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流行逛“网红展”,你的朋友圈被打卡照刷屏了吗?

苑庆攀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2019-04-27

我是一名摄影师。“网红展”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某一天,我突然接到了来自不同朋友的相同邀约:


我要去网红展打卡,快来给我拍照!


啥是网红展?看展为啥非要找人拍照?直到我看到了一个叫做《网红打卡》的摄影作品↓↓↓



小红书拼接图


相同的背景、相似的姿势,仅仅依靠脸才能看出其中的区别(没准脸也看不出区别),这种打卡现象几乎成了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我的标志性事件。



网红展究竟从何而来?怎么就一夜之间大频率地出现在了我们的朋友圈?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


“网红展”亦称“快闪展”,是一种最先由海外兴起的沉浸式娱乐展。通过形形色色的马卡龙纯色装置及镜面、气球等道具,结合VR、投影等新媒体手段,共同组成了声、光、电的幻想世界。

Pop-up exhibitions usually allow for a more immersive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 Unlike most traditional museums, some pop-up exhibitions encourage the viewer to interact with the artwork. It is also intended to appeal to a younger audience.

快闪展通常能让参观者更容易获得沉浸式的体验。与大多数传统博物馆不同,一些快闪式展鼓励观众与艺术品互动。它还旨在吸引更年轻的受众。



“网红展”的雏形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冰淇淋博物馆(Museum of Ice Cream),这座博物馆曾在纽约创下5天内门票一抢而空、20万人进入等待名单的纪录。


这个博物馆跟一般博物馆不同,里面几乎没有关于冰激凌历史或者产品的文字介绍,而是被装潢成了一个梦幻工厂,里面充斥了大量可供拍照的艺术装置,如巨型冰棒,糖果泳池等等,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游览参观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打卡”式传播。


该博物馆的网站自己这样介绍道:

Influenced by Maryellis’s childhood dream of jumping into a pool full of sprinkles, MOIC's Museum of Ice Cream was born under the premise that ice cream is a  universal symbol of joy, a personal pleasure, and a transportive vehicle for anyone’s imagination.

博物馆的灵感来源于其创始人兼创意总监(Founder and Creative Director)Maryellis小时候的一个梦,她梦到自己跳进了一个充满了五颜六色糖果的游泳池里。我们相信不管在哪,冰淇淋都是快乐、个人欢乐的象征,也是每个人想象力的传递载体。


sprinkles:着色珠子糖

premise ['premɪs] n./v.前提;假定;.假定

图源:冰淇淋博物馆


来看看观众对这个博物馆的评价你就知道它有多网红了:

I never really knew how much I wanted to pose in front of a wall of bananas, and sit in a forest of colorful gummy bears. The entire aesthetic of the museum is something straight out of a pink dream I had as a kid, complete with pastel colors everywhere and tons of oversized sugary treats to snap selfies with. Of course, a visit to the Museum of Ice Cream wouldn't be complete without a dive into the sprinkle pool.

我以前从来不知道自己这么喜欢在香蕉墙前摆拍,也不知道自己如此喜欢坐在一堆绚丽的小熊软糖上面的感觉。整个博物馆给我的美好的感觉就跟我小时候梦到的粉红世界如出一辙,到处都是梦幻色彩的装饰,还有数不清的超大的糖果,让你自拍。当然,来到冰激凌博物馆不去糖果泳池跳一跳,那就等于白来了。



2018年开始,北上广深等中国一线城市开始大量出现类似展览,其普遍位于黄金商圈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或人流量较大的广场、商业街中,展区面积在上百平到数千平米不等。


网红打卡地




展区内汇集了不同的主题房间,以场景、道具、情节、互动等形式构成了沉浸式的体验,名曰“网红艺术展”、“网红沉浸式互动展”等。而接踵而至的参观者只有一个核心目的:拍照。



网红展的流行与年轻人对影像的过度依赖有着很深的关联,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一书中,作者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曾提到,后现代风格通常伴随着对影像的崇拜和过度使用,“网红展”中那些视觉冲击较为强烈以此寻求感官刺激的艺术装置,承载着技术发展带来的很多优点与弊端。


与传统艺术展相比,“网红展”不必做太多功课,也无需进行深入思考,“来了买票,进门拍照”的模式让观众忽略了展览本身的内容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基本不会管展览的美育价值。


“网红展”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展的规则。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谈到:

There are two ways by which the spirit of a culture may be shriveled. In the first—the Orwellian—culture becomes a prison. In the second—the Huxleyan—culture becomes a burlesque.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shrivel ['ʃrɪv(ə)l] v.(使)干瘪;(使)枯萎;(使)无能为力

在赫胥黎的构想中,人们将沉溺于工业化、模式化的产品无法自拔,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习惯性麻木地接受那些浮于表面的现象,从而丧失了探索真理的能力,真理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



赫胥黎的担心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出一辙,“网红展”的出现与流行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猜测。


主办方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网红展览的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相似而又粗糙的场景,清一色的呈现手段,充斥着虚无、魔幻的展览理念……在利益的驱使下,披着艺术外衣的网红展如吹出的肥皂泡一般,大量出现却悄声而去,只留下朋友圈一个又一个的“九宫格”。



“网红展打卡”现象最近两年已经演变成一种潮流的亚文化现象,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从早期的“到此一游”到如今的“网红打卡”,资本与媒介的发展未来会演变成何种形态,我们不得而知。


但无论怎样,对形式的过度追求往往会使人丧失思考的能力,我们还是应该重视展览的内容价值和社会意义,毕竟这才是展览的本意。


所以,请你们好好看展,别再约我拍照了!


编辑:左卓

实习编辑:陈月华

摄影:邹京耀


推 荐 阅 读


爆红十年后,苏珊大妈活出了女神的样子



定了!4月23日,海军生日,海上阅兵!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长按关注中国最大的双语资讯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