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港通北向看穿机制(投资者识别码制度)
一、2018年9月17日正式实施
2018年8月24日,证监会官网发布《沪深港通北向看穿机制(投资者识别码制度)将于2018年9月17日正式实施》。全文如下: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提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经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证监会)协商一致,北向看穿机制(投资者识别码制度)将于2018年9月17日正式实施。
北向看穿机制实施后,北向交易投资者将提供身份编码相关信息,这将有助于交易所一线监管和中国证监会监管执法,维护市场秩序。”
二、2017年11月30日启动
2017年11月30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证监会)公布,就为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下的沪股通及深股通引入投资者识别码制度的建议,已与中国证监会达成共识。
为协助市场作好准备,香港证监会对外发布《证监会公布为沪股通及深股通引入投资者识别码制度》、港交所对外发布《沪深港通北向交易投资者识别码模式资料文件》等系列文件,正式推出投资者识别码制度。
三、什么是沪深港通北向看穿制度(投资者识别码制度)?
所谓“看穿式监管”,顾名思义,是指监管部门可以“看穿”投资者的证券账户,清楚掌握每一个账户的情况。近年来,证监会一直在倡导“穿透式监管”,“看穿式监管”便属于其中之一。
具体来看,目前A股市场交易是以看穿式证券账户体系为基础的,证券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拥有所有投资者的一级账户信息。在该模式下,每一笔A股交易申报均应包括投资者的证券账户信息,交易所可以实时对投资者交易指令做前端检查,并能够实时发现投资者持仓违规信息。简言之,目前A股市场上已通用“实名制”交易。
与境内“看穿式”账户监管体系存在一定差异,沪股通沿用的是香港证券市场的“二级账户”架构。也就是说,香港结算和港交所仅可以获得经纪商等市场参与者的账户和交易的信息,而无法直接掌握经纪商背后实际投资者的账户和具体交易、持仓情况,也就是说香港市场的交易是以非看穿证券账户体系为基础的。
港交所在投资者识别码制度的相关文件中指出,港交所中华通交易系统中的券商,须向每位北向交易的客户编派一个唯一的券商客户编码,每个券商客户编码应与该特定客户的客户识别信息配对,该等信息包括客户名称,身份证明文件的签发国家,身份证明文件的类别及身份证明文件的号码。港交所要求,券商提交北向交易买卖盘时,全部须加上适当的券商客户编码,而港交所则会将有关信息交予内地交易所。
四、为什么要推出沪深港通北向看穿制度(投资者识别码制度)?
沪港通开闸三年多总体运行平稳,但也出现了一些异常交易甚至跨境操纵的行为。2016年,深交所及时发现了唐汉博等人操纵“小商品城”案的线索,后由证监会查实,成为2014年11月“沪港通”开通两年来查处的首例跨境操纵市场案件。
沪深港通看穿式账户体系建设,旨在完善跨境交易监察模式,更好地保障两地资本市场平稳推进。事实上,“净化”A股市场,也少不了对沪港通和深港通的监管。
这一制度实施后,沪深港通的北向交易将全面实行“实名制”,初步实现了北向投资者身份信息的穿透,在实时监控、自律监管、线索筛查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看穿式监管。沪深港通北向看穿机制的正式实施是两地跨境监管协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是跨境监管协作的又一次升级。
相关阅读:
特别鸣谢:
⒈本文参考并摘录了中国基金报张燕北文章《一眼看穿 沪深港通北向看穿机制9月17日正式实施》的部分内容,特别感谢!
⒉本文封面照片为美国密歇根湖,取自罗黎明朋友圈,特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