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达生物技术全梳理

Armstrong 佰傲谷BioValley 2021-06-08

信达生物是中国生物医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代表性生物技术公司,本文重点从技术角度梳理信达生物的新药研发管线与布局。

信达生物依靠技术引进构建了庞大的研发管线,目前已经覆盖肿瘤、自身免疫、心血管、眼病等领域。新药结构形式从单抗、双抗、融合蛋白、CAR-T、小分子一应俱全,只有ADC等尚未涉及。

VEGF融合蛋白:延续康弘故事

早期的信达生物同样以生物类似药为主,仅有的新药为与台湾圆祥生命科技合作开发的VEGFR/CR1融合蛋白IBI302。IBI302的开发源于创始人俞德超在康弘时期主持了康柏西普的开发,康柏西普为房健民开发并授权给康弘药业。俞德超创立信达生物即延续了这一思路,并通过与台湾圆祥合作,在阿柏西普的C端融合了CR1的结构域,同时阻断VEGF和补体途径。

Adimab:开启肿瘤免疫抗体布局

真正让信达生物成功转型的是抓住了PD-1抗体follow大潮中最重要的一张船票。通过与Adimab合作引进对方的酵母展示库全人源抗体研发平台,以及从Adimab直接加入信达生物的刘晓林等人,信达生物开发了PD-1、CD47、OX40、TIGIT、LAG-3等一系列免疫检验点抗体及PCSK9抗体等。值得注意的是,刘晓林2018年离开信达生物创立普米斯生物,而后信达生物申报的IL-23抗体采用杂交瘤人源化抗体,这也是首次舍酵母展示库回归杂交瘤。

反观普米斯生物则仍采用酵母展示库全人源抗体研发技术,其首个申报临床的药物为基于纳米抗体的PD-L1/TGF-β双特异性抗体。

纳米抗体:万亚坤的纳米抗体技术平台

信达生物2017年申请了PD-L1纳米抗体专利CN201710657665,该专利的第一发明人为沈晓宁。沈晓宁与万亚坤始终在同一个公司,应为同一个纳米抗体技术平台。因此,信达生物PD-L1纳米抗体与先声药业的KN-035来自同一技术平台。此外,国内另有多个PD-L1纳米抗体来自同一技术平台。

不过,信达生物并未申报PD-L1纳米抗体。相反,信达生物采用该PD-L1纳米抗体构建了多个双特异性抗体。目前申报的有PD-L1/CD47纳米抗体IBI322,此外还有本次AACR会议公开的PD-L1/LAG-3双抗IBI323、PD-L1/OX40双抗IBI327。其中PD-L1/LAG-3双抗IBI323与PD-L1/CD47双抗IBI322均采用非对称架构。结构信息在专利CN20181152505中披露。一条重链的Fab为PD-L1的二价纳米抗体。

PD-L1/OX40双抗则采用对称架构,PD-L1纳米抗体融合到OX40抗体重链的C端。

双抗:岸迈、韩美、罗氏

除前述围绕PD-L1纳米抗体构建的一系列双抗以外,信达生物还先后引进了岸迈生物、韩美药业、罗氏的双抗技术平台。岸迈生物的FTI-Ig为串联的Fab双抗技术,目前尚没有两家基于此合作的双抗。

信达生物引进韩美药业的双抗为PD-1/HER2双抗IBI315。韩美药业的双抗技术平台为Pentambody,其特色在于通过CH3突变在异源重链之间形成氢键相互作用。除信达生物外, 凡恩世也在2019年与韩美生物达成双抗/多抗的合作。

罗氏的2:1 TCB双抗是信达生物又一项重要合作,罗氏最初也采用1:1的Crossmab双抗。但在机制研究中发现,2:1的结构形式可以介导更强的T细胞杀伤效应。下图为罗氏1:1和2:1 TCB的CD3/CD20双抗,后者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信达生物与礼来的合作则建立在PD-1信迪利单抗基础之上,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PD-1/PD-L1双特异性抗体IBI318。不过IBI318采用的是礼来从Zymeworks引进的Azymetris双抗技术(从专利中可以判断)。

CAR-T:驯鹿医疗、罗氏通用CAR-T

BCMA CAR-T成为CD19之后CAR-T领域又一个里程碑,传奇生物也是借此与强生达成重磅合作,并促成其赴美上市成为中国CAR-T第一股。信达生物与驯鹿医疗合作,同样围绕BCMA CAR-T疗法,去年ASH会议上也汇报了早期临床的优异数据。

信达生物本月初又与罗氏达成重要合作,开发通用CAR-T疗法。正巧AACR会议上罗氏刚刚首次公开了其通用CAR-T的细节。这是一种不直接靶向肿瘤抗原的CAR-T,而是一种模块化CAR-T。CAR-T嵌合的是抗P329G突变的IgG1-Fc,与含P329G突变改造的抗肿瘤抗体联用,CAR-T只有在含P329G突变抗体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

P329G结合L234A、L235A突变是去除Fc effector效应的一种Fc silence方法。罗氏的很多单抗和双抗药物即采用了这种突变。

2019年罗氏曾在Protei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Selection期刊上发表了类似文章。只不过当时是作为筛选2:1 TCB双抗先导抗体时评估T细胞响应的一种工具,如今被罗氏发展为模块化的CAR-T疗法,与其P329G LALA突变的抗体联合治疗。

糖尿病:GLP-1/GcG双靶点抑制剂

信达生物还从礼来引进了GLP-1/GcG双靶点抑制剂OXM3。后GLP-1时代,GLP-1、GcG、GIP三靶点的组合是最重要的研发方向。双靶点激动剂和三靶点激动剂主要是平衡各靶点的降糖、减重作用,如胰高血糖素受体激动剂有更强的减重作用但会升高血糖,GLP-1具有降糖作用但减重效果稍弱。合理的平衡两者的亲和力,得到的双靶点激动剂药物将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并能有效减轻体重。

礼来进展最快的是GLP-1/GIP双靶点抑制剂3298176,并在2期临床取得显著优于度拉糖肽的降糖和减重效果。

此外还有多个双靶点或三靶点抑制剂在临床研究阶段。礼来OXM3来源于对天然胃泌酸调节素(OXM)的改造。


IL-2:国内首家Follow

2017年底,NKTR-214横空出世,IL-2大幅提高PD-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响应率。2018年,百时美施贵宝以36亿美元的总协议金额获得NKTR-214部分权益。2019年12月,赛诺菲以25亿美元收购Synthorx,进展最快的项目同样也是IL-2受体激动剂。2020年1月,NKTR-214在中国申报临床。尽管IL-2的临床效果还有不确定性,但不妨碍其成为一个热点。IL-2的开发主要在于偏向性的设计,这也是斯坦福大学免疫学大牛Christopher Garcia实验室的发现。不过参与该研究的Garcia教授的学生Aaron M. Ring已经放弃IL-2而转向IL-18的研究(肿瘤免疫的新型细胞因子:IL-18冉冉升起)。

信达生物通过构建变体库,筛选偏向性的IL-2变体,并引入糖基化位点组织IL-2变体与IL-2Rα的结合。

小分子方面,非作者所长,这里不再具体讨论。

总结

信达生物集众家之长,是当下以Fast Follow为要义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典型代表。如今,在Fast Follow的主流背景下,资本运作与技术引进依旧可以建立核心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推进自主研发。如达生物在OX40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包括IBI101的机制研究、多价抗体和双抗的探索等。

行业内也出现投资人直接下场创业和CRO转型生物制药的例子,其内在逻辑是相通的。既然都是做相似的靶点,投资人和CRO公司也可以整合资本优势和项目资源,直接通过引进项目建立研发管线,门槛远不如创新那么高,留给Follow的时间不多。

当然,创新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尽管当下的竞争更多的是商业上的竞争,但激烈的竞争也倒推技术创新缓慢而稳定地进步,我们仍然坚定看好中国生物医药的未来。

参考资料

版 权 声 明

投稿/转载请联系微信:wzh910605
商务合作联系:18868193180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佰傲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