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凯文: 走过哀伤的心灵旅程

徐凯文 大儒心理咨询 2021-03-18

大儒文章

清明时节,

走过哀伤的心灵旅程


文章约4500字,阅读约10分钟


“我今天去了你已不在的那幢房子。我摁响门铃。没有人在家。我把花留在了门口。院子里的竹子还在、挺好的。就是没来及种下我们说好的那棵树。窗帘还是白色的。房子还是安静的。没看见你的车。我很好。你放心。”

这是我朋友的一个微博,如此细腻入微的描述,寥寥数语,读来却有一丝痛彻心扉的哀伤。但在哀伤过后,我能品味到来自深处的、彼此心灵相通的温暖:“我很好,你放心。


摄影 by 牟惊雷


坚强是丧失的解药吗?

有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女孩,身边的家人、朋友不断告诉她“你要坚强”。但是所谓的“坚强”使得她的情绪无法表达,越来越忧郁和愤怒。“世界上最爱我和最爱我的人走了”,这样的痛苦经历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如何度过这样艰难的时刻,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哀伤,如何理解不同年龄性别者哀伤的表现和历程进而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呢?

我们哀伤,是因为失去了爱的人。丧失是人生总难以回避的主题,接踵而来的是我们的哀伤。哀伤是那么不简单,因为这并不只是一个有关死亡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与那个世界上最爱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的一起离去的,可能还会有我们的安全感、信任、依恋、爱、希望、温暖和幸福。这种伤痛是如此痛彻心扉,以致于我们无法面对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生活在丧失与哀伤的阴影中。

一次又一次,在治疗中,来访者们打开尘封多年的伤痛,从心灵深处嚎啕大哭,有哀伤,有内疚,甚至有愤怒,但铅华洗尽,留存下来的无不是深深的爱和依恋。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特殊的书,说它特殊是因为书里面有一个特殊的纪念物。那是多年前一个6岁小女孩留下的。在有一天他父亲开车放学接她回家时,突然遭遇车祸,虽然情况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坐在驾驶座上的父亲当时就去世了。后座上的小女孩目睹了这一切。

当小女孩来到我的诊室,看上去并没有特殊的哀伤反应。我请小女孩在我的办公室玩会儿,先和她母亲谈以了解女孩的情况。女孩的母亲提到孩子并没有特别异常的表现,依旧挺活泼的,也能讲述事故的经过。见过母亲后,我把小姑娘请进了诊室,看上去是平静而活泼的,她主动和我谈起车祸的经过,谈起爸爸和他一起玩。然后,她问我,叔叔,你知道我刚才在干嘛吗?我在折纸呢。说罢,她拿出一只精心折好的千纸鹤,这是一只,确切的说是一家千纸鹤。一只大鹤用红色的彩笔涂满了全身,还有两只小鹤可爱的,甚至有些羞涩表情,藏在大鹤的翅膀里。

小女孩告诉我,大鹤是爸爸,两个小鹤是妈妈和我。爸爸飞到天上去了,小鹤长大了,以后也要去大鹤哪里的,那时他们又可以见了。

最后,小女孩问我,叔叔我可以把千纸鹤们送给你吗?我明白,这个小女孩是在用她的方式,想要把哀伤留下来。



回避是直面的前奏

当丧失突如其来时,人们总是难以接受。总是想要漠视、回避甚至否认已经发生的一切。这个时候,他们甚至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如常。人们想要保有爱,避免和死者说再见。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儿突然急病死亡,当家人告诉她女儿的死讯时,老太太像是没听见一样。第二天还是像往常一样给女儿做饭,送饭。

人们漠视、回避甚至否认丧失,是因为丧失是如此突然,伤痛是如此剧烈,以致于无法忍受、哀伤无法开始。当所丧失的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也许是过去岁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你又怎能不试图回避和躲闪,又怎能不希望一切只是幻觉?哀伤无法开始,会令我们抱有一种幻想,幻想发生某种奇迹:我们所失去的有一天会突然回来,就像一切从没有发生,或者只是一个玩笑或者噩梦。回避让我们有机会喘息,有机会舔伤,有机会从已经倒塌的世界里站起来——如果,回避持续的时间不那么长的话。

回避是因为这一刻我们无法面对,这与勇气无关。但是,如果哀伤始终无法开始,那也就无法终结——深深压抑的情感会伤害我们的身体,搅乱我们的情绪,使得新的生活,替代的亲密关系无法开始。当哀伤总在那里,它或者伤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或者使得我们莫名的烦躁、痛苦,或者是我们无法开始没有走了的那个人的生活。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他人、专业的帮助,开始哀伤,开始倾泻情绪、表达哀伤。

一位女士,丈夫遭遇车祸突然离去。这位女士连夜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后事,然后和她的儿子辞去工作,放弃家乡的一切,离开去外地打拼。此后十年的时间,丈夫的一切成为家庭的禁忌,不能提及名字,相片、遗物都封存起来,十年以来从不回家乡,而那位女士也从不考虑再婚——尽管心疼她的儿子一再请求。不是不思念,更不是绝情,而恰恰是因为,哀思成灾,难以承受。在咨询中,每当要提起这些时,她的目光都必须凝视向空中,好像在诉说别人的故事。她说,我拼命地工作,便不再想念。

一个家庭,三十年前突然失去了孩子,三十年来,家里的餐桌上总有一个空位,总有一副碗筷,甚至出行时总多订一个位置,家里一直摆放着孩子放大的照片,灵位,祭祀。伤痛三十多年来一直陪伴着这家人,从未有离开。

一位大学生来访者来到我的诊所时,迷茫和绝望似乎已经将她淹没,因为一年前她的男友突然遭遇车祸去了。从此,手机无人接听,邮件没有回复,qq上的头像不再闪烁,永远是一片黑白,这个人于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无关了。在获悉男友情况的那这一刻,她内心关于绝对安全的幻想全都幻灭了。年轻,有活力,优秀,富裕,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神的脚步,而这一步只需要5秒钟。

人生,就是5秒钟决定了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还有多少个5秒钟,我今天所追求所拥有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随后,强烈的内疚随之而来,为什么我没有做什么来防止丧失的发生?或者为什么我不经意做了什么以至于好像导致了丧失的发生?在内疚之后的幻想是:这个世界是由我掌控的。还有愤怒,这个世界为何这样不公平,这样好的人,如此善良、单纯从不伤害别人,为何他就这样走了,谁该为此负责?

一年以来,每天这个女孩都会上那个主人已经不在的博客,和博主对话,留言,好像他从未离开。


处理哀伤的智慧

现代社会是如此高速的运转,虽然我们的生命在延长,但我们却越来越没有时间去充分体验和表达丧失之后的哀伤,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丧事办好,便穿上工作衣服回到不能停顿的社会巨轮中。那哀伤的感觉不得不被放置在一旁,一旦忙碌过后,被压抑的情绪会重新涌现。哀伤夹杂着愤怒和内疚成为不断延续的、慢性的、无法结束的情绪。

面对压力和痛苦,我们总能够坚强吗?

面对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不在了,我们可以自己与自己的哀伤在一起,与自己的不坚强在一起吗?面对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牲口使的工作压力,我们可以允许自己不坚强吗?坚强的壳,是否让我们过快淹没自己的情绪?让我们压抑应有的感受?是否让我们放弃示弱,不敢不愿不能求助?

坚强使得我们无法正视和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坚强使得我们无法面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坚强使得我们无法停下来休息一下疲惫的身躯,舔一舔依旧淌着血的伤口。

与坚强相比,渴望温暖与呵护、需要休息和娱乐、面对恐惧和压力时想要逃走,这些更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我们允许自己哀伤,这是我们和逝去的人依旧联结在一起的方式;我们允许自己不完美,因为不完美原本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允许自己休息,因为休息后焕然一新的我们才能风雨前程,走到最后。

认识自己的身心限制,接受自己的不总完美,允许自己不够坚强的哀伤,才能使得我们真正做到坚强。

在传统社会,左邻右里,宗亲家族的环境下,任何哀伤的人都可以有很强的社会支持。同时,这样庞大的人群也可以成为一种压力,变得没有了个人空间,没有了时间去好好地哭和整理内心的思绪。当哀伤来临,我们需要彼此支持和温暖,给予哀伤的人很实际的帮助,如葬礼,食物,金钱,陪伴,照顾孩子,找工作等生活细节上的支持,甚至帮助重建亲密关系。

各国的文化中,都有具体甚至繁复的葬礼。传统的中国民俗,需要过七。七七四十九天,中国人通过放上灵位,立碑,重整家族历史和写传记来维持那不能断掉和深切的关系。在心理层面上,哀悼礼仪帮助人适应死亡和分离带来的巨变。礼仪帮助人开始哀伤,并在一定的时间里可以喘一喘气,然后再活过来。

而任何的葬礼,都有时间的期限,七七过完了,就要断七。断七就是告诉我们,哀伤已经结束,哀伤允许结束了,哀伤需要结束了。哀伤是失去了自己的重要部份,所以通过既定的礼仪逐步帮助自己重新定位,开始没有那个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的生活,重组人生故事。这就是人类处理哀伤的智慧。

厚重的葬礼是中国传统民俗中重要的组成


“我很好,你放心”

丧失只是失去吗,哀伤只有痛苦吗?

丧失固然痛苦,哀伤亦非我们所爱。但是当人们每每回想起失去的亲人,那一刻,尽管过去多年,内心依然酸楚,依然有像打开闸门的洪流一样的泪水奔涌而出。你知道吗,那个最爱你的人,他依旧在,在你的心中,总有一块地方是属于他的,那酸楚,那悲痛便是他还在的证明,并且他总会和你在一起,直到永远。

我有一个老先生的来访者,最近遭遇了很多压力和挫折,感到难以应对来寻求我的帮助。我和他一起讨论他过去的那些经历和体验可以帮助他应对目前的危机。他想了一下,提了三个,第一个便是他已经去世多年的父亲的事情。大约40年前,有一次这位老先生还是一名年轻的教师时,需要参加一项重要的选拔。很没有信心,非常焦虑担心结果不佳。他便去向父亲寻求帮助。40年之后,他依然记得他的父亲当时并没有说很多建议,而是慈爱而又坚定地看着他,对他说,儿子,我知道你一定行的。40年前,父亲的肯定让他一时间充满力量和信心,结果成功地通过了选拔考试。40年后,当我们仔细回顾起这段经历时,老先生依然受到莫大鼓舞,一下子,此前的焦虑、不安、沮丧一扫而空。

也许,我们会失去那个具体肉身的人,但她/他曾经给予我们的温暖和爱,会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一秒钟都充盈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以力量。有一天,我们也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许没有什么有形东西是可以带走的,但我们能带走的是满满的一生经历的爱的感受,那便是幸福。

因为丧失,所以哀伤;因为哀伤,我们体验苦痛,我们回避,我们经历幻灭;同时,也因为哀伤,我们长大;因为哀伤,我们知道,爱我和我爱的人,从未远离:我很好,你放心。

2013年写于北大畅春园

2019年改于中关村黄庄



作者:徐凯文

编辑/图片:牟惊雷



大儒心理将会陆续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徐凯文


临床心理学博士

北京和睦家医院(UFH)  执业精神科主治医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  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理事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  社会精神医学学组  委员

中国性学会  理事  性心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大儒简介


大儒心理书院主营业务:临床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心理健康科普和心理咨询的信息化建设。

我们致力于将西方临床心理学,临床医学与中国文化、哲学相结合,发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中国理论和技术;研究和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因为学业压力、原生家庭问题所致的厌学、抑郁、焦虑等问题。



大儒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

010-80790086

13522966274

中关村立方庭2-119


关注大儒微信公众号,

      及时了解培训信息。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大儒心理咨询中心详情及咨询师介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