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郝亚明,秦玉莹|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回顾已有研究发现,当前围绕“全方位嵌入”的研究有待充实。有学者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5个角度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互嵌结构及其整合逻辑。也有学者指出,从空间互嵌到全方位互嵌的逻辑深化过程,使得民族互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整合模式。还有学者认为,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新时代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念。上述研究关注到了全方位嵌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以及全方位嵌入对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全方位嵌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系统性逻辑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拟从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所具有的科学性内核、价值性功能以及基础性支持等方面,系统阐释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
一、以空间嵌入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空间基础
实现各民族空间互嵌,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满足各民族深度交融的现实需要。一方面,随着我国制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城乡所有制结构、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机制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全国性的人口跨地域流动与迁徙。当前,居住在城市和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以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数量上显著增多。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各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居住、学习、工作和娱乐过程中,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加深了民族感情、巩固了民族团结大局。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等方面相互嵌入的具体“情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微观缩影。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也成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各族群众手足相亲之情的现实选择。另一方面,实现各民族空间互嵌,也是对少数民族群众进城后聚集而居、抱团扎堆,难以融入主流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族际居住隔离不利于族际交往,容易对族际关系和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而推动各民族空间互嵌有助于预防这些负面问题的出现。在西方国家中,以种族、族群为边界的族际居住隔离已经成为备受学界、政界和大众传媒关注的社会议题。就此而言,我国从2014年以来就强调要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预防和有效纾解。实现各民族空间互嵌,就是要避免各民族在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空间分隔,要通过不断优化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空间结构,为各民族成员做得了和睦邻居、交得了知心朋友、结得成美满婚姻创造条件,以此保障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动各民族空间互嵌,系牢联结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空间纽带,发挥好空间互嵌对于增进族际交往、增强族际认同、推动族际交融的基础作用。结合历史规律与现实要求的双重考量,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空间嵌入,要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理空间嵌入,与重视具有意义生成的社会空间建构两个方面入手。在物理实体空间嵌入上,要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安置作为建立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环境的切入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同民族地区、不同城市社区中单一民族居住的族际居住模式。同时也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破并预防因为市场住房价格或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空间居住隔离问题,以社区(村)为单元,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在社会意义空间建构上,要充分显化出空间互嵌对于增强各民族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结构交融的积极推动作用,以此不断加深社区空间内各族成员的彼此交流互动依赖关系。例如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开展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宣传中华民族一家亲等民族团结活动;或是要充分发挥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知识生产、文化教育、政治引导功能,普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以此在各民族空间互嵌的基础上联动各民族文化互嵌与心理互嵌。
二、以文化嵌入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同根脉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根基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根基之所源,揭示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之根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体性根基,离不开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嵌交融。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交融的社会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各族人民分享共同历史记忆、强化共同身份归属的认同过程。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共同创造了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的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创造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嵌,展现了伟大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打牢了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文化共同体的精神根脉,同时也串联起了各民族共有与共生的历史文化记忆。通过各民族文化互嵌交融,有益于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以及推动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因此,要充分发挥各民族文化互嵌的价值功能,加紧系牢联结各民族的文化互嵌纽带,以此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同根脉。
实现各民族文化互嵌,具有消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畅的问题导向,与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目标导向。一方面,当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在社会生活中文化差异有所彰显,例如风俗习惯、生活传统或是宗教信仰上的不同。如何对待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关涉到民族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的“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以及推动各民族文化互嵌,都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前者是事关做好民族工作、处理民族关系的总的重要原则;后者则清晰指明了正确对待我国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实践方向。推动各民族文化互嵌,就是要在增加各民族文化关联度的过程中,凸显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加深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心理认同,消解各民族成员间刻板印象、缩减各民族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文化认同是最深的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互嵌,既是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不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民族文化互嵌,各族人民可以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同时,通过共有文化凝聚心理共识,坚定中华文化认同。立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使各族成员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
基于各民族文化互嵌的实践价值,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系牢各民族文化互嵌的精神纽带,以此通过各民族文化互嵌凝聚各民族文化认同。在文化互嵌的内容上,要重点关注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文化内涵。通过凸显和增强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共生性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通过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互嵌的方式上,创新文化交流载体和传播方式,通过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祖国大好河山、宣传新中国辉煌发展历程,以此加深各民族对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心理认同。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构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国家认同文化,通过“互联网+”方式加强日常宣传教育、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通过常态化文化交流互嵌来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互嵌的场域上,要将各民族文化互嵌的理念与实践融入各民族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社会等不同场所中,通过营造有益于各族人民文化交流互动共享的日常氛围,鼓励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文化互动交流,凸显各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本质关系。
三、以经济嵌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利益基础
无论是回溯历史发展中的中华民族,抑或是考察当下各民族间关系,经济互嵌现象始终存在。经济互嵌既是推动各民族深度交融的动力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的特征标识。结合当前时代背景,进一步系牢各民族的经济纽带,既是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源于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引。
作为利益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一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以及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物质利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存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并表现于联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关系纽带中。从历史上看,各民族经济就具有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性特征。例如历史上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相互依存,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互市,都客观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纽带。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仅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打破了各民族间的地域距离,也推动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社会和心理上的相互交融,不断凝聚着各民族对彼此的心理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的性质愈发明显,各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广度、深度和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援藏援疆等民族政策都直接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的本质关系。近年来,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也都深刻表明各民族之间是有共同利益核心凝聚的,因此才能够通过经济互嵌纽带联结,牢牢组成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
事实表明,经济互嵌的积极意义,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广泛性体现在各民族在经济互嵌的同时,也会联动各民族在地理空间、文化交流、情感交融等其他方面的相互嵌入,有益于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与深度。全面性体现在通过各民族经济互嵌,增强了各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团结紧密关系,突出了中华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内在属性和功能价值。通过各民族经济互嵌,要实现的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作为利益共同体成员的各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当前时代背景下,推动各民族经济互嵌,就是要发挥经济纽带联结功能,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于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民族工作也呈现出“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中都包含着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现实问题。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并着重对民族地区如何发展做出了全面的政策部署,这再次强调了各民族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实现各民族经济互嵌,有助于完善民族经济间的关系网络,打破民族经济地域的区隔限制,增加各民族间经济要素流动和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推动各民族经济的相互嵌入,有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凝聚起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内在向心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动各民族经济互嵌,以此实现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在顶层设计层面,要以实现各民族经济相互嵌入和联动为重点,制定和完善有助于少数民族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相关政策,完善有助于各民族经济相互合作的市场规则。在基层政策扶持层面,既要加强各民族经济产业结构的互嵌与融合,也要提供有助于各民族成员共同就业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通过调整民族经济产业结构,延长民族经济产业链,加快各民族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打造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经济生产模式。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成员的就业政策支持,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成员就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改善少数民族成员就业结构。通过加强外部政策支持与提高个人技能等多种方式提升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各民族成员经济收入,改善各民族成员生活条件,加快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四、以社会嵌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根基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进一步推动各民族社会互嵌,以此营造推动族际交往、增进各民族心理认同的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环境氛围。一方面,推动各民族社会互嵌意在加强我国多民族社会结构的一体性和整体性。一体性强调社会结构对于多元民族的整体凝聚作用;整体性强调社会结构对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整体推动作用。在加强各民族社会互嵌的过程中,要实现各民族全方位的族际交融,通过多维度的社会条件支持,推动不同民族成员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结构上的相互渗透和彼此关联。另一方面,当前正处于我国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时期,有学者从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指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二元结构存在。为避免多民族社会结构分层等现实问题,需要推动各民族在社会结构上的全方面相互融入。与此同时,通过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推动各民族社会结构深度交融,巩固我国多民族社会结构的一体性和整体性。
加强各民族社会互嵌既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追求,也是深化民族互嵌式社区过渡到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现实要求。具体而言,可将推动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政策与健全城乡社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家庭收入结构等其他社会结构政策联动起来,发挥出政策的协同效应。也可以从提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切入点,通过对少数民族成员的生活居住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知识普及、文化教育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以此减少并打破社会结构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区隔壁垒,实现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向互嵌式社会的深化过渡。在推动各民族社会互嵌过程中,要促进各民族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保障、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建设、加强推动各民族社会交往,不断显化各民族实际作为一个结构相连、利益相关、情感相通的共同体的社会形态。
五、以心理嵌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情感归属
中华民族作为情感共同体,孕育于“四个共同”的民族交融历史,显化于中华民族的意识自觉,并加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召。在此过程中,各民族间的情感纽带联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心理凝聚作用。
推动各民族心理嵌入有助于树立正确民族意识与巩固和谐民族关系。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民族意识既可以成为增进民族团结的助推器,也可以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的干扰源。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当多元民族意识都很强烈,且在民族之间形成边界感时,就很容易出现民族偏见、民族冲突现象。相反,在正确的民族意识导引下,多元民族也可以打破边界感,消释族际边界的排他性,进而引导各民族在交往中增进了解,在交流中增进认同,在交融中巩固团结。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在于一体性的多元民族社会结构基础,同时也源于实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自在到自觉再到愈发牢固的不断凝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内聚力支撑。这种强大的内部凝聚力是各民族享有共同心理素质和情感认同的综合表现。共同的心理素质、情感的相互关联、心理的相互支持都是民族作为共同体的显著特征。如果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绵长历史孕育了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那么各民族相亲相爱、情同手足、守望相助的情感要素则是不断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关联与心理支持的情感纽带。在各民族聚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候,在各民族自觉于“中华民族大家庭”集体心理认同的时候,在各民族自觉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认同的时候,便可清晰看到这条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之间、联结于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以及存在于各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各民族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不仅孕育着各民族共享的情感纽带,其在当下也生发着同样重要的情感凝聚价值。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就是要进一步系牢联结各民族心理认同的情感纽带,推动各民族心理互嵌,以此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需要明晰其内在的价值导向、基本原则和目标导引。其一,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是在承续党中央民族工作理念基础上的进一步跃升。从以往的民族工作经验来看,我国在推动各民族发展过程中,不仅关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物质经济发展,同时也关注各民族精神方面的建设。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与此同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政策指导,都体现了党对民族意识方面的关心。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进一步指明了做好民族意识方面工作的现实进路。其二,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的基本原则是“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从以往民族政策话语表述来看,无论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有”,抑或是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相互”,均能体现出党中央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理念,同时也彰显出各民族间的平等性和同为主体性的互动关系结构。因此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也是推动各民族主体主动参与、相互融入和自觉认同的过程。其三,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有助于正确认识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政策论述对正确把握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予以明确的实践指导。增进各民族心理互嵌,就是要引导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此过程中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并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既要凸显各民族间的共享情感要素,也要加强各民族间情感纽带联结。前者事关增进各民族共同性心理认同的客观事实依据,后者关系到显化各民族同为情感共同体的主观认同过程。只有个体形成对群体归属的主观认同,才能彰显出共同体的关系本质。在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情感共同性要素上,要继续加强对“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四个共同”的民族交融历史、“五个认同”的民族共享价值、“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的宣传教育,以此不断增强各民族成员对共性情感要素的心理认知与认同。与此同时,要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提升各族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具体而言,要从细微处着手,从日常性推动,从全局性构建。例如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要重视生活交往中对各民族成员的情感关怀,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多种平台,加强各民族群众的情感交流,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环境氛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中,要进一步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教育中,在不同实践场域、用不同教育方式使各族人民自觉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性、高度坚定“五个认同”,并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
六、总结与思考
在科学指导性上,“全方位嵌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经验的凝练总结,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和互嵌性,以及多重基本属性,同时也揭示了影响民族意识的诸多要素和作用机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应在遵循这一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凸显各民族在空间、文化、利益、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共同性和共生性,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同时以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为实践方向,加强“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制度性安排和情感性建设,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条件,系牢各民族互嵌性关系纽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团结紧密性。
在现实必要性上,“全方位嵌入”包含对民族领域现存问题的精准聚焦与积极回应,同时也蕴含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积极部署与全面推动。当前民族复兴道路上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全方位嵌入”对于预防与消解族际交融问题、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巩固民族团结大局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为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需要以“全方位嵌入”为现实进路,为其提供有利于各民族空间融合、文化交流、族际交往的制度性保障和政策性扶持,让各民族在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彰显中华民族作为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多重核心价值。
在实践指引性上,要坚持把握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科学思维。“全方位嵌入”的五个维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同维度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积极作用,均具有向其他维度拓展的扩展性,五个维度的相互交织交融始终呈现出整体特征。因此,通过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有助于发挥出“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相互支撑、协同推进作用,并以此发挥出“全方位嵌入”的整体功能,进而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概而言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全方位嵌入”政策理念,通过锚定“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这五方面的功能定位,完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注重民族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推进,加强各族群众的广泛联动。在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注:文章公众号推文中的参考文献及注释省略,详见纸刊)
END
文章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版面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唯一投稿途径为云南师范大学官网学报编辑部:
https://xbbjb.ynnu.edu.cn/CN/ynnu/hom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