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没有选择“热门留学地”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后悔了吗?

陈月华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2019-06-01

你有没有过为选择一个合适的留学目的地而困惑?


出国留学,结果发现当地来留学的中国人超多,跟在国内读书别无二致?


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多学子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求学,这些国家逐渐成为留学“新风向”。


2018年10月,中国国际教育展北京展区 图源:中国国际教育展官网


以2017年为例,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留学人数为6.61万人,比上年增长15.7%,超过整体出国留学人员增速,涉及37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而最近刚刚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gress, Contributions and Prospects)报告的“民心相通”部分提到,中国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与24个相关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cholarship—Silk Road Program has been set up, and China has signed agreements with 24 B&R countries on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egrees


上周,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发起了中国留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搜集到的留学故事出乎预料得丰富。


双语君认真地读了每一条小可爱的留言,并挑选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留学地“黑马”,要迫不及待地分享给大家啦!




以色列

放眼全球,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城市如耶路撒冷这般,“流着奶与蜜”,是“上帝应许之地”。


一开始,我并不确定这位目前还在读博的朋友是否愿意花时间接受采访,没想到,忍冬(化名)马上就回复了我。


2016年,忍冬就读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恰好与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医学院(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Faculty of Medicine,以下缩写为HUJI-MED)建立了合作,中国留学生的学费、餐补和住宿费均由HUJI承担。


同年,对以色列充满向往的忍冬申请了该项目,开始了他难忘的交流生活。



哈德萨医学中心(Hadassah Medical Center) 图源:HUJI官网


一谈到以色列,就不能不提耶路撒冷!


“放眼全球,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城市如耶路撒冷这般,‘流着奶与蜜’,是‘上帝应许之地’。”忍冬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情感。


夜幕下的西墙 受访者供图


耶路撒冷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城池在废墟中崛起复又崩坏,而后重新建立……


忍冬发现了两种文化中共通之处:“最终重新扎根在这的以色列人,其韧性、倔强与不甘深入民族骨血,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华民族十分相似。


读到这一句,我感受到理科出身的忍冬身上深沉的人文情怀。


位于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海法的巴哈伊花园(Bahai Gardens) 受访者供图


除了历史和文化,HUJI本身也是顶级学府,其医学院科研临床实力强大。


These clerkships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first h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at Hadassah, a leading medical center on both a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临床见习让留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哈德萨的医学实践,哈德萨是在国内外领先的医学中心。


忍冬的专业是发育生物学,正是HUJI的强势学科。


教授课上的信息量非常大。


我本科和硕士阶段学过发育生物学的一些基础课程,依然觉得吃力。”


尽管如此,忍冬对HUJI教授们讲故事、推理式的授课形式印象深刻。


例如,在讲胚胎发育的时候,教授们站在科学史观的高度,将多年以来无数科学家对胚胎方法学的演化娓娓道来。


“我似乎便能看到一幅多线程的进化图表:某一个概念是怎样提出、又是怎样被反驳……而最终被推演到现今人们接触到的‘定义’”。


以色列第二大城市雅法夜景 受访者供图


来到以色列后,忍冬发现中国留学生比想象中多一些。


“以色列其实并非是一个类似于美国、西欧等较为热门的留学目的地,然而我在各地都遇到了来自国内高校的学生(甚至在回国候机的时候在机场遇到了一队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他们刚刚结束海法大学3个月的交流)。”


忍冬介绍说,哈德萨医学院非常积极地向国内寻求合作。“在上海交大之前,他们已经和浙江大学有了近两年的合作。”


两国气候环境的差异带来了一些异国之趣。


在出国之前,忍冬收到一封医学院副院长的邮件,里面有一条写道:不需要带伞,因为这里不会下雨。


哈德萨的学生宿舍 受访者供图


不论是对HUJI的学习的介绍,还是对耶路撒冷的历史与现状的感叹,忍冬都是平静的。


但这种平静并不令我感到冷漠,而是一种看透事物本质的深刻……




丹麦

我非常怀念夏天在室外吃过午饭后,在KU花园看花、看鸭子的时光。


北熊(化名)是我采访的人中留学时间最长的。


我是2006年8月份去的,2015年2月份回国,硕士和博士都是在那边念的,”北熊说的时候很平静,但我知道她在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以下简称KU)的这9年一定不平凡。


路易斯安那美术馆后院草坪上的人们 受访者供图


她的专业是寄生虫学(parasitology),属于特别冷门的专业。


有多冷门呢?“我入学那年只有仨新生,一个我,一个孟加拉人,一个丹麦人。”


聊到我最好奇的为什么来到这个学校学如此冷门专业时,北熊的回答特别简单:“就是校徽特别帅气,有个王冠,因为是皇家院校嘛。”



哥本哈根大学校徽 图源:KU官网



就连选专业也完全凭兴趣爱好。


北熊本科学习的是动物科学,俗称畜牧,她发现自己对分子生物学的应用特别感兴趣。


所以在申请学校的自荐信(cover letter)上,她明确提到这一点。后来,“丹麦的录取最先到,而且还获得了奖学金(全奖)”,去丹麦学寄生虫学就这样定了。


北熊后来介绍到,农业尤其是兽医学科是KU的传统学科,不仅国际交流频繁,引入领先技术快,学生实操的机会也很多。



市政厅广场上北熊与好友以及自己的“宝马”合影 受访者供图


国内外教育的差异太多了。


北熊说,入学第一天,老师将写报告的格式、要求清楚给到每一位学生。


北熊谈到的KU治学理念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考核模式:“我们几乎每门课都要交1-2个项目报告,需要以3-5人的小组完成。”


北熊和她的导师,导师酷爱卡丁车和跳舞 受访者供图


这些报告要明确标记出每个人对哪些段落有贡献,并计入期末成绩。学生还要针对报告做演讲,之后还会参加单独的口试。


这些都是为了要求学生对报告烂熟于心,更重要的是很早学会团队分工,找到自己在团队里担当的角色


罗斯基勒(Roskilde)农业展 受访者供图


北熊说,刚来丹麦的时候,学校里中国人寥寥无几,更别说搞科研的。


但从她读博开始,系里逐渐有了其他中国博士生。他们大多是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奖学金,公派到这里读博的。"我离开丹麦以前,系里某位教授实验室里面已经有五位中国学生了。"


可见近几年国家资助留学的效果。


北熊还提到丹麦可能是最早引入中文教育到公立学校的国家了”,中文是小学生必修外语之一,是初高中选修外语。



丹麦皇家鹿苑(Dyrehavn),成年鹿会攻击人,走路的时候要小心避开 受访者供图


采访之前,除了北熊特殊的专业,还有一点是我特别期待她讲一讲的:斜杠教授。


北熊也很兴奋,一改冷静的口吻,一口气“八卦”了好几位教授的“副业”。


这里我只能挑一个来讲:


干细胞实验室的教授爱骑死飞,爱穿皮裤,也爱在办公室里也挂装饰画。更神奇的是,他自己也画画,但更喜欢欣赏艺术品。每年夏天要请所有学生去他的别墅开个年会。


北熊还主动提到了中国超市的变化。


刚去的时候,中国超市产品种类特别匮乏。想吃个国内的零食都没有。但离开丹麦之前,超市的零食种类已经大大丰富了,还有了辣条


哥本哈根最繁华的商业街上写有中文的饭店牌匾 受访者供图


采访中,我问道北熊是否愿意公开真实姓名,她说不要了。


“北熊”这个名字是她自己起的,我念着“北熊……北熊……”想着这个名字用到她身上还有点萌。


一边抱着严谨的态度搞科研,一边关注着超市有没有上新辣条,这个名字挺适合她的。




拉脱维亚

曾经有好几次我走在街上,突然就有人跑过来塞给我一束花,并说着祝福之类的话,然后微笑着跑开。


2018年,在中国传媒大学英语专业读研二的朱鑫磊做为交换生(exchange student)来到拉脱维亚大学(University of Latvia,缩写LU)学习了半年俄语和拉脱维亚语。


拉脱维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atvia)是欧洲东北部的一个小国,1991年脱离苏联独立,目前是欧盟成员国之一。


首都里加(Riga)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重要的港口城市。


里加老城如油画般的风景 受访者供图


但是,这个国家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


为什么来这里学习?


朱鑫磊介绍说第一是语言特色:“在拉脱维亚,95%以上的人懂得俄语,英语也是这里的通用语言。”这对第二外语是俄语的她来说十分合适。


拉脱维亚大学是该国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大学,该校通过欧盟的伊拉斯谟(Erasmus)等项目与欧洲范围内的大学进行交流。


该校从1993年开设汉语课程,还与我国汉办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定期派遣汉语教师和志愿者。



拉脱维亚大学 受访者供图


除了语言优势,朱鑫磊说对拉脱维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是决定她来拉脱维亚的原因。


LU的课堂教学到考试安排都非常的人性化和灵活。“作业更多的是亲身实践,分数的评定更加综合化。”


这次求学的经济负担也不大。


两所大学间的硕士生境外交流学习项目(bilateral agreement)免去了她的全部学费。“住宿费一个月在人民币700-800之间,经济压力并没有那么大,”朱鑫磊说。


谈到“一带一路”的影响,朱鑫磊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产品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最大的感受就是认识的很多外国同学使用的都是中国的手机品牌。而且,即便在这种小众国家,也随处可见印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各种产品以及华为手机的宣传牌和门店。”


2018年拉脱维亚“欢乐春节”庙会 受访者供图


学习之余,凭借拉脱维亚的位置优势,朱鑫磊拿着一国签证游历了周边17个国家


也许是地处高纬度原因,拉脱维亚人给她的第一印象是寡言少语,特别不爱笑。但时间久了,朱鑫磊才发现他们其实都是面冷心善。


曾经有好几次我走在街上,突然就有人跑过来塞给我一束花,并说着祝福之类的话,然后微笑着跑开。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时,我着实吓了一跳,事后才知道,这是他们向外国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


朱鑫磊和当地帽子商人相拥合照 受访者供图


只身一人异国求学,朱鑫磊自然而然地对陌生人留有防备。但拉脱维亚人单纯善良的举动让她一次次感到惊喜和温暖。


还有一次我在公交站等车,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看到我后,就微笑着向我走来,我很紧张,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让我惊讶的是,他并没有介意我的反应,而是缓缓从手提袋中掏出了几块巧克力笑着递给我。这时候刚好他等的车来了,他缓慢上了车,最后还微笑着跟我挥手再见。




俄罗斯

我在莫斯科逛了57个博物馆。那九个月真的是一生一次,一次一生的幸福时光。之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


陈彦铮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个有精神气儿的小伙子。


2018年5月,坐在空旷的特维尔大街上 受访者供图


他的嗓音浑厚,带点播音腔,让你不禁认为他就是为学习俄语而生的。


2017年,读大三的陈彦铮去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Pushkin State Russian Language Institute,以下简称普院)留学一学年,专业就是俄语。


“我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中俄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Governmental Scholarship Exchange Program)出的国,”陈彦铮对两年前的这次留学记忆十分深刻,“我们每月有500美金的生活补助。俄方学校免去学费,每月还会给我们发放2700卢布的奖学金。往返中国和俄罗斯往返的机票是可以报销的。


2018年情人节,贝加尔湖畔挖“钻石” 受访者供图


“一带一路”使得中俄关系越来越融洽,更多中国留学生愿意通过公费或自费的方式来俄罗斯学习。


中俄学校间的合作交换项目越来越多,“我们班当时有北京语言大学的同学。他们和普院是定向的合作关系,就好像我们中国传媒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的新闻系定向合作一样。”陈彦铮在普院读书期间深有体会。


陈彦铮觉得在俄罗斯留学优势很多:

首先,留学门槛低。不像申请欧美的一些名学校,要求你要有各种成绩;其次,留学成本低。在俄罗斯,一年的学费也许就是几万块钱,学校往往会配给宿舍,比在外面租房要优惠得多。”


2018年6月,列利阿共和国主题节日上采访一位老先生 受访者供图


而普院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因为它本身就是教俄语的。


The Pushkin State Russian Language Institute specializes in teaching Russian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in training teachers to teach Russian as a foreign language.


他去哪儿都带着相机。


2018年4月,参观中共六大会址 受访者供图


回忆起自己逛博物馆的日子,陈彦铮兴奋地说,我曾立下flag,要逛遍莫斯科所有的名人故居,后来细化了一下,参观莫斯科100家博物馆(包括故居)。


“越到后面我越是有和时间赛跑的味道,强度最大的一次是一天逛了7个博物馆,从早9点到晚10点没有停歇。”讲到后面,我仿佛可以想象到一个年少康健的小伙子在莫斯科大街上意气风发的模样。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的故居。


参观时,旁边一个大妈得知陈彦铮是中国人,就把他领到了一个橱窗里面的小角落。她指着里面的一套京剧玩偶说道,这是梅兰芳上世纪30年代来苏联演出时送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礼物。


整个采访过程中,本科未毕业的陈彦铮表现得相当自信从容。


但后来,他两度感叹那段留学生活的美好:

那九个月真的是一生一次,一次一生的幸福时光。之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




奥地利

事实证明,来到奥地利读书可能是我读研以后做的第二个正确的决定。


目前在奥地利(Austria)萨尔茨堡大学(University of Salzburg)读研二的王文轩,去年9月参加了吉林大学的校际交流项目,来到了奥地利。


王文轩和小伙伴在哈尔施塔特 受访者供图


奥地利是一个在世界上存在感不是那么强的中欧国家,深受德国影响,官方语言为德语。但由于国民教育水平高,基本所有人都会说英语。


德语零基础的王文轩在来之前并不看好这个地方,“国家小,学校的排名也不高”。


但事实证明,这是王文轩读研以后做的第二个正确的决定。


公寓四人组的合照,左起:日本人、法国人、荷兰人和王文轩  受访者供图


在学校里,王文轩往往是唯一的亚洲学生。这迫使他不得不和奥地利学生多多交流。


“因为作业听不懂思路跟不上,刚开始的几周很迷茫。”王文轩后来和同学们交流中慢慢发现,“我们只是国籍不同,想的东西都差不多。


王文轩的应用语言学专业是英语授课,上课老师多为英美人,且非常负责,“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一学期之后,王文轩语言能力突飞猛进,雅思口语直接考到了8分。


和两位来自国内的老师度过难忘的春节 受访者供图


两段语言学习经历让王文轩感受到,在语言教学模式上,奥地利和国内是完全不同的。


国内的语言教学很多还是以汉语来进行,但这里的老师从第一节课就开始用德语讲了。


王文轩刚开始上德语课时,“真的一个字也听不懂”。


但后来他才发现,这种沉浸式的语言教学环境让自己的语言能力飙升。不到一个月,他就已经完全能跟上老师的进度和教学模式了。


争取让我的好朋友们都出境 受访者供图


当语言不再是障碍,王文轩便真正打开了在奥地利生活的新世界。


一次在瑞士旅行时,王文轩在火车上遇到了一对瑞士夫妇,看到王文轩一个人便热情地把他叫了过去,“他们给我讲解冰川快线一路上的风景、跟我分享食物、帮我转车、嘱咐我要注意安全,真的是很有爱的一对老人啊!”


与瑞士夫妇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王文轩说他常在奥地利新闻上看到中国的“一带一路”给当地带来的影响:今年3月奥地利Westbahn铁路公司计划采购中国列车


现在,王文轩已经从排斥留学变成毫不犹豫推荐身边的人到奥地利来。“奥地利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所以对于想要一个机会看世界的同学们不要错过。”


关于留学费用,王文轩说留学项目让他免去了学费,所以花费一下子就被压下来了。“我住在火车站旁边的单人间学生宿舍,每个月花费大概在6000元人民币(稍微节省的情况下),一年花费10到12万之间,英、美、法等和奥地利是没法比较的。


之所以喜欢王文轩的故事,是因为我真正看到了语言的力量,它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会使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看法产生不可思议的逆转。


而语言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你总能学会。


受访者供图


上面的受访者只是我所采访的所有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他们还有:


15岁就经历过从赞比亚小学到澳大利亚女校读中学的莹;


留学新西兰,学习生活两不耽误的萍;


在巴拿马亲自体验了一番魔幻现实故事的Yo;


在北非阿尔及利亚星空下生起篝火的Jo……


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学生的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从重实效到重体验

不少学生告诉我,留学经历给自己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目标带来了新的理解方式(a new way of thinking)慢生活、严谨的学术态度、拥抱陌生人……

在双语君问卷里,有一道给自己的留学经历评分题,打4分以上的人占到80%。

据来源:腾讯问卷《除了那些热门留学国家,你还去哪里求学了?

在非“热门留学地”上的求学故事似乎更加让人难忘。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加深,中国学生的留学地选择也将更加多样化,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精彩留学故事与大家分享。
编辑:左卓 唐晓敏
实习编辑:陈月华


推 荐 阅 读


习近平“一带一路”演讲上说的“一诺千金”如何译成英文?丨附同传视频


2000亿条微博被国家图书馆保存,网友:后人不懂我的梗咋办?丨今日热词打卡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长按关注中国最大的双语资讯公众号↑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