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很难相爱,毕竟都有各自的手机

TalentLeader 2019-06-27

我们似乎很多时候都把手机变成我们的避难所,逃离一切现实中的不如意,沉浸在网络带给我们一时的欢乐里。


无聊的时候会选择刷朋友圈刷微博而不是约朋友出去玩,沮丧的时候会选择在社交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向朋友倾诉。


手机似乎就变成了我们的树洞和黑匣子,藏匿着所有的情绪和秘密,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就变得越来越脆弱。


——TG编辑部  铃儿


Charlie Puth - Look At Me Now


作者:杨思远

来源:张德芬空间

(ID:tefenchangpublic)


(后台回复“书屋 ”,免费领取书单(内附资源:)



只有你不再成为手机的奴隶,


你才可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们很难相爱,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机”;


“你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还会熬夜玩手机”;


“如果你在地铁上,看见一个忧郁而深沉的黑衣男子,安静地站在那里,那一定是他的手机没电了”;


……


关于人和手机关系的段子,网络上随处可见,它一方面是出于人们的恶搞,与此同时,也是展现出了手机带给人们深刻的人际关系变化。



手机,是每个人的理想避难所



小慧是我的一个来访者,也是一位严重的手机依赖患者。用她自己的语言描述:“下班回到家,除了吃饭洗澡,一直到睡觉前的时间都在玩手机”。


小慧说其实也知道自己没看什么有价值的信息,通常都是刷一刷微信、逛一逛淘宝,时间就没了。


虽然她很想把时间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方说看书,或者和家人交流等等,但是她就是做不到。


你有没有像小慧一样的困扰?你想过,为什么会放不下手机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来做一个情境思维实验:


请想象一下,如果把你关进一间空荡荡的房间里,你可以有充足的睡眠、也会定时给你送上美味的食物。


但是你不能出这间房,也没有人和你交流,你也不知道除了这间房屋之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请问:你是什么感觉呢?


我想,你也许会说:不用上班啊,不用看老板脸色啊,那简直爽翻了啊!或者说:不用带孩子啊,不用照顾家啊,多好的事儿啊。


每个人的内心,大概都有一种想要逃离现实的意愿,所以这样的实验或许能一下子满足你内心的这种冲动。但是请你从更高维的角度去看,一个人被长久地关在一个房间里,四周的信息都与TA截断,那个人会是什么感觉?


很孤独,对吗?很没有生命力,是吗?


于是,你会发现:原来,与这个世界发生链接,是和食物、睡眠等其他事情一样,是我们最深层的基本需求。


如果链接丧失了,我们的生命力也就被剥夺了,我们会惊慌、会失措、会孤独。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之于人的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只是一部手机,它更是我们眼睛的延伸,是我们大脑的扩展,它帮我们看到更远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帮我们挑选我们喜欢的信息。


  • 换言之,通过手机,我们和更远的世界发生了链接,比如,身在国内的你,可以看到身在大洋彼岸的同学正在干什么,等等。


  • 与此同时,它也通过一个虚拟世界的呈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逃跑通道,比如你可以通过看看搞笑小视频,释放一下强大的工作压力。


手机满足了我们与这个世界链接的本能需求,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可以逃离现实的理想避难所,这就是很多人放不下手机的深层原因。



无论多少点赞,手机不能让你忘记孤独



既然手机能够满足我们与这个世界进行链接的需求,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它让我们不那么孤独?


答案是:NO。


《大西洋月刊》此前报道过一组对比数据:


在1950年,独居的美国人不到10%;到2010年,有27%的美国人选择独居。


在1985年,一个人平均的“密友”数量是2.94个,只有1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朋友可以谈知心话;而到了2014年,密友数量降到了2.08,没人说知心话的数据提升到了25%。


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兴起和玩手机,并没有更好地缓解我们的孤独感。


你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


满心委屈,无人诉说的时候;


适逢假期,一个人客居异乡的时候;


周围都是人,却不知道该找谁说几句知心话的时候;


……


孤独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缺少和客体的深层链接。


换言之,我们生命里的那些创伤记忆,我们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我们遇到的不平和压力,无人能够帮我们承担,无处可供我们安放。为此,我们感受到孤独。


而以手机为载体的网络社交,本质上是陌生人的浅层交往,我们也可以把它称呼为“点赞之交”。


看见你发一张搞笑的图片,我去点个赞;


看到我吃了顿大餐,你再还个赞。


在这一来一往中,你看不见我生活的磨难,我看不到你内心的荒芜,我们彼此之间都好像是带着面具的木偶人,只展现自己想展现的一面。



很显然,这样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无法成为人与人彼此之间深层链接的外部容器,因为无论多少个点赞,那或长或短的人生困境,也还是一个人走。


此外,在手机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就意味着剥夺了我们在现实中与亲密之人进行深度交流的线下时间。


“我们很难相爱,毕竟各自都有各自的手机”,这不仅仅是一个段子,更是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本来能够从爱人身上获得的支持和鼓励,安抚和拥抱,就这样被手机抢走了,手机对深层关系形成了巨大的破坏力。



高质量的社交,从放下手机开始



手机带给人的破坏力,还不仅仅限于个人情感体验上,在其他诸多方面也有体现。


比方说:碎片化生存导致阅读障碍;信息量过大增加个体职场焦虑;网络炫富对个体生活满意度产生冲击;看手机成习惯导致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等。


手机,给我们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许多障碍。


2016年底,腾讯研究院发起了“社交斋戒”实验,邀请了85位受试者进行测试,测试的要求是连续15天,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2017年中旬,腾讯研究院发布此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交网络斋戒使被试的消极情绪降低,但积极情绪未改变;社交网络斋戒并未改变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效率方面,社交网络斋戒提升了工作投入度。


这个实验结果,可以更通俗地解释为:


如果你经常不快乐,放下手机,也许你就没那么不快乐了;


如果老板对你不满意,放下手机,说不定很快可以升职加薪。


我们身处一个起承转合的时代,各种技术的发展,让人类本身对自我产生巨大的怀疑: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吗?我们工作如果被取代了,我们的价值将得以如何实现?


一些列的疑问,都将我们置身于焦虑的深渊。


对此,我个人很认同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说法:“纵观历史,你会发现,每个物种得以生存的基础,都是依赖于这个物种本身的独特性”。


也就是说,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的物种之一,它能够繁衍不息的基础,是属于它的独特性,而人类的独特性是什么?


它不是玩手机的能力,而是灵动曼妙的思维力、永不枯竭的创造力,还有生生不息的共情力。


这些能力从哪里来?


不是冰冷的手机、冷面的科技,而是动人的自然、生动的现实世界中来。


为了我们彼此更好地相爱,为了我们能够在未来得以更好地生存,请适当放过你的手机吧。


只有你不再成为手机的奴隶,你才可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转发点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哟,

比心~



关 于 本 文


  • 作者:杨思远,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个人微信公众号:拉姐(ID:byjzlajie)。

  • 公众号: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 更多往期文章 


▲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文章


▲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文章



>>>>我是一条职场思维革新的分割线<<<<

每天的工作好多好多,怎么做也做不完

每天的事情好乱好乱,怎么理也理不清

……


每天的上下班,总能听到一些这样的抱怨。有时候,看到他们加班熬夜赶工赶点的做着项目,心中也往往五味成杂,看上去的勤奋,其实不过盲目努力,感动了自己。


怎么办?


时间管理我们耳熟能详,其实思路清晰才是王道。从今天起,不要再用表面的勤奋掩盖着你内心的恐慌。这是一套可以让你想得明白,说得清楚,记得牢固的思维导图课。


点击下面图片

让工作高效,不再加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