里,这个词指海神或海魔。不过说起Kraken,可就大有话题可说了。Kraken的形象完全承袭了北欧神话中的海怪,即“北海巨妖”,后来逐渐认为是挪威海附近的大王乌贼。

(它长这样)

电影中对Kraken的恐怖形象塑造的十分到位,但在传说中,Kraken要比这样……



还要恐怖。


“英国国父”阿尔弗雷德大帝曾这样评价Kraken,“在深不可测的海底,北海巨妖正在沉睡,它已经沉睡了数个世纪,并将继续安枕在巨大的海虫身上,直到有一天海虫的火焰将海底温暖,人和天使都将目睹它带着怒吼从海底升起,海面上的一切将毁于一旦。”且Kraken在神话中的体型可媲美一座小岛,电影中也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把它,额,缩的太小了。


电影里还有一处巧合也非常有趣,女巫蒂亚在帮杰克占卜飞翔荷兰人号


在哪里时用到了螃蟹壳,而在最早期的描述中,挪威海怪更像螃蟹而不是章鱼,特别是在瑞典人雅各·沃伦伯格1781年的书《我的儿子在渡船上》(Min son på galejan)中“……克拉肯又称为螃蟹鱼……”。


关于卡吕普索(Calypso),在希腊神话中的海之女神可不像电影中那般“难以驯服”,相反是个很痴情却又爱而不得的苦命女子。

 


此外,该部中很多故事都出于对作品完成度考虑而被团队删掉了,比如这段诺灵顿准将对大副吉布斯说的话,为什么说和你一样呢?因为吉布斯过去是名海军上尉,不过跟斯派罗一家关系很好,后来私自释放了蒂奇和杰克,索性也就不当海军了。再者就是第一部出现的女船员Anamarla,帮杰克拿钥匙草图死在东印度公司监狱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第三部《世界的尽头》,这部可以说是最让人纠结的一部了,叙事唐突混乱,但打戏却又异常过瘾,因为剪辑的缘故,这一部对人物的刻画可以用“糟糕”来形容,比如最引得国内市场热点的两位华人海盗,“啸风”和“清夫人”,并没有得到与之热度相匹配的镜头。这里,我们就着重说一说这二位。


“啸风”,有一种说法,说他是以“张保仔”为原型,但其实这二位相似的地方也只是不得善终,个人认为最接近啸风的人物应属明朝海盗“林凤”。这位进攻马尼拉(是菲律宾的首都城市和最大的港口,位于菲律宾最大岛屿-吕宋岛马尼拉湾东岸,也称“小吕宋”)获胜,击毙西班牙驻菲律宾总指挥戈尹特(Maytln Goiti),也勉强能搭上啸风“新加坡海盗王”的名讳。不过林凤相对于“啸风”所处的年代有些久远,以“张保仔”为原型也不是没有道理。


张保仔(Cheung Po Tsai,1783年—1822年),原名张保,籍贯广东新会县江门镇水南乡人


(图源网络)


再说这“清夫人”,关于她的原型,一种说法说她是日本人,但我更认同另一种说法:中国的女海盗王——郑一嫂。


郑一嫂(1775-1844),原姓石,乳名香姑,系广东新会籍。

(图源网络)

郑一嫂继承亡夫郑一的事业:红旗帮。因为郑一嫂领导有方,这只海盗船队纪律、严明作战力极强,甚至要强过当时清朝的海军,在后来英国殖民者的入侵之时,她也奋起反抗。不过电影中并没有刻画她这一形象的意思,只是当作一个普通海盗来处理了,但实际上,“啸风”和“清夫人”才应该是九大海盗王里实力最强盛的。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郑一嫂是张保仔的养母,后来两人都被清廷招安了。

  

第四部《惊涛怪浪》,不得不说这一部看起来更像《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番外,或是说主线剧情里插进来一个支线任务:寻找不老泉。


“不老泉”其实不算什么陌生话题,它在各种文明里都有其相应的“化身”,同时也都反映了人类渴望长生不老的愿望,而这部则是直接引用了西班牙神话里的不老泉。在对新大陆不断开发的过程中,逐渐膨胀的不只有人的欲望,还有他们的幻想,对“不老泉”的狂热就诞生在这样的幻想里。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起一位代表人物,胡安·庞塞·德莱昂,他便是电影里的庞塞·德莱昂的原型。

(图源网络)

庞塞在波多黎各做总督时,从印第安人那里听到关于不老泉的传说,便立马投入到寻找不老泉的旅途中,最后也是死在追寻不老泉的行程当中(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电影里死去的庞塞执念还那么深,连动一下地图都不行)。


庞塞是发现佛罗里达并命名佛罗里达的人,且在一篇被多数人认为是伪造的传记中,他在当地找到了不老泉,而电影应该是承袭了这一设定,把不老泉设立在佛罗里达也让庞塞成为掌握不老泉关键的重要人物,虽然实际上,他连不老泉的影都没见到(也算是帮忙了却现实里庞塞的夙愿)。


 (来源《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

而至于他为何没有长生不老,就很值得津津乐道了。


影片里,另一位不老泉的狂热分子——黑胡子,爱德华·蒂奇,也是有历史原型的,不过这位臭名昭著的船长已经太有名了,所以就不多赘述。但是,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倒是很值得玩味


① 传言黑胡子最大嗜好是以折磨人受罪为乐趣,直到折磨致死,实际上,历史并没有关于他滥杀无辜的记载,电影中黑胡子的形象便塑造的很好。


② 爱德华·蒂奇本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小牧师咒骂他的那些话他是相信的,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善终,这也是他如此迫切地寻找不老泉地原因,对小牧师的不屑也恰恰反映了这一人物形象与命运的争斗。


③ 或是有心栽树,或是无心插柳,历史上黑胡子被海军所杀,而电影中的黑胡子也是被正当着“海军”的巴博萨所杀。不过现实里那位下场是要惨多了。


还有一点也挺有趣的,说这历史上还有一位能与黑胡子比肩的凶残海盗——爱德华·罗(这二位都叫爱德华),这位好抢船,后来也死在这“爱好”上。说到抢船不免就要想起一人:巴博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位爱德华生平:“在出海前整天斗殴闹事。后来娶了个叫伊莉莎的女孩,生有一女。但老婆死后他抛下孩子去当海盗,出奇的很成功。先是流放了前任船长,自己当上老大,然后很快发展起一支小型舰队,在加勒比海四处劫掠,收获颇丰,短时间内就成为当时最富有的海盗之一。”


联系一下第五部的剧情,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巴博萨。不过巴博萨的原型是加勒比海的魔鬼“亨利·摩根”,尽管二者相似处并不多,且电影中也存在摩根的形象(《海盗法典》编撰者之一)。


 题外话:这一部更像是西班牙皇室和英国皇室的掰手腕比赛,或是基督教“内讧”的一次缩影,而非“加勒比海盗”


 

最后我们说说第五部《死无对证》


这一部主要讲的是杰克在雏鸟时期的大仇家萨拉查的复仇,最后惨死于剧情安排的故事。可惜,萨拉查这一人物完全是为了构筑剧情而杜撰出来的,加之戏份太过于粗糙,就不说他了。


我们来说说片中的“女巫”。


(被诬为“女巫”的卡瑞娜)

“女巫”(Witch)一词在百度百科上简单地和魔女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能够使用魔法的女性,其实这样说也没错,不过就是太中性了,因为这个词一开始就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这种“贬义”,也很好的服务到了惨绝人寰的“猎巫行动”里面。


“女巫”定义的来源,或是说这种贬义的来源——《女巫之锤》


用扭曲残忍的笔触美化和传播了一种宗教迫害思想,书中定义的“女巫”沉醉淫欲,向恶魔献祭婴儿来换取魔力等等听上去罪恶滔天。其作者甚至利用收买和酷刑等手段,令“女巫”的邪恶形象落实现在民众和贵族心中。当然了,民众只相信道听途说中的“女巫”,而贵族不过是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借口。


独立自主的女性、反对强权的女性、守活寡地妇女等等特别是学识渊博地女性,就像片中的卡瑞娜,都会被冠以“女巫”的帽子,然后被通缉,逮捕,执以火刑。可以说,“女巫”一词是男性强权主义和蔑视女性思想的产物。影片中那个学者对卡琳娜的偏见可以说很好的再现了当时的畸形思想。


再来说说这个物件儿——断头台

(影片中的断头台)

影视行业发展至今,断头台可以说是非常常见了,关于其来历,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吉约坦医生发明的(最早断头台的使用可追溯到14世纪,不过吉约坦制造的相对完善,我们沿用的断头台形象也是吉约坦断头台),后来被路易十六改良为三角式。


虽然断头台的发明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对比车裂、绞刑和石刑,断头台可太痛快了),但这个东西真的是一个不详之物,发明者吉约坦医生因为用自己的姓氏命名断头台,导致后人误传他死在了断头台下(实则死在疽疫),导致他的后代不得不为了摆脱晦气而更改了姓氏,而他的改进者路易十六最终也是尝到了自己的手艺活儿。


END

关于《加勒比海盗》中的历史秩闻大概就是如此,当然,还有很多等着你我去发现,毕竟你无法猜透卡吕普索,你也无法猜透大海。


再提前言,尽管《加勒比海盗》是奇幻电影,但这其中的历史故事读来也是颇有趣味,也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具有无与伦比的带入能力。纵然现实不会像电影中那般惊奇,但是大海是不变的,黑珍珠号就在上面,全速启航!


2019级文创系 海洋文化工作坊 齐旭


END


往期热门文章


集大文院抗“疫”诗文盼山河无恙 人间皆安

查看

集大文院抗“疫”诗文 

微光中的大爱
查看
 集大文院抗“疫”诗文春与梦共舞

查看
集大文院

平台编辑丨刘冯洁

责任编辑丨张佳伽

指导老师丨汪叶俊

导老审丨华晓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