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连着两年公历新年在恋人的故乡度过,与他的家人朋友在岁末目见、身历的诸多斑斓、光亮和欢愉,让我进入一种无时间感的幻觉,仿佛岁岁年年的涩重如露水而逝,仿佛今昔只是尘世外的一枚琥珀。
回国后迫不及待渴望独处收心的时间。也许对我而言,最佳的跨年方式,不过是独自静坐,向内沉潜,通过书写来完成对已逝经年的回望和梳理。
这份单独的仪式始自十几岁。
年初刚回国后我翻出2008年和2009年最后一天留下的记录,标题分别为《岁末迹》和《江月年年只静止》。
第一篇的开头是:「我也不晓得自己哪里来的勇气,会以这样书写的方式来告别这个,2008。」
第二篇的开头是:「叙述和记录的欲求突然磅礴流泻。是不是要到这一年所剩无几的时候,2009的字样才显得特别稀贵。」
隔着十多年的镜面,感受到自己由年少延续至今、执着地用书写进行自我言说的孤独和渴望,心有戚戚。
在2009年的总结中,还读到一段击中我的句子:
「一直记得《蓝色大门》的一句话:许多年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呢?
我并不清楚自己的答案,只是我常常会生出一些自信,那就是当有一天我的名字以2、3甚至是5、6开头的时候,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人。比现在更懂事,更淡定,更纯粹,更通透。更懂得生命。
我还是很喜欢冬天。喜欢北方的冬天。喜欢冬天缓缓降落的细雪将世界染得白净绵软,喜欢冬天淡凉清凛的气息,喜欢冬天唇齿间纯然一片冰冷的触觉,喜欢冬天傍晚就会流动在灰蓝天空中清洁明净如湖水的月光,我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喜欢冬天青蓝如瓷的天空,仿佛蕴含了许多人的眼泪。喜欢冬天坚强冷冽的枯树枝,我觉得人生都应是那个样子。喜欢透过散落在眼角的头发看到的冬阳。
我一直觉得每一年都能静止在冬天是个让人很心仪的安排。这样人们还能在节日的喧嚣烟火中拥有一些如冬天清冷气质一般的沉静宁淡,于是那些因年月更迭、时光疾逝而生的浮躁不安也会含着冬天的凉雾,柔软着陆。」
十几岁时钟情冬寒和跨年的结合,这令我笃信在冬夜不休地书写是庆祝新年最适宜的方式,是孤单却不凄凉的个人狂欢。
而十几岁时对未来的预言令我感受到给过往回信的必要。
20岁之后第一次写旧年总结是2016年,与朋友参加完爱丁堡Hogmany的street party,回到房间,彻夜未眠,独坐抒心。在那样的时刻里,我感觉身处遥远异国的自己与十几岁时蜷缩在故乡黑夜里的自己合为一体。
2016年的意义非凡催促我重拾这份旧仪。一年之后,2017年总结在新年到来一周后完成。——因为自己过去这两年的坚持,鼓舞我在2018年的总结已经拖延过期很久之后,还是终于坚持写完,以年月为坐标给自己留下精神之旅的标记。
2018年的总结与前两年的内容有延续、互文、回应和转化——这线性时间中的因果关系,也真实地存在于我的内心。遂先将2016与2017的总结文字呈现于此。
拟标题时本想如何可以别具一格又恰如其分地总结那一年,而后很快便放弃这个想法,选择直接用年份数字。正如陶冶也用单独的数字命名他的舞蹈,这些代表年份的数字蕴含着有限条件的意义——千万年后,也许这样的纪年方式已不复存在,那么这些数字正昭示它自身与它所包含的内容将共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2016,全文如下。
2016/12/31
每一年都会经历很多变迁,但并不是每一年都会让我一叹再叹:这真是不凡的一年呐。——而2016年,是这样的一年,甚至是,我有生以来唯一这样的一年,因为它打通了我过往所有的年岁,它是它们的总和,是它们的升华,它超越它们,而其实又与它们是圆融的一体。
从中国到英国,从故国到异国,地理空间上走的越来越远,想要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越来越磅礴,但心灵的道路却越来越专一。行万里路是为了回到内心深处,大约是这个意思。
在两国都见过许多朋友,经验了许多有养分的交谈。分享彼此的知与行,在殊途之中遥远地并肩,并时刻感应着那真实不虚的同在感。见证了朋友们经历了一些在世俗意义上容易被定义为不好的事,也见证了他们在负重前行之后从苦难中提炼出命运的恩慈。我也如此。这一年,我才真正与自己的过去合为一体,学习对自己的慈悲爱意。而这接纳之中,也蕴含着死亡和告别。当我终于放下梗塞如荆棘的不甘和不安,许多往事和故情彻底终结。但这时不觉怅然若失,只觉一种会当凌绝顶遥望苍茫云海的豁朗,并且不含沧桑。
蜕变与重生的主题,一直延续到2016年的末尾。2016年的最后半个月在伦敦度过。九月时匆匆停留过的城市,当时未能觉其好,但这一次,伦敦给我了丰盛至极的精神滋养。生活在那里的每一天它都愈深地开凿我心内对更大限度时空的好奇和热望。这不仅是学术上的启迪,更是一种视野的拉伸。伦敦生活里,我感知着自己心灵的包容度逐日扩展,而心的容量越大,高耸其中营造隔阂的围墙便越来越弱近乎于无。我第一次轻盈地放下许多执着良久的分别心:城市与自然,科技与传统,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并非彻底对立,也可以在更高的法则下平等对话。
伦敦渗透给我的是一种基于当代视域的包容,而这正是我长久以来所缺乏并不以为然的。也因着这种傲慢,我甚至从未觉得这是需要修正的问题,但伦敦给我的这种始料未及的教育,也让我在迈出自为刑役的边界后回望时,感觉羞愧,更感振奋。因为我知道,心中又有一种执着被软化了。
即使没有这样的伦敦之旅,2016年的蜕变也足够深刻。而正是有了这样的伦敦之旅,让我更加明白求变之心,无终无止。固化的模式和安稳的舒适区,需要一再被冲击。这种痛快,妙不可言。但说到底,伦敦也只是一个象征,它和所有这一年里收容我并锻造我的城市一样,是自身深层欲求的外在显化。只要心开始绽放出对更多可能性的召唤,不论身至何处,那朵富有生命力和洞见的高远之花总会盛开。
在伦敦看的第一个展是大英博物馆的Living and Death,最后一个展是设计博物馆的Fear and Love,从远古习俗到现代科技,千百年来,人类在幽幽暗暗中上下求索的,不过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的命题。而个体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事生与事死,成已与成物,渴望与匮乏,深爱与恐惧,都默默含在每个起心动念、一呼一吸间。2016年我写了生命中第一封遗书,在假想的死亡面前获得的那种英勇的诚实与勇气,发散出极有力的光明,压倒一切恐惧和犹疑。从那时起,我开始明白,生与死,原是一回事。
每放下一种恐惧,我都感觉自己更自由。每放下一种偏见,也会。2016年,是穿越恐惧和偏见之年,是自由之年;是真正在日常中感受大道的一年,是实践知行合一的一年,是开始愿意自称修行人的一年,是与新我及真我相遇的一年。这一年更加坦然地认可分享的意义,更频繁地奉献和收获能量的流动。正是2016年赋予我的力量让我在它终结时没有任何不舍,也没有多余的情绪。正是2016年经历的所有意味复杂的际遇,让我在它们都似水而逝之后,情愿重新做洁净白纸。
感谢这一年。感谢一切人事以及深层因缘。新的一年,依然会走在没有尽头的路上。
2016/12/20 British Museum, London
2016/12/30 Design Museum,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