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毛阳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蔓延不仅是一场突发性的社会公共卫生危机,也是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也是其深化创新的重要契机。思想行为逐步网络化、实践参与更加缺失化、心理波动日趋复杂化是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抗疫精神,强化道德认同,提升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是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中央民族大学在疫情防控实际工作中主动融入和深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教育引导、做好学生的常态化交流沟通、发挥学生朋辈教育引导和开展多渠道参与式实践教育等具体举措因势利导创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字:疫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央民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遵循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明晰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把战疫素材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化“疫情危机”为“思政契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成长成熟,实现了思政教育和疫情防控同步发力。
一、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
做好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创新工作方法,使之在思想上理解学生、情感上贴近学生、精神上慰藉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思想行为逐步网络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和巨大信息资源。如今,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也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可以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近年来,敌对势力借助资本渗透、煽动传播、数据挖掘等手段,千方百计利用网络平台吸引学生,并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试图引导大学生去政治认同甚至反政治认同,妄图在思想观念上误导学生、价值取向上左右学生、理想信念上动摇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在一波又一波的舆情攻势下,容易产生情绪化的心理,网络意见也更加复杂多变。疫情期间,大学生宅在家中接受外部讯息的途径主要是网络,网络感情不断地被增强,在网络上发言发声的行为也在不断地强化;相对而言,理性思维能力和冷静平和的心态却没有同步得到提升。
(二)实践参与更加缺失化
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大学生既需要灌输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也需要体验式、参与式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向基层、深入一线,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才能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理论、认知国情、砥砺情怀的重要载体,回应大学生的理论关切与思想需求,提升思政工作育人实效的有效途径,对于大学生更好地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重要作用。疫情期间,大学生既不能如期返校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同时也不能参与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去,只能在家中依靠网络接受各方面的讯息,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多,但在缺少任课老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有效指导下,对于其形成正确的认知具有较大的挑战。
(三)心理波动日趋复杂化
重大疫情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冲击,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疫情的现实影响、对疫情缺乏科学认知、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缺失等方面。在疫情发展暴发期、疫情防控攻坚期以及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等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表现,呈现出由无知、焦虑、愤怒、恐慌到相对理性、乐观、平和等的变化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波动与思想动态,帮助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
二、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重大社会疫情背景下,各种思潮会借助传播错误观点抢占青年争夺青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的抗疫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道德认同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一)弘扬抗疫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党中央明确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疫情防控斗争是最直接、最深刻、最生动的思政课“教科书”,无数的“逆行者”在人民和国家最迫切需要的时候,奋勇直前地投身抗“疫”一线,谱写出与疫情顽强抗争的壮丽篇章,形成了“爱国、团结、斗争、奉献”的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应聚焦“抗疫情”“抗疫事”“抗疫人”,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这种伟大的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讲话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彰显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彰显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强化道德认同
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个体思想和行为具有根本的指导和支配作用,它支配个体行为,渗透在每一个大学生的个性和品格之中,是他们区分对错、好坏、美丑的心理基础。目前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本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交织并存相互冲突碰撞,很可能造成规范道德指引的混乱,导致学生行为选择的多种标准,呈现出在多元道德认同下的行为失范现象。道德认同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教化的结果,不仅是追求个体自由的路径,也是追寻社会秩序和谐的根基所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和政府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医务人员的舍生忘死,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无数“逆行者”的感人事迹,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形象。但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制造和散布涉及疫情的不实信息,起哄闹事、哄抬物价等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这些都为高校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鲜活的案例。因此,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广泛宣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此时注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道德认同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
(三)提升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带领下,团结一致、共克时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疫魔展开殊死搏斗,不仅有效地遏制疫情进一步蔓延,也为世界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许。让我们在疫情的艰难考验中始终屹立不倒并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几千年历史所崇尚和遵循的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文化底蕴,在疫情防控的各个阶段,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是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的前沿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历史使命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激发爱国情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论是逆行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还是夜以继日在基层一线排查值守的工作人员,还是在寂静的城市街道穿梭的外卖员快递员,抑或是亿万在家中隔离自己“憋死”病毒的普通百姓,以及身处异国仍然牵挂祖国、积极筹集防疫物资的华人华侨们,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祖国和同胞,彰显出心系祖国、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一些西方国家政客无视我国抗疫的全球贡献,蓄意污名化中国,颠倒黑白,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年的认知。为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其实质是借着“疫情牌”,攻击我国制度的“意识形态”战。大学生是这场疫情的亲历者,思想政教育应抓住契机,利用网络、新媒体等积极打造思政大课堂,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去品读疫情大考下的中国精神、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做到自律自省和思想升华,要以生动的抗疫事迹和战役精神为素材,在明理、共情、力行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学生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将爱国热情与报国行动有机结合,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疫情防控是“事”、疫情防控步入关键时期是“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是“势”。抓住重大历史时机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在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更是有效引导当前社会舆论的重要举措。中央民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教育引导师生坚决贯彻好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各项任务要求,切实把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
(一)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教育引导
党中央明确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在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应对中,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利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及应用的特色,发挥网络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大作用做好面向学生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宣传工作。围绕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抓手,聚焦充分体现青年抗击疫情的担当作为、生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等五方面重点内容,充分开展内涵丰富的综合报道、专题宣传、学习典型、社会实践和组织宣讲等教育活动,引导师生“自律、自护、自修、守规、互助、勤学、笃志、力行、爱国、奋斗”,激发广大师生的责任担当。
(二)切实做好学生的常态化交流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需要常态化的交流沟通。谈心谈话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生活重要形式,在宣传思想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电话、视频、微信等渠道与学生谈心谈话,既能体现对学生的常态化关心关爱,又能提高激励引导的精准度,更能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在重大疫情防控期间,中央民族大学组织全校23个院系,650个班级,共16700余名师生,集中开展了“不负韶华——宅其身,抱道行”网络主题班会。各院系通过主题班会,主动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困难和需求,切实帮助解决好每一位学生在学业、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具体“操心事”和“纠心事”,切实让每一位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深切感受到来自学院和老师“隔人不隔心、隔离不隔爱”的特殊关怀与温暖,同时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精神”、“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强化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使全校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着力发挥学生朋辈教育引导作用
朋辈教育具有教育主体的亲和性、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教育过程的创新性等特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引导作用,明确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就是一道防线,以学生党员带动周围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服从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自觉接受党性锻炼和考验,努力在疫情防控中当先锋、作表率,做到令行禁止;也通过大学生引导全社会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引导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要求各学生党支部要密切联系学生 ,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同学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和科普宣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积极配合、科学参与疫情防控,严格遵守学校关于返校的规定和要求,加强自我预防,积极开展在线学习、科研活动。注重发挥班团骨干的核心作用,推动开展疫情防控主题班团会,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积极配合、科学参与防疫防控,争做防控知识传播者、疫情谣言制止者、健康校园守护者,再通过大学生把信心传递给社会,引导社会公众科学合理认识疫情。
(四)开展多渠道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防控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特殊的契机和舞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鼓励返乡大学生在严格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把疫情防控的一线作为社会实践锻炼的基地,学生在参与中服务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疫情防控不易,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以及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促进他们以实际行动锤炼优良的道德品质,以无私的奉献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师生无偿献血、热血战疫;大学生用原创晚会、视频、歌曲、海报等鲜活的艺术作品表达决心、鼓舞斗志;青年志愿者为武汉市一线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多对一”线上家教志愿服务,用爱心温暖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组建防疫新媒体宣传突击队,依托“青春民大”微信公众号平台普及防疫知识、讲述正能量故事、开展网络辟谣,做好正面舆论引导;组建防疫心理安抚志愿者突击队,紧急上线民大心理关怀服务,由经过系统培训的青年师生共同为受疫情影响的校内外群众提供免费网络心理支持服务。近半年来,学校师生以不同形式参与、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展现出了青年一代对国家和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
End
来 源 | 高校辅导员在线
责任编辑 | 王鹏 执行主编 | 覃静黎
审 稿 | 孟航宇 编 审 | 项 蕾
2020年第231期(总595期) 实习编辑 | 孙 洋
2020/11/12
责任编辑 | 王鹏 执行主编 | 覃静黎
审 稿 | 孟航宇 编 审 | 项 蕾
2020年第231期(总595期) 实习编辑 | 孙 洋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