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百家姓之--牛氏 家族起源族谱
百家姓溯源
牛
氏
家
族
历史发展
得姓始祖
牛姓的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国君主宋微子后代、宋国司寇牛父。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贵族微子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长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起源
起源一
源于牛国,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文献《灵台牛氏家谱·序》中记载:“当周盛时,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医先生,封牛国,为太常卿、协律郎。
祖牛孝参定雅乐,后附帝意,销设前代金石,以自异议,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乐成,诏行之乐,常有新乐,孝义此一志也。”这在《灵台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牛氏始祖为西周初期宋国君主微子启(一说为微仲衍)。
商时纣王残暴奢侈,荒淫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便毅然离开王宫。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商丘(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公爵宋国。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牛人,是西周时期所设官位,专职负责饲养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职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还设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两周时期很重要的官职。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起源四
源于改姓,出自尞姓回复为牛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称寮氏、了氏。
另外,还有记载说三国时期,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
起源五
源于民间,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氏,称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土家族、东乡族、回族、朝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繁衍播迁
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牛姓的40%左右,另外,安徽、山东、山西、河北、陇西等亦多此姓,这些地方的牛姓加起来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65%左右。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13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
据袁义达教授统计,截至2013年春,按照全国各姓氏总人口(包括港澳台)数字多少为序,牛姓位列第98位,如今已经再一次进入了前100名!
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41%,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55%。
长期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牛姓的研究和发展孜孜以求,积淀了丰富的史料。由于时事变迁,条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布极广,始终未形成统一的谱系,社会各界对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对牛氏始祖的有关史料加以考证,以就教于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从而睦敬族宗,共创文明新风。
传统文化
牛姓典故
牛姓,唐《元和姓纂》曰:“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战国时赵有牛翦、秦有牛缺等名人。东汉时期,牛邯担任护羌校尉,牛姓遂成陇西望族。十六国后赵石季龙“以韦杜牛辛皇甫胡梁七姓衣冠华胄,不在戌后限。”北朝时期,陇西大量牛姓因官播迁到山西、河南等地。唐宋以来,山西牛氏日渐繁衍壮大,尤其在晋东南地区广为分布。
三国曹魏后将军牛金因“牛继马后”谶语被司马懿毒杀,子孙逃离。宋代《古今姓氏书辨正》记载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难到安定,改姓寮氏。据一些史籍、碑刻记载,唐代许多牛姓家状都记载为牛金之后,如牛弘家族、牛肃家族,以及上党一带牛氏。山西壶关沙窟村近年因盗掘出土许多唐代牛姓家族墓志,这些墓志大都记载其先祖为牛金,官任上党太守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沙窟村一张姓村民建房时牛金墓及墓碑据说被发现,墓碑被村民移作他用后下落不明。从山西明初迁出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情况来看,宋元时期打锅牛传说已经在山西广为流传。今沙窟村流传牛丞相因皇帝巡游被馋抄家打锅一说,依据本村牛姓以牛金为始祖来看,其打锅传说可能与牛金家族罹难有关。
北周末年,工部尚书寮允复姓牛氏,其子牛弘曾任隋吏部尚书等职,敕封为奇章公,史称“大雅君子”。唐贞观二年,牛弘次子牛方裕因参与弑杀隋炀帝,被流放到岭表。贞观七年唐太宗又下诏这些弑君罪臣“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牛弘家族再次蒙难。唐天宝年间,宰相牛仙客因武皇时期出现的“牛姓干唐祚”谶语被周子谅参劾,唐玄宗因此大怒把周子凉杖杀。唐代后期,牛弘之后牛僧孺再任宰相一职。因“牛李党争”缘故,李德裕一党又刻意编撰《周秦行记》、《牛羊日历》等文诋毁牛僧孺,此谶语被再次提及。
“牛姓干唐祚”谶语为“首尾三麟六十年,两角犊子恣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当时好事者解云:“两角犊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祚。”故周子谅弹牛仙客,李德裕谤牛僧孺,皆以应图谶为辞。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从历史真实情况来看,此谶语预示唐末朱泚、朱温之乱。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正应谶语之验。
除壶关流行的牛丞相打锅传说外,河南、山西两地还流传“猛牛扑帝王”、“九牛撞金殿”打锅传说。“猛牛扑帝王”描述为“牛肋插双刀”或“牛生双尾”,也与“朱”字有关。清末以牛凤山为代表的众多牛氏族人因把牛川奉为打锅牛始祖,顺理成章地解释此“朱”字应代表朱元璋,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典故和传说。但实际上,“猛牛扑帝王”、“九牛撞金殿”传说与“牛姓干唐祚”谶语关系更大,牛丞相打锅传说可能为“牛姓干唐祚”的民间故事版本,另外再加上牛金、牛弘家族罹难故事变化、演绎而成。由于时间、地点、流说者不同进而演化出多种版本,此为民间传说流传的共性特点。今山西潞城贾村流传“八角牛”传说,“两角犊子”,“八角牛”也,此可能为“牛姓干唐祚”谶语的另一个民间版本,与牛丞相打锅传说异曲同工。
综合考虑,牛丞相打锅传说应该始自唐代,但打锅来源则有可能上溯到三国牛金罹难事件。
元代打锅牛姓已经遍布山西全省,尤其晋东南地区牛姓更为集中,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如定襄牛荣家族、襄陵牛光祖家族、陵川牛潜家族。另有多位牛姓考取进士,如仅陵川一地就有牛潜、牛元伟、牛宗文三名牛姓进士。
明清之际,大量打锅牛姓从山西分迁到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今北方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名称有“打锅牛”、“破锅牛”、“ 锅茬牛”等多种称谓,除牛丞相打锅传说外,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种兄弟破锅传说。千百年来,“打锅牛是一家”祖训一直在打锅牛家族传唱,族人见面往往先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回答“打锅”的就是一家人。相识后常常以“本家”、“一家子”、“老本”等亲切称谓,给予热情招待,成为牛氏家族独有的风俗习惯。
清代乾隆初年,广为流传的18打锅牛传抄谱在河南济源石露头村始正式出现,乾嘉年间此谱在周边地区得到初步传播。道光、同治年间,由于汜水武状元牛凤山父子寻宗修谱影响,此谱开始在河南及其周边广大地区流传。因为把打锅牛与18打锅牛混为一谈缘故,很多打锅牛家族认作18打锅牛,造成牛氏家族乱认祖宗与家谱传抄的滥觞现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网络、书籍等影响下,18打锅牛家谱传播更为迅速,更多的打锅牛氏认到18打锅牛。此风如不及时纠正,将对牛氏家族造成难以估量的文化劫难,后果不堪设想。[1]
牛氏世系
牛姓是中国十大古姓之一(姒 虞 嬴 子 风 金天 偃 高阳 陶唐 牛),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尧、挚(同父异母),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则传位于其子启。禹为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尧之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3世纪(据传其仅当政时间即达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其14世孙成汤,率天下诸侯打败了荒淫无道的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从而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商纣王时灭亡。
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率众诸侯“誓于牧野”,一举推翻了其统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商纣王而出逃在外的纣王庶兄微子请回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国开国君主,后亦成为中华牛姓始祖。
应当指出的是,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时,宋微子之后当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还有微、仇、求、获等15姓,他们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为中华牛氏的远祖,微子启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为牛氏的得姓祖,牛大老为山东临清陶山牛氏始祖、牛二老为河北清河牛氏始祖、牛四郎(字德刚)为山东章丘牛氏始祖、牛川即为十八打锅牛(锅碴牛)的总启世祖。在以后的历史变化中,打锅(锅碴)牛的后世则以不同的分支启世,其中一个分支“岗牛”则以岗祖启世。而同牛姓一样以微子启为起始祖的孔、乐、边、鱼、皇甫、微、仇、求、获等28姓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愿由旁姓而改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员,纳西族、满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则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分别以牛大老、牛二老、牛四郎和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作为牛氏子孙,应当以此引以自豪,进而激发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除文中已有注明者外,本文参阅的其他资料有:
1、王根泉《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团结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西周孔子《论语》
3、《春秋左传·文公二》
4、《鲁迅全集》
5、《中国姓氏大辞典》
6、《中国姓氏大全》
字辈家谱
在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
字辈谱用字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是先辈人经过精心研究、共同讨论,才最后确定,勒石以志。字辈谱一般都有用意,有说起。有些谱简直就是一首诗,寓意丰富。如牛弘后裔河南济源市西许村“牛氏家谱”(俗称天官牛)载:从37世起,字辈谱如下:
青芝龙源 林萃田丰
正恒怀宗 慧泽栋英
前两句述祖荫,祖上择福地而物华天宝,树榜样而人杰地灵。后两句是教子孙,要健身洁心,缅怀宗训,以大智大睿润泽东方,成为国家的栋梁英才。
菏泽市定陶区孟海镇牛集村、牛屯村、牛庄村、胡牛村、牛楼村等牛氏族人姓氏字排如下:“锡效兴启尔,辉光月作立,自安恒易正。”
宗族特征
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
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堂号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燕翼堂”等。
门楣题辞
四言通用
姓启牛父;
望出陇西:
全联典指牛氏的源流和郡望
庐州却贼;
校尉平羌:
上联典指南朝时期的宋名将牛皋,字伯元,鲁山人,出身射士。曾聚众抗金,后归宋跟从岳飞,攻克随州,驰援庐州,击退金军。随岳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尚岸,屡立战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毒死。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气雄于边陲,光武帝时任护羌校尉,曾与来歙平定陇右。
五言通用
瑞日波中上;
仙禽雾里低: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牛凤及《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句联。
六言通用
御史休祥预报;
天官选举惟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太子少师牛僧孺,历官御史中丞。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鹑觚人。有文集。
子孙贤族乃大;
兄弟睦家之肥:
此联为河南省济源市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门口两边八字墙联,内容明白如话,寄托着祖上对后辈子孙的殷切期望。
七言通用
为民自愿称孺子;
相国乐于献丹心:
此联析取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句意。
应贞女诗文应梦;
奇章公邂逅奇缘: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牛肃长女牛应贞,少年聪颖,十三岁时,能诵佛经二百余卷、儒经子史数百卷,曾在梦中诵《左传》,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与人谈论,数夜不停。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鹑觚人,“牛李党争”牛派首领,两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传他曾夜里迷路,入薄太后庙,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绿珠等,相互吟诗。天明时辞去,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座荒庙。
颍水一支分派久;
涎河两岸卜居多:
此联为安徽省临泉县定庙牛氏宗祠联。牛氏自元代初年迁来,已成当地大姓,民谚说:“砖集刘,黄岭侯,赶不过涎河沿的一群牛。”
十八祖平阳世泽;
五百年毫西名门:
此联为河南省偃师县牛氏家庙堂联。
十言通用
好学博文,史称大雅君子;
清操正气,人号廉洁自将:
上联典指北魏时期的寮弘(后赐姓牛),在隋朝任吏部尚书,人称“大雅君子”。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宝章阁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扬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洁自将。
枢府转环,奠唐瓯于中叶;
铨曹秉鉴,调隋鼎之初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时与李宗闵结党,权震天下,时称“牛李”。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牛弘,好学博闻,寡欲清高。隋初为秘书监,清开献书之路,修五礼,立明堂,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史称“大雅君子”。
姓氏名望
牛子厚
牛子厚(吉林牛家代表人物,著名京剧科班“喜连成”的创始人)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是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是在吉林城拥有几十家商号,并在东北各主要城镇都布有“买卖”的大东家。他创建了“喜连成科班”,为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子厚声名显赫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富而好行其德”,乐善好施。在吉林市开设“粥棚”,无偿向穷苦人施舍稀粥;捐款修建了“凌云寺”;创办了“三皇会”(盲人聚会之所);对无亲无故的贫寒人,慷慨相助。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为了解救嗷嗷待哺的市民,他曾在前门外设一粥场,施舍粥饭。因为他施舍行善,市民多有赞誉,“牛善人”之称远近闻名。清光绪皇帝、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分别向牛家颁发“乐善好施”的匾额。永吉县长送楹联一副,称牛子厚是“泊然与人无争,修世服畴,应共松江流泽远;富而好行其德,赈灾济困,料诸庐室感恩多”。
牛子厚对培养京剧人才倾注心血,梨园弟子也给予他盛情回报。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迁居北京。梅兰芳、萧长华等倡议梨园界给牛先生义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为牛子厚购买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西河沿胡同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间,又用1500元银大洋购买香木棺材一口。
1943年牛子厚于北京病故,后归葬于吉林市。
牛邯
狄道人,东汉名将,官护羌校尉,后擢太中大夫。才气勇力俱全,雄威边陲,官护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牛文科
1984年。山东淄博人,本科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青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理事。自由撰稿人,传媒公司法人代表。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新作文》杂志编辑。词条被《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收录。
牛金
三国时南阳人,曹仁麾下部将,官至魏后军将军,在军中很有威望。司马懿怕“牛随马后”,取代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牛金将军惨遭司马懿毒酒暗杀。
牛兴祖
晋宁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历中书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马指挥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牛天畀
山西省太谷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武进士,累官至贵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会剿苗民,先后屠戮上万,后被苗民击毙。
牛富
安徽霍邱人,南宋抗击元兵入侵名将,自青少年时代起,就勇而知义,立志报效祖国。有一次在战斗转移时,令城内居民 烧绝街道,抵抗贼军,牛富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为下落敌人之手,自己就以头触柱,赴火而死。牛富的大义凛然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死后,赠静江军节度史,谥“忠烈”。
牛峤
最早写咏物词的五代词人,字松卿,一字延峰(850?—920?年),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孙。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历任拾遗、补尚书郎等小官。王建立后蜀,牛峤在后蜀任判官、给事中等职。牛峤一生博学多才,受好写诗填词,诗学李贺,词闻于世,著有《歌诗集》三卷。是“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其词收入《花间集》一书三十二首,《全唐诗》附词二十七首。他的词特点是“繁弦促柱间有劲气”,字句富丽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评价说他的词“蜜丽香软”,词风似温庭筠。他是我国最早写咏物词的词人之一,对后世咏物词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有《梦江南·街泥燕》、《菩萨蛮·舞裙香暧金泥凤》等。
牛僧孺
以方正敢言进身的唐代宰相,字思黯(779—847),牛弘之后代。其父牛幼简,小官吏,早死,僧孺幼孤,依川数顷为生。好读书,善作文。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考取进士。元和三年(808年),宪宗皇帝策试贤良方正。僧孺与李宗闵、皇甫?三人在对策中,痛诋时政,一条一条指出宰相李吉甫失政之处,以方正敢言,名闻天下,但激怒了宰相李吉甫,久未重用。穆宗即位后,升任御史中丞。长庆元年(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脏当死,穆宗为他求情说:“直臣的事情虽超越本分,有违法之过,但他有经度之才,可免死,委之边任。”僧孺婉转地对皇上说:“昔日安禄山、朱?以才过人,但他们却乱我大唐江山,受到严惩,何况李直臣和他们相比,只是小才,怎能不依法制裁,使法律受屈呢?”皇上嘉其守法,不再说情,并升其为户部侍部,同平章事。还有一件事,使皇上更加器重僧孺。当时韩弘因有前科,就和儿子公武以丰厚的家产,贿赂各路权贵。事发,穆宗命中使到其家查阅纳贿记载,唯僧孺名下,记不受退还。穆宗甚悦,及之议谁可任宰相时,穆宗第一个就提到僧孺。敬宗即位(825年)后,又任僧孺为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加封奇章郡公,集贤殿大学士,兼修国史。僧孺为相时,政绩较佳,他整顿纲纪,清理刑狱。审治不法,朝野肃然。文宗时,僧孺与李德裕转入朋党之争,亲近同党,排拆异己,权震天下,时称牛李党争。宝历年间,贬至武昌军鄂岳靳黄观察使,大和四年(830年),召还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武宗时,会昌二年(842年),罢僧孺兵权,贬为循州长史。宣宗继位后,还为太子少师,大中初年(847年)卒,谥曰“又简”。著有《幽怪录》十卷。
牛存节
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五代后梁宰相,字赞正,他本名礼,后梁太祖朱温改其字,青州博昌(今山东省博兴)人。少年时代以雄勇自负,为人木强忠厚,初任河阳节度使,后率十余人归朱温,朱温爱之,授宣义军小校,后追随太祖,屡建战功。天复元年(901年),授潞州马步指挥使,法令严整,士庶安之,及追赴行在,士兵泣送者不绝于道。天佑元年(904年),授邢州团练使,当时州兵只有二百人,晋人知道后,就以大军来进攻。太祖急在邺发兵二千人赴援,存节临危不惧,率军迎敌,并以自己的家财,奖励将士。终于化险为夷,使敌人久攻难克,自动逃离。太祖招之慰劳,奖尝金帛马匹,加检校司徒、元帅府左都押衙。天估四年(907年),太祖即位,存节拜右千牛卫上将军。其秋攻潞州,以存节为行营马兵军都排练使。开平二年(908年),王师败于上党,晋人乘胜进迫,河南留守张全义召存节,共谋退敌之策,遂率军接应上党王师,至天井关,存节对诸将说:“这次行军,虽不是奉诏,但至关重要,要害之地,不可致失。”时晋人新胜,锋芒毕露。存节毫不畏惧,引众而前。夜至泽州,存节刚入城,晋军也到,于是存节即命士兵分布守御。晋军四面攻斗,并开地道以入城,存节乃以隧道应之,道战于地中,晋军不能进,又以强弩射之,晋军人仰马翻,经十三日苦战晋军死伤不计其数,只好焚营而退。太祖对此大加称赞,并予以尝赐,授绛州刺史。开平三年(909年),又任同州节度使。乾化二年(912年),加检校太傅,进封开国公。末帝朱友贞继位后,对存节加封中书门下平章事,徙镇天平,为保卫边疆又屡立战功,诏加太尉。正当梁、晋双方苦战河上时,存节病重,召还京师即卒。册赠太师。史臣评价存节说:武鸷慷慨有大节,野战壁守有所长,威名闻于境内外。
牛明智
(1917—1981),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的少将,山西省芮城县人。1937年参加山西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武乡县游击第三大队政治指导员,山西游击第二团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一二九师太岳纵队决死第一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四十二团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十五纵队四十四旅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62军185师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干部部部长,第二坦克学校政治委员,装甲兵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政治委员,装甲兵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委员,装甲兵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牛金星
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主要谋士,字启东,河南宝丰人。明朝嘉靖举人。自小天资聪颖,满腹文才,常抱经邦济世之志,但他年青时,深受贪官豪绅欺压,郁郁不得志。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对他十分仰慕,为他的遭遇也愤愤不平,因此当起义军到达河南西部时,就千方百计寻找他,开导他认清形势,共图大业。牛金星最终下定决心,带领全家老少加入了起义军。牛金星的博才多学,精于计谋,很快得到李自成的尝识和重用,成为义军的一名重要谋士。按照牛金星等人主张的北进计划,起义军于1641年正月,一举攻克军事重镇洛阳,活抓了福王朱常洵,并火烧福王府,散发了王府大量金钱与粮食,使广大饥民得到赈济。1644年3月19日,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李自成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文武官员陪同下,从大明门进皇城,行至“承天之门”(今天安门)时,李自成对“承天之门”四字匾额射了一箭说:“如能安定天下,则一箭射中四字中心。”据说一箭射出,射中“天”字下稍偏一点,未能正中。牛金星贺道:“中共下,当中分天下。”李自成投弓大笑。李自成等将领进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迅速腐败堕落。他们新选的官吏为了 找靠山,争请宰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等头头饮“到任酒”,表示感激,有人逢人便夸“牛老师知遇”。牛金星得意忘形,录用降人,皆以“金星目瞩之力为衡”。4月29日,李自成在清军先头部队已进入北京近郊时,却匆匆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大典,由已授为天佑阁大学士的牛金星代行祭天礼。即位后第二天,起义军即被迫放弃京城,退往关中,从此节节败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曲悲惨的壮歌,牛金星也从自己辉煌的顶点跌到了谷底,有人说他逃亡不知下落,有人说他后来与儿子一起投降了清廷。
牛凤山
官授头等侍卫的清代武状元,字梧阶(1806—1880),河南省巩义市明月坡(古汜水县属地)人。幼年时,家境贫寒,跟着叔叔,苦练武功,技艺高超。据说他用弹弓不仅可以百步穿杨,而且可以盘中取果,又称凤凰夺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岁,在汜水县穆沟村、竹园村等地借钱赴京赶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官授头等侍卫,赐进士及弟,又封武功将军,曾任甘肃凉州中营游击,加副将衔,后晋封总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赠。咸丰年间(1851—1861年),黄河向南迁徙,沙压河边滩地,汜水滩民无地可耕,贫困无食,有的滩民甚至卖妻子交租税,凤山这时已告老还乡,他急家乡人民所急,查明情况,将真相奏闻朝廷,豁免了当地赋税,使不少贫民得以生存。事后,沿滩二十五村民自发树碑,记载此事,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牛保才
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1921—1952),山西壶关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电话班副班长。1952年10月14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他冒着激烈炮火抢修电话线,左腿被敌人的炮弹片打断,仍忍受着剧痛爬到断线的地方,用嘴咬着一根线头,手拉着另一根线头,让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保证了通讯联络,直至壮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称号。
牛书申
曾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少将,(1913—),陕西省黄陵县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甘边区中宜游击支队政治指导员、政治委员、独立营政治委员,陕甘边区中宜?洛四县指挥部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员、司令部第六科科员,西北野战军司令部第二科科长,陕甘宁省委军事部第二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七团政治处主任,独立第五大队政治委员,关中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关中警备区政治部主任,警一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黄龙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第四旅政治委员,陕北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牛得草
著名豫剧丑角表演艺术家,(1933—1999)河南省开封市人。原名牛俊国,牛得草是艺名。解放后爱看丑角戏的戏迷李春芳老人看了他演的戏,说:“你演的丑角不俗气,看了余味深长。”牛俊国对李老说:“人家说我这个名字很不合丑角这个行当,请你老给取个丑角艺名。”李老学识渊博,又爱看牛俊国的戏,经过认真思考,第二天就对他说:“姓候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于的,有叫于得水的,鱼儿得了水,可以自在畅游;姓朱的,有叫朱得糠的,猪得了糠,可以膘肥体壮;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你得了草,可以负重劲行,辛勤耕作,韧力无尽啊!”牛俊国高兴地说:“对啊!共产党把我从苦海救出来,让俺当了人民演员,这不是小牛得了青草吗!”从此,牛得草便代替了牛俊国,唱响了开封,唱红了中原,成为国家一级演员。牛得草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流派。他技艺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讲究程式规范,又力求贴近生活,既有大家风范,又有乡土气息。他的代表剧目主要有:由他执笔整理并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1979年晋京演出,获演出一等奖,该剧拍摄为电影后,又荣获“最佳故事片奖”,香港《大公报》撰文称他为“东方的卓别林”。他历任鹤壁市豫剧团副团长、团长等职。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鹤壁市剧协主席。他10岁学艺专攻文丑,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戏剧事业。“当官不与民造福,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一剧中精句,几乎家喻户晓。他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为人民服务。
牛畜
为赵国国君赵籍师傅,战国时赵国的贤达之土,生卒年月不详。赵国的国君叫赵籍,思贤若渴,是个年轻有为的君王。有一天,他问相国公仲连:“爱卿,你很好贤,做相国已四年多了,你曾经推荐过贤人吗?”公仲连回答说:”没有,臣下一定尽力物色。”当时有个叫番吾君的人,听说公仲连正为国君物色贤达之士,就向公仲连竭力推荐牛畜等三人,说了他们许多优点。公仲连就接见了牛畜等三人,又加以认真了解考察后,向国君正式举荐了他们。赵王在召见牛畜时,牛畜用仁义之道教授君王,又用帝王之道约束他。君王欣然而听,遂以牛畜师傅。
牛弘
任人唯贤的隋吏部尚书,字里仁(545—610),隋安定鹑觚人。先祖为避祸改姓辽,祖父辽炽,在郡中为“中正”官,父亲辽允,为后魏侍中,赐姓牛。牛弘年轻时,性情宽厚,好学博闻,隋开皇二年(582年),授散骑常侍,秘书监,收集典籍,不遗余力,三年拜礼部尚书,奉诏撰修五礼,写成百卷,行于当世。开皇六年(586年),牛弘以其丰富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改定雅乐”、“设立明堂”,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赞许。不久授大将军,官拜吏部尚书。在其任职期间,任人唯贤,“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因此“所有进用,多称职”,朝野上下,为之佩服。隋炀帝继位后,赐弘以诗,赞扬之美,无书其右者。大业二年(606年),牛弘进位上大将军,六年(610年)跟随皇帝巡视江都,其年十一月卒,归葬安定。皇上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定侯,谥曰“宪”。牛弘一生,权高位重,荣宠当世,而他却车服平俭,宽厚温良,事上尽礼,待下以仁,“纳于言而敏于行”。一生手不释卷,著书颇富,有文集十三卷传于后世。史臣评价他时说:牛弘笃好攻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
牛希济
不忘忠孝的五代词人,(930年左右在世,生卒年月不祥),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人,五代词人牛峤之侄。前蜀时,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前蜀亡,降后唐,明宗时,任雍州节度副史。牛希济擅长诗,精于词,词风接近“花间派”重要人物韦庄,风格清丽,常用白描手法抒写情怀,也是“花间派”的一名重要词人。尧山堂外记: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唐主命旧蜀臣赋蜀亡诗,牛希济写了一首七律诗:
满朝文武欲朝天,不觉临师犯寒烟。
唐主再悬新日月,蜀王还?旧山川。
非干将相扶持拙,自是君臣数尽年。
古往今来亦如此,几曾欢笑几潜然。
唐主听后感慨地说:“希济不忘忠孝也”。于是赐缎百匹,予以奖励。他的词在《花间集》中共收十一首,以爱情为主,多有传世名句。如《生查子春山烟欲收》末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受到一致好评,常常被当作名句作用。
牛皋
北宋末年奋起抗金的民族英雄,字伯远(1087—1147),河南省鲁山县人。出身射士,精通武功,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北宋末年,朝政腐败,金兵入侵中原,牛皋组织义军,奋勇抵抗,屡屡取胜。由于战功卓著,先后任荥州刺史、安州观察使等要职。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统制江西、湖北军务时,牛皋奉命加入岳家军。岳飞一见牛皋,甚为欢喜,即命皋为唐、邓、襄、郢四州的安抚使。岳飞出任神武后军都统后,随及又任牛皋为中部统领。绍兴四年(1134年),伪齐大将李成勾结金兵入侵,攻破襄阳六郡,敌将王嵩占据随州,岳飞派大将张宽、徐庆去收复,数日攻城不破,岳飞心急如火,牛皋自告奋勇,帐前请战,当场立下军令状,只带三天口粮,誓死拿下随州。果然三天口粮尚未用完,就一举攻下随州,活捉王嵩,俘敌五千。李成退据襄阳,岳飞又派牛皋以骑兵击败,收复了襄阳。金兵攻打淮西,岳飞又令牛皋迎敌。当时,伪齐派骑兵五千,气势汹汹,抵达庐州城外,牛皋领兵上阵,望着金将,大喝一声:“牛皋在此,尔辈胡为?”敌军一听,如雷贯耳,胆颤心惊,不战而溃。牛皋乘胜追击,一鼓作气,追击三十余里,杀死金兵大半,斩其副都统及“千户”五人,“百户”数十人,军声更加威名远扬。绍兴十年(1140年),牛皋随岳飞进军中原,在岳飞的指挥下,牛皋率部所向披 靡,直抵黄河沿岸,在攻打许昌、汴京的多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战屡胜,为收复中原失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职务不断变化,官位节节升迁,直至任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秦桧害死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后,十分惧怕岳飞部将牛皋,为了斩草除根,解除心腹之患,就处心积虑,置牛皋于死地。绍兴十七年(1147年)农历三月初三,秦桧密令都统制田师中,以宴请各路大将为名,用毒酒将牛皋害死。牛皋临死前悲愤地说:“皋年六十一,官至侍从,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马革裹尸,故死牖下耳!”其忧国忧民的情怀真可说是惊天地、泣鬼神。
牛思瑄
不走后门的清代钦点传胪,字梧阶(1806—1880),河南省巩义市明月坡(古汜水县属地)人。幼年时,家境贫寒,跟着叔叔,苦练武功,技艺高超。据说他用弹弓不仅可以百步穿杨,而且可以盘中取果,又称凤凰夺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岁,在汜水县穆沟村、竹园村等地借钱赴京赶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官授头等侍卫,赐进士及弟,又封武功将军,曾任甘肃凉州中营游击,加副将衔,后晋封总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赠。咸丰年间(1851—1861),黄河向南迁徙,沙压河边滩地,汜水滩民无地可耕,贫困无食,有的滩民甚至卖妻子交租税,凤山这时已告老还乡,他急家乡人民所急,查明情况,将真相奏闻朝廷,豁免了当地赋税,使不少贫民得以生存。事后,沿滩二十五村民自发树碑,记载此事,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风,牛思瑄的卷子吹到地上污染了一点。评卷时,慈安太后以牛思瑄写的文章最当意,想点为状元。主考官以卷面污染为理由,力争不能为状元。变为二甲一名(也叫传胪)。皇榜揭晓时,主考才知道自己力争不许当状元的正是牛思瑄,大为懊悔。回府见牛?说:“你不让我看看你的字体,以致这次失掉了一个状元。”牛思瑄知道后,不以为意,也不懊悔。牛思瑄虽未能点为状元,但慈安太后和皇上又非常喜爱他的文章和书法,所以钦点金殿传胪,以补状元之损,故世人都知牛门父子文武双状元。牛思瑄一直在翰林院任职,工文善书,很有名气,当时得到他写的字,都视为珍宝。牛思瑄性情耿直,为官清廉,热爱乡邻。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大灾,饿死人很多,甚至人相食。这时,牛思瑄的朋友吴元炳在江苏任巡抚,牛思瑄就亲往拜访,想请求发些粮食赈济家乡灾民,因忧劳过度,不幸病逝于去上海途中。
牛化东
曾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的少将,(1906—),陕西省定边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派到西北军队从事兵运工作。曾在西北军任排长、连长,新编第十一旅参谋、军械官、副团长,1945年参与领导该旅于陕西安边起义。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三边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宁夏军区参谋长,银川军分区司令员,宁夏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