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欧洲文明中心论” 制片人告诉你《重返刺桐城》背后的故事
走进“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日前在央视纪录频道刚刚收官的纪录片《重返刺桐城》以代入式的影像体验“重返”古刺桐城,寻觅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历史沿革,同时以现实眼光挖掘史料,解码海丝故事,为当下留下一份“史鉴”。
播出之后,该纪录片也引发诸多关注和热议。该片制片人、泉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杨旭东写下这篇随想。
12月17日至19日,央视纪录频道连续三天播放三集纪录片《重返刺桐城》,纪录片与泉州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让我倍感惊喜和振奋。
“天下之货仓,文化之码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不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更是一座“活着”的唐宋古城。
自中国发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泉州广播电视台创作生产了一大批讲述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影视作品:如与上海纪实频道和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七集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与央视合作拍摄的八集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等作品,用影像彰显了“勤勉、开放、包容、智慧”的海丝精神。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一直是泉州广播电视台在兹念兹的责任。
但是,我们始终有一个心结。
泉州丰富独特的历史遗存和传奇的海丝故事就像断线的珍珠,散落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却始终未能全景式地把以泉州为代表的中世纪中国海洋文明的宏大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充分呈现出来。
“即便今天,也几乎没有哪个港口能像大约一千年前的泉州那样真正具有世界性。”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彭慕兰曾经这样评价泉州。在中西交往史上,泉州无疑是一座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历史坐标。
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结,才有了创作《重返刺桐城》的缘起。
2017年,我们组建了创作团队,展开了为期一年多的调研和论证工作,这是一段最折磨人的思索苦旅。
本片总导演纵红雨是武汉人,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精准把握这段历史,他“闭关”三个月,啃下了等身高的典籍文献,总算勉强入了门。
在接下来两年多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北上南下,遍访专家,在本土文史专家和北京、广州等地研究海丝的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指导下,创作团队逐步理清了思路,拓展了视野,重返到历史壮阔的场景中,触摸到热度不减的历史脉动。
《重返刺桐城》前往世界各地进行拍摄。
在与总导演反复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重返刺桐城》能够以“解码泉州”为己任,帮助观众搭建起一个清晰的时空逻辑,来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次《重返刺桐城》的创作过程中,导演组反复磋商研讨,确定要站在一个历史纵向的轴线上,去审视泉州这段历史,同时又要把它放到更广阔的国际横向的、可对照的空间里头去观照我们这段历史以及它对当下的深刻影响。
《重返刺桐城》以一纵一横两条轴线,以泉州为支点,编织起一张海丝图景:
纵轴从古闽越族到永嘉南渡、三王开闽、宋元刺桐古港到达繁荣顶峰,再到明清民间海上力量兴起,直至今天泉州港城联动跨越发展,上下跨越七千年;
横轴从泉州展开,铺陈到北京、天津、广东、浙江、台湾,并延伸到东南亚、西欧等海外国家和地区,展开具有世界视野的采访。
同时,《重返刺桐城》也以当代眼光挖掘史料,用时代精神解析海丝故事。
从典籍里面,我们挖掘了很多新鲜的故事,很多观众可能都没听过。比如泉州海洋运输的股份制、合伙制等,你就会发现泉州的老祖宗是很聪明。他们在贸易沿线驻点形成网络来做世界生意,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合伙人制在宋元刺桐海商那里已是玩得炉火纯青。其实这些就是代表东方人智慧的国际贸易传统。
片中我们看到本土史学家鲜有提及的历史细节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泉州唐墓发现的波斯蓝色玻璃碎片、镇守马尼拉圣奥古斯丁天主教堂的泉州石雕麒麟、远航的泉州海舶“以舱代薪”雇佣船员的经营方式等等。
当然,本片最大的亮点和珍贵的影像就是对雅各手稿发现者和翻译者的采访。这是90岁的英国作家大卫·塞尔本20年多来首次就《光明之城》的话题接受我们媒体采访,我们成为全世界唯一采访他的媒体。
纪录片通过众多看似互不关联的历史细节、人和事的逻辑拼接和演绎,很好地打开了大家心中最朴实的问号:为什么海丝起点是泉州,而不是别的地方?
历经近四年的打磨,成片分为三集,分别是《向海的选择》《多元的盛宴》《博弈的新生》,每集五十分钟。它尝试着从当年的政治格局、社会地理环境、经贸状况、产业物流、航海造船、多元社群、指标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全方位多角度复合性地观察泉州特质所形成的内在原因和原生动力,探寻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勤勉、包容、智慧的海丝精神和遗传密码,回答历史为什么选择泉州、泉州如何拥抱历史赋予的机遇,又是什么支撑起泉州构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等重大关切。
泉州台高级编辑戴泉明,潜心研究海丝历史二十余载,并著有海丝历史专著《天下之货仓》,在观看完本片后他感叹道:“三集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播出后,其新颖的全球视野、驾驭宏大历史题材的叙事能力、严谨的历史钩沉和罕见历史细节的巧妙铺排,赢得众多赞美。《重返刺桐城》以《光明之城》为主脉络,实属大胆创新之举。尽管《光明之城》真伪之辩还在持续,其结局不管如何,泉州丰富、独特的历史遗存作为中国海洋文明重要的代表性城市则是毋庸置疑!”
因为他对海丝历史研究的专注和深刻,作为本片创作工作的参与者,情感上我更愿意相信我这位同事的评价,而事实上,央视热播之后,坊间的评论大致和他的感慨同频共振,至此,我想泉州电视人的心结应该可以纾解过半。
《山海经》有云“闽在海中”。这充满蔚蓝色的描述,说明中国海洋文明发端之远久,纠正了很多人心中“中国只有农耕文明”的错误史观。中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大航海时代的先声,它不仅破除了“欧洲文明中心论”,更赋予了现代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文化自信。
历史与现实交汇,当下与未来相接。重返刺桐城,纪录片不会止于“解码泉州”,我们重返,在意于历史钩沉中作思辨性的思考和批判,更在意于历史对当下的深刻启迪。我们的重返,是为了开辟更广阔的新航程。
详细报道 敬请关注
泉州广播电视台 新闻综合频道
每晚八点《新闻广角》
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
版权归泉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泉媒体所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泉媒体(ID:qztv-qmt)
相关阅读
编辑:李竹筠
审核:冉喆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