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葩说”最具争议辩题,李诞一句话秒杀对手!太强了!丨达人分享

侃哥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2019-11-13

文章部分内容转自“侃英语”,已获授权。


最新一期《奇葩说》抛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辩题:美术馆着火了,你会救一幅名画,还是会救一只猫?



对于这个题目,两位语言大神李诞和黄执中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堪称“神仙打架”。


首先,黄执中抛出一个貌似很高级的观点:


“猫和画都是想象的概念,他考验的是你期待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到什么层次。


选择救画而不是救猫,不是因为我冷血,是因为随着你对世界的认知越高,你听到的哭声越遥远。



“遥远的哭声”这个说法让人感觉蛮惊艳的,蔡康永当时也“哇”了一声,以表赞叹。


或许因为黄执中的观点太过高级,观众沉思有余而共鸣不足。相比之下,李诞的观点就十分接地气了。


李诞直接说“画最好的归宿就是烧了!”,他的意思就是说,最好的艺术就应该永远地活在人们心中。


他接着说:“蒙娜丽莎烧了,为什么烧了,是救了一只小猫,啊(直击心脏),这样的故事达芬奇听了都会流眼泪!”



这种幽默且接地气的方式似乎更能打动观众,尤其是他的“结辩”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为了想象中的远方的哭声,就要把活生生的身边的生命牺牲掉了?


某些知识分子,在知识多了以后,就觉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他不去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就天天光想怎么牺牲别人!想着牺牲这个拯救那个,牺牲这些小的拯救大的。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为了一些所谓宏伟的事业,去不计后果牺牲别人的,频频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真的很佩服李诞,在他脱口秀式辩论中,把道理讲得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他这番结辩让我想起英文中的一句名言:


Charity begins at home.


我们可以翻译为:仁爱始于家,也就是说,做好事要从身边的人开始。


这句话也是《牛津词典》 charity(慈善)词条下的习语:



词典对其的解释为:


You should help and care for your own family, etc. before you start helping other people.

当你在开始帮助他人之前,首先应该帮助和关爱你自己的家人。


我们造个句体会一下用法:


Charity begins at home. You have to be nice to the people around you first before thinking about how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whole society. 

仁爱始于家,你得先做到对身边人好,再去思考如何为全社会做贡献。



据说“Charity begins at home”这句话源自于《圣经》,英文原话是这样的:


But if any provide not for his own, and specially for those of his own house, he hath denied the faith, and is worse than an infidel.

不照顾亲属,尤其是不照顾自己家里的人,是离经叛道的。


infidel ['ɪnfɪdel] adj.异教徒的;不信仰的


1625年,作家约翰·弗莱切(John Fletcher)在他的一部作品中,把上面的句子进行了改编:


Charity and beating begins at home.

行善、施罚都应从家里做起。


1642年英国医师和作家托马斯·布朗爵士(Sir Thomas Browne)在他的作品《医生的宗教》(Religio Medici)里,用现代英语把这句谚语给固定下来:Charity begins at home,号召人们爱人先从爱己开始。


后来,英国学者、布道师托马斯·富勒和剧作家查理·狄更斯都对这句话进行了二次创作:



托马斯·富勒说“Charity begins at home, but should not end there,意为“仁爱始于家,但不应停止在那”,即“仁爱应该由近及远地实施下去”。


查理·狄更斯的创作脑洞更大,在后面补了个句子:



Charity begins at home and justice begins next door,我们或许可以译为“宽以待己、严以待人”。看来狄更斯故意“歪楼”,用这句话来讽刺某些人的“双标”,但已经偏离 Charity begins at home 本初的含义了。


咱们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智慧,比如“治国必先齐其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无不强调这样一个道理:身边的事都没好好去做,还谈什么更远大的事情?


按照李诞的观点,“救画还是救猫”也是同样道理:


如果说“名画”代表一种“遥远的哭声”,那么猫的生死存亡就是“近处的哭声”。我们连“近处的哭声”都解决不了,聆听“遥远的哭声”又有何意义?



李诞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不要形而上地看待问题,不要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的“救世情怀”,更不要为了想象中的“远方哭声”去牺牲身边的人。


从另一方面去想,黄执中一方的观点也值得我们去思考。他们说,同理心(empathy)会随着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更加宽泛。


这道题考验的是我们期待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到什么层次小猫的叫声令人揪心,但他也希望你有识别名画的能力。



后面发言的蔡康永提到是古希腊文化中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最著名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认为,这句话其实可以解释双方观点:我们怎么看世界,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我们眼中的样子。


我们不会遇到辩题中极端的情况,但是这场辩论告诉我们的是,人要有浅薄的能力,也要有深沉的能力。


最后附上黄执中和李诞的精彩辩论视频:


黄执中:美术馆着火,应该救名画↓↓↓


李诞:美术馆着火,应该救小猫↓↓↓


编辑:陈月华



推 荐 阅 读


看完“双十一”数据,美媒:宝宝酸了,但宝宝不说丨外媒说


霉霉直接把“猫晚”开成了演唱会,太slay了!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长按关注中国最大的双语资讯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