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BC《蓝色星球Ⅱ》出书了,读完想和海洋说声:对不起丨读书者说

杨阳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2018-11-10


在很多时候,孤芳自赏的人类都似乎会忘记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不过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为碳基生物、地球亿万年进化的结果、食物链顶端猎食者,只要仍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不得不与这颗蓝色星球上的其他生物相互依存、共生。当然也包括生活在占地球71%面积的海洋生物。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祖先,古脊椎动物,在登上大陆前生活在海洋里。亿万年之后,人类探索宇宙,人造探测器登陆月球、火星,向更远的星空进发,寻找外星生命。然而,人类对于海洋的了解却惊人地有限:95%的海域尚未被探索。


如果人类可以更多地了解海洋和其中丰富多样的生物,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许就会重新审视和改变我们的所作所为。


在“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海洋百科:《蓝色星球Ⅱ》。



不久前,BBC的同名纪录片以其精美罕见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故事用镜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神奇海洋世界。节目广受欢迎,腾讯视频节目专辑的点击量高达2.4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024yv1nuy&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除了观看纪录片,大家还可以阅读与之互补的图书《蓝色星球Ⅱ》。


与纪录片相比,图书采取了不同的叙事策略,按照浅海到深海的过渡、不同的生态体系,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生活在不同海域的生物的故事。



物种信息更为具体丰富,逻辑性和生物之间的关联性更强,也更具感染力,以至于读到最后关于海洋生态恶化一章时,我不禁泪流满面。


这是一部现实版的“海底总动员”。


前六章让人意识到,在海洋里与人类共生的,不仅仅是生物,而是智慧生物,它们可爱、古怪、聪慧、美丽、滑稽、凶猛、温情、残暴、善变、友好、顽皮、狡诈。


优雅的海草海龙


鲨鱼总是好奇的,小海龟天真,小抹香鲸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学会自家的语言,体型小的雄性巨型乌贼为了交配,要假装变性来躲避大个头竞争对手的攻击,而有些鱼类的雌性会拒绝雄性的追求,因为它会真的变性转而成为之前雄性的竞争对手。


海底闹剧:小个子雄性巨型乌贼假装变性寻找交配机会


它们有水疗中心,有专门的分娩场所,有育婴室,它们有的会使用工具,会用语言交流,会玩游戏增进社交,共同抚育后代,会跨种族协作捕食。它们形成了完美的生态链,彼此依存共同维系海洋的健康,进而维系地球乃至人类的健康。


一天到晚交谈的小丑鱼一家


然而贪婪的人类给它们带去了灾难和痛苦。我们总以为海洋之浩瀚可以代谢那些陆地上无法代谢的物质,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以为父母可以满足他一切不合理的要求。


有害物质

科学家发现一头小海豚死了,解剖得知它可能是饮了母亲有毒的奶水致死。塑料在大海上风吹日晒变成肉眼不可见的微型塑料,被海洋里的小型生物摄取。通过一层一层的食物链(海豚处在顶端),最后这些始终无法被有机体代谢的微型塑料进入到雌性海豚的奶水里导致小海豚死去。


除此之外,透明的塑料袋被海龟当做水母误食导致脱水死亡,被海鸟当成鱿鱼捉回去喂宝宝,导致后者脱水而死。还有无数被渔网缠住的鲸鱼、海豚、鲨鱼、海龟等。


前往达尔文岛产仔的大肚子雌性鲸鲨


在最深的海洋底部,人类从鱼身上检出了有害化学物质,浓度跟污染最严重的浅海的鱼差不多。人们在深海捡到了易拉罐,在距离大陆最遥远的岛屿上,还是发现了塑料垃圾。人类大量食用海洋中的多种鱼类、贝类、软体动物、海藻,到最后似乎谁也逃不掉。



过度捕捞

人类过度捕捞浅海鱼类,以至于无鱼可捕,转而将目光投向深海,原本平坦的海底被沉渔网的铁球刮得千沟万壑。海獭一度因为其细密柔软的皮毛被过度捕杀,这导致海獭喜爱的食物海胆猖獗地繁殖。海胆就像陆地上的蝗虫,它们贪婪地吃掉了海洋森林:巨藻,使得这一生态系统的动物失去家园。



噪音污染

大海里并不安静,反而相当热闹,有些鱼类可以发出像小鸟一样的喉音。对于人类而言大海浩瀚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然而海洋动物天生会利用声音导航,寻找跨洋捕食的航线,根据自鱼卵起就熟悉的声音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用声音威胁捕食者。可是轮船发动机的声音、海洋石油钻井的噪音等会严重影响海洋生物,导致鲸鱼掉队、搁浅等。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导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部分珊瑚死去。曾经五颜六色的世界变成一片白茫茫的坟地。北极冰原融化,海象和北极熊找不到合适的浮冰,可能会因长距离游泳疲劳而丧命。


大堡礁蜥蜴岛上开始出现褪色的珊瑚礁


采集珊瑚礁世界生物声音的仪器


海水酸化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溶于海水导致海水酸化,后果之一就是贝类遭殃,酸化的海水会腐蚀贝壳,据科学家估计到本世纪末,海水酸化会导致珊瑚消失。



这些仅仅是一部分例子。到这里,我感受到太宰治的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可是我们必须清楚,这所有的一切对人类没有任何好处。


和纪录片一样,本书共分七个章节,从我们对海洋的未知讲起。第一章介绍了此次拍摄过程中的新发现,以表明我们对海洋知之甚少。


比如为什么南非西南海岸上突然出现大型座头鲸群,每一次聚会多达200多头。纪录片的摄制组首次发现脾气暴躁的鳃棘鲈为了抓住躲在珊瑚缝里的鱼会和章鱼合作,它会头朝下竖着身体向章鱼暗示猎物的位置。不仅它们,黑驳石斑鱼也和海鳗结对。这些跨物种合作捕猎大大增加了命中率。


深海巨型鱿鱼


有些鸟可以潜到水下捕鱼,如海鸠;而有些鱼则会以极快的速度射离水面捕捉空中的鸟。塞舌尔群岛水域的珍鯵便是这样的巨鱼。


塞舌尔群岛海域巨鱼珍鯵捕燕鸥


摄制组还拍到到瓶鼻海豚集体冲浪的画面,科学家推测是海豚喜欢冲浪,集体冲浪是海豚的一种社交活动。但具体原因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科学家将摄像机吸附在虎鲸身上,因此可以拍到北极海域虎鲸捕鲱鱼的精彩画面,它们团队合作把鲱鱼群往海面赶,然后用尾巴使劲拍向鱼群,有些鲱鱼不幸被砸晕,虎鲸就可以享用了。虎鲸会发出声音互相交流,声音会被座头鲸听到,这些不速之客会突然闯入,张开大嘴享用美食。


北极海域捕鲱鱼的虎鲸


但是科学家发现,为了省力,虎鲸学会在渔网下方等待漏网之鱼。可是有一次一只小虎鲸不幸陷入渔网之中,它不停地挣扎,虎鲸家族不断地叫喊它,直到渔民打开渔网,小虎鲸得救。之后,虎鲸家族一直绕着船,直到最后。


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未知的,而也只是未知中的一小部分。


接下来,这本书按照海岸、珊瑚礁、绿色海洋、深蓝、深海的顺序一一讲述摄制组的发现。


最让我吃惊的是一种类似于皮皮虾的螳螂虾,因为出色的攻击速度和杀伤力,被称为“拇指割裂者”(thumb splitters),是幼鱼的噩梦(worst nightmare)。


螳螂虾 


螳螂虾有一对巨大、突出、复杂的眼睛。每只眼睛可以互不干扰地移动,并且能够不借助另一只眼睛的视野来测算距离。螳螂虾的眼睛分为三个部分,它可以用这三部分的每一单元看物体,每只眼睛都能获得三个维度上的视觉,能十分准确地进行深度感知。

The mantis shrimp has a pair of large, stalked, compound eyes. Each eye can move independently of the other, and is capable of judging distance without the image from the other eye. This is because the ey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o the mantis shrimp can see an object with each of the three parts, giving it triocular vision with each eye and therefore very precise depth perception.


孔雀螳螂虾 图源:网络


人类的眼睛中有三种颜色感知视锥,而螳螂虾有十二种。它可以看见光谱的紫外端,而在其他光谱部分,它的视觉系统可以微调,有探知其他螳螂虾或者猎物的特殊部分的视觉特征。所以他能够非常准确地知道自己跟踪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将要去哪里。

Humans have three kinds of colour-receptive cones in their eyes; the mantis shrimp has twelve. It can see at the ultraviolet end of the light spectrum, while, in the rest of the spectrum, the system can be finely tuned to detect the visual signatures of other mantis shrimps or particular items of prey, so it knows exactly what it is tracking and precisely where its target is going.


大多数动物。如候鸟等,可以捕捉到线偏振光,但是螳螂虾能够识别圆偏振光,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具有这种能力的动物。它运用这一能力去和其他螳螂虾“说话”。这是一种高度私密的沟通系统,其他所有动物,包括我们人类,都被这种系统排斥在外。

Many animals, such as migrating birds, can pick up linear polarised light –the type that’s neutralised by polarised sunglasses –but the mantis shrimp can detect the circular polarisation of light, the only animal known to do so. It uses this ability to ‘talk’ with other mantis shrimps, a very private communication system denied to all other animals, including us. 


螳螂虾难道不是可疑的外星生物吗?


除了互相交流的抹香鲸群、喜欢去达尔文岛生育的鲸鲨,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深海领域。


从海平面200米以下的暮色带开始,动物们都长着巨大奇特的眼睛用以捕捉细微的光线提高生存率。浑身敏感长着巨大牙齿的尖牙鱼,弄不好还会咬到自己。贪婪的巨型鱿鱼,食物不足就自相残杀。海平面1000米之下像儿童画一般的海娥鱼。海平面6000米以下,压力是海平面的400-600倍,异常寒冷之地,有难以想象的深海平原,这里的生物密度比任何海域都小,但仍具有多样性,比如把鱼鳍进化为腿的鮟鱇。


管眼鱼


玻璃鱿鱼


桶眼鱼


深海里食物稀少,很多生物靠的都是海洋雪,从上方像细雪一样沉下来的各种皮屑、营养物质。偶尔有巨鲸坠落,各种动物轮番登场共享盛宴,先是一年没吃东西的体型巨大的六鳃鲨,然后是蜘蛛蟹、深海鱼、八目鳗、片脚类和其他任何路过的生物,最后只剩骨头,由僵尸蠕虫分解。


抹香鲸尸体降到海底


在海洋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压力是海平面的1000倍,依然有生命存活:有孔虫、海黄瓜、狮子鱼。


像陆地一样,海底也有不同的地貌,有山、温泉、卤水池、还有地壳活跃地带的热液喷口。在这些极端的自然环境下依然有多种生物生存在此,这也许是人类解开生命起源奥秘的机会,也为人类在外太空探索外星生命提供新视角。



用珊瑚礁砸开蛤蚌的猪齿鱼


这些喷口的自然条件并不寻常,对地球上大多数其他生命形式都是不利的,但它们可能是外星生命出现的地方吗?地质活跃的行星或卫星,比如木星的卫星欧罗巴和伽倪墨得斯(它的地表水多于地球,是地球的十倍),以及土星的卫星恩克拉多斯,都是生命可以开始的地方吗?木卫二很冷,被冰覆盖,但在冰层下,人们认为存在一个温暖的咸海洋,而且,曾观察到巨大的间歇泉,喷出地面达160千米高。木卫二看起来很活跃,在距地面几米处的温度比想象的要温暖。几千米的地下,有可能存在着海洋。那么,冰冻的木卫二地表下会有生命吗?


在水疗中心去死皮和寄生虫的海豚


喷口附近的生物群落反映了该水域钙物质的存在。在水-腹足纲和双壳类软体动物中,包括多壳类、多毛虫、片脚类和卵足类,以及在喷口内生物膜中存在的原始微生物中,都发现了钙物质。它让科学家思考,这样的喷口是否可能就是生命的诞生地?在那里,泄出的化学物质是更复杂的有机分子的起点,化学合成有机体创造了能使生命进化的能量循环。它似乎是地球生命起源的理想家园,甚至可能是宇宙其他地方生命起源的理想家园。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讨论了人类给海洋带来的灾难。标题是Our Blue Planet,再次重申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切的关系。




当我最初看到这本书时,我最先想到的是我曾经写过的一个稿子《欢迎来到世界最大的垃圾场》。


四年前的三月,马航MH370失联的春天,人们多次对印度洋领域出现的可疑物体进行打捞,可每一次捞到的都是人类丢弃到大海中的垃圾。当时我们做了一个深度故事,去看海洋里到底有多少垃圾,都是什么样的垃圾,这些垃圾对海洋的生态有多大危害。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当我看到所谓世界第八大陆时的惊讶。


点击图片,阅读英文报道


因为洋流的作用,海上难以降解的无机物会随着洋流被卷进大涡流中,包括位于印度洋和北太平洋的涡流。世界上已知11个涡流,占世界海洋面积的百分之四十。而所有五个亚热带大漩涡里都分布着面积巨大的垃圾场。其中位于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北太平垃圾场面积最大,但具体多大人们的看法不同,有的认为大概有美国得克萨斯州那么大,有的认为有两个得州的尺寸,还有人说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大部分垃圾来自陆地上的人类,还有海上的渔网。


Garbag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spends one to six years reaching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During the voyage, the process of photo-degradation splits the plastic into smaller and smaller pieces, which float with the currents and are distributed globally.

来自世界各地的垃圾六年后会抵达太平洋垃圾场。在旅程中,光降解会将塑料分解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随着洋流漂到了世界各地。


According to the UN, of the 300 million metric tons of plastic produced globally every year, about 6 million tons end up in the oceans. Eighty percent of the waste is either washed into the sea by rivers or is carried on the wind from garbage dumps.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每年全球塑料的产量约为30亿吨(4年前),有600万吨进入海洋。百分之八十的垃圾经河流入海,或者从垃圾堆里被风吹进海洋。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has calculated that microfilament fishing line takes 600 years to fully degrade, while plastic bottles take 450 years, and styrofoam buoys can last as long as 80 years.

美国环境保护署测算出微丝钓鱼线要600年才能完全降解,塑料瓶要450年,泡沫聚苯乙烯浮标要80年。


In 2008, density of plastic in the Pacific patch had risen to a ratio of 46-to-1 plastic to plankton by weight from 6-to-1 in 1999.

2008年太平洋垃圾场的塑料密度是浮游生物的46倍,1999年这一比例是6:1。


In 2010, the density of plastic debris in the Atlantic Ocean north of the Caribbean had reached 200,000 pieces per square kilometer, but that it was impossible to measure the exact size of the patch because much of the debris was floating beneath the surface.

2010年,大西洋加勒比海北部的垃圾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万件,但没办法测算精确的垃圾场大小,因为很多垃圾在海面下方漂荡。


图源:《国家地理》


而这些降解了的塑料垃圾,正如上文所说最终会威胁人类自身的性命。降解之前的垃圾则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 has reported that at least 267 marine species worldwide-including 86 percent of all sea turtles species, 44 percent of all seabird species and 43 percent of all marine mammal species-are regularly affected by becoming entangled in or ingesting marine debris.

联合国环境署报告称,世界范围内267种海洋物种,包括86%的海龟,44%的海鸟和43%的海洋哺乳动物被塑料缠绕过或者误食过塑料垃圾。


六一儿童节刚过,人类儿童受到了极其精细的保护,因为他们是人类的未来。可是海洋生物的宝宝们呢?照此以往,最后的最后,人类的儿童又将怎样生存下去呢?


图源:《国家地理》


书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丝希望:海洋本身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而人类要减少捕鱼,打造无污染的区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帮助大海修复:


比如,减少使用塑料产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去人为地打扰鱼类的生活生产(比如观鲸)等。


最终受益的将是地球,是我们自己。


编辑:唐晓敏


推 荐 阅 读



推荐10本伟大的英文童书,读懂时已长大,你看过哪几本?


7岁的妹妹,在我的抗抑郁药盒子里放满了彩虹糖



为双语君点亮小❤❤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