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2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寻根 ▋百家姓之--双氏 家族起源族谱

抽屉热榜 2021-07-26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


百家姓溯源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以地名为姓,与 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 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 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形成双姓;有的以蒙姓为姓,形成蒙姓。


源流二

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

① 据《 新唐书》所载,“夷姓有双氏,双舍是也。


② 据《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载,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


满族双姓读音为去声(四声)。改汉姓为双的满洲老姓有:


[珠尔苏氏] Jursu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朱苏,满语“双层”,世居安楚拉库(吉林省 安图西南)等地,后改汉字姓朱、双。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又一 云骑尉南岱。


珠尔苏氏是小姓,只有 正红旗有。世居安 褚库拉地方。最初来归者为南岱。

【南岱】国初来归,由闲散从征湖广,攻 宝庆府,夺门而入,克其城,授云骑尉。两遇恩诏加至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其章古理袭职,任佐领。章古理之子扎拉芬袭职时削去恩诏所加之职,袭云骑尉。另,南岱之子讷勒原任八品官,孙章蔼原任笔帖式


源流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珠鲁氏,源出金国时期库莫奚族术鲁氏(述律氏)部族,满语为Juru Hala,汉义“双”,世居赫舍里河(今吉林延边布尔哈图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双是、惠氏等。


⑵.满族珠尔苏氏,亦称朱苏氏,满语为Jursu Hala,汉义“双层”,世居安楚拉库(今吉林 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双氏、朱氏。


⑶.满族额苏哩氏,亦称鄂苏哩氏、亦称阿苏氏、阿苏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阿速氏(安煦烈氏)部落,以姓为氏,满语为Esuri Hala,汉义“网”,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额苏里(今俄罗斯海兰泡北,额苏里河流域)、黑龙江及松花江沿岸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双氏、苏氏等。

源流四

源于量纲,出自古代田亩计量单位,属于指地为氏。


迁徙分布

(缺)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双姓的起源。唐代时候,少数民族中有姓双的。唐代时候有很多少数民族迁居 中原,他们和汉人通婚,一方面他们带来自己民族的文化,一方面他们又接受汉族文化,形成了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大交融,那时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兴盛的时期。双姓少数民族也是其中一支,他们也成为双姓历史上的一个发展。



历史名人


双 渐

曾跟从朱熹( 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举进士而仕官,官 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对百姓很宽松和气,深受吏民爱戴,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双 林

清朝满洲 正红旗人。乾隆年间,平定贵州、湖南 苗民叛乱,连战连捷。 双 清:字止澄,江西省 临川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学堂。曾任 广州大元帅府参事。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次年二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十二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


双泰贞

南北朝时宋随郡(今湖北随州市)任,有能力,武功好。当时南北分治对立,天下不安, 辅国公 沈攸之坐镇荆州,召集才俊。泰贞为了侍奉母亲,受召不去。有一天,泰贞前往 江陵经商,被攸之拘留,要他当队副。第二天,泰贞逃走,攸之派二十余人追捕,被泰贞杀死几个,其余人不敢接近,就绑架了他的母亲。他知道后,便去见攸之。攸之知道他是个孝子,非但没有定罪,而且赏他万贯钱,授以队主之职。后来他在战场上果然表现得智勇双全。


双士洛

三国时魏国名吏,官梁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弥周

三国时魏国人,任河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子符

唐代名吏,曾官州刺史,德高望重,瀛、吕二州民争伏阙请之。


双庆

(公元?~1771年待考),满族,瓜尔佳氏,字咸中,号有亭,一号西峰;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改 庶吉士,授编修,以诗才侍高宗。清乾隆年间历官安徽 学政、 国子监祭酒、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坐事降职,终 太仆寺少卿。工诗,著有《亲雅斋诗草》。


双全

(公元1840~1880年待考),达斡尔族,瑚尔拉特氏;满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将领。以体健力大闻名,从军属 僧格林沁部下,以 佐领委为营总。后率兵参与镇压 太平天国,因有战功,优旨赏巴图鲁勇号,又赏黄马褂,记名副都统, 云骑尉世职,后奉旨授 西宁办事大臣,驰赴新任,病卒于途。


双福

(生卒年待考),满族,额苏哩氏;满洲正蓝旗人。著名清朝将领。宁古塔副都统。清咸丰、同治年间入关,在直隶、山东、安徽、潜山、怀桐、 安庆、陕西等处,委为营总统领。赏戴花翎,赐“德楞额巴图鲁”, 都统衔头品顶戴。历任双城堡总管、宁古塔副都统、 伯都讷副都统。

近现代名人

双清

(1890~1970),字止澄,筑人(今贵州贵阳)。著名民主革命先驱、爱国民主人士。


1911年毕业于贵州省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期间在上海加入同盟会。早年曾担任贵阳县教育会会长和贵州省第二区省视学。


护国运动开始后,双清投笔从戎,参加护国黔军的倒袁活动。1917年出任黔军总司令王文华的秘书兼驻粤军事代表


1921年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府参议。双清随孙中山北伐赴桂。同年,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和国务院秘书。1926年任北伐军东路总指挥部秘书长,跟随何应钦出战福建战场。后留任福建漳龙地区财政处处长、福建省财政厅厅长等职。1928年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同年,随 王伯群中央交通部任参事兼秘书。1929年受交通部委派赴德国协商签订创办“欧亚航空公司”事宜。次年回国后任欧亚航空公司总经理兼副董事长。


1932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贵州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因贵州地方封建势力反对,双清未能到职。1934年回贵阳隐居。


1940年在贵阳参与组织进步团体“大秉社”并任理事长。1946年在经史良、辛志超介绍,双清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被派回贵州负责民盟组织的筹备工作。1947年因爱国民主运动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于次年离开贵阳前往南京、北平等地。


1949年11月,双清在北京出席了民盟四中全会扩大会议。


1950年返回贵阳后,双清被任命为贵州省政府委员兼监察委员会委员。以后,历任民盟贵州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西南总支部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贵州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省委委员、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初期,受林彪、“ 四人帮”迫害,双清被揪打成重伤,于1970年12月在贵阳不幸去世,终年八十岁。


双厚坪

(?~1926),满族,艺名双文兴北京人。著名评书艺人。


双厚坪在书馆演出时用名双厚坪,以此闻名书坛。师承张君义,清末民初献艺于北京,常在北城 同和轩、东城东悦轩、西城庆平轩、南城福海居等著名书茶馆说书。他深通文理,熟谙世情,知识渊博,书路极宽,评讲《隋唐》、《水浒》、《济公传》、《施公案》、《精忠传》、《封神榜》等,都达到很高水平,当时有“双记书辅”的美称。


双厚坪说书,结构严整,形象生动。他熟知北京的五行八作、市俗民风和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心态,善于用语音声态细腻真实地刻画人物,听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够熟练地掌握评书“古事今说,佐以评论”的艺术特色,还往往搁下正文说“零碎儿”,用幽默隽永的“活口”敷衍书外书,冷嘲热讽,针砭时弊。有时散书后还应听众邀请说几段笑话,多为即兴创造,当场抓哏,令人捧腹。


民国初年, 双厚坪曾任北京评书研究会会长,年逾六旬,神气犹足,书艺炉火纯青,声价倍增,每天书座儿起满坐满,随意投赠。《封神榜》是他所说最后一部书,对《封神榜》上所有神仙,皆另加外号,如说长耳定光仙的耳朵拉下便成弥勒佛,因此便把弥勒佛称作“大定子”。



双厚坪的弟子 杨云清,说《济公传》与《水浒》,直接继承了他的说书衣钵,曾在北京后门大街几处大书馆连说六个月,受到听众欢迎,人称“后门红”,也在书坛上享有盛名。


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各行艺人中, 双厚坪以其高超的艺术,在社会上荣膺“评书大王”的称号,与当时的“京剧大王” 谭鑫培、“鼓界大王” 刘宝全,并称“艺坛三绝”。


双起翔

(1931~),满族;北京人。著名泥塑人艺人。北京传统玩具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31年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满族家庭,十三岁师从北京“泥人圣手”李荣山1962~1965年就职于北京彩塑厂期间,作品共获七7次优秀奖。作品“老北京泥娃娃”获2003年“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精制大脸谱”获2003年“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金奖。


双德全

(1939~),满族;北京人。著名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式摔跤能手。


双彦

(1958~),满族,双起翔之子;北京人。著名泥塑人艺人。双氏泥人、脸谱艺术的第三代传人,自幼随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双起翔学习泥塑脸谱,至今已四十余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揉进了现代审美意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和演示,一些作品被爱好者收藏。


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 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堂号

和易堂:源出宋朝时, 双渐为 汉阳知事,为官和气,易于接近,有古时循吏的风度。


字辈排行

湖北荆门双氏字辈:“发旺辉庭凤得大士龙阁元开天德浩世继祖林长洪武施宏善永远照卿乡”。


双氏一支字辈:“浩世长发贤德永光兴隆盛昌万代吉祥”。


资料有待补充。


宗祠用联


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蒙域。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双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守争瀛吕;

德被河梁。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双子符,任刺史,瀛州、 吕州百姓跪伏在宫殿前争着请他去做官。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人双士洛,任梁州刺史,与河州刺史双弥周,都有德政,深得民心。


六言通用联

宋代庆历进士;

清朝乾隆提督。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庆历进士双渐,无为人,博学能文,历知本军和 汉阳,吏民见思,有古循吏风。下联典指清代乾隆提督双林,满面州 正红旗人。


七言通用联

天长地久恩爱厚;

水秀山明脉源长。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双姓望族居住地“天水”二字的嵌字联


十言通用联

德被群黎,瀛台互相争请;

惠施兆姓,河梁各荷帲幪。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双子符事典。下联典指魏代名人双士洛事典。


拒潢池之弄兵,足觇干力;

师 紫阳而受业,雅著循声。

——佚名撰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随郡人双泰贞,有干力(堪任其事的能力)。大将 沈攸之镇守荆州时,召集四方才俊,双泰贞不肯去。后来他到 江陵经商,被强留下来任队副,不几天又逃走。沈攸之派二十骑兵甲追赶,他杀了几个人,其余的不敢近前。追者把他母亲接到军营,他这才归队。沈攸之也不怪罪他,还称他是孝子,又赐他一万钱,任为队主。“潢池弄兵”,指造反。“潢池”,借指皇室。下联典指宋代为人人双渐,曾跟从朱熹( 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进士,官 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吏民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