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小升初新政颁布后 我们看到了一地鸡毛

秦鉴君 秦鉴 2019-04-13


最近,对西安人来说,尤其为人父母者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小升初”新政。


此前,“摇号+面谈”的实施细则尚未公布时,就有媒体发现,有的本地培训班已开始积极“转型”,开办所谓的“小升初面试培训班”。


真应了那句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至于细则公布后,业内业外,议论沸沸扬扬,原本也在意料之中。


只是,质疑的声音如此之高——我们注意到,许多相关报道、公众号推文的下方评论中,质疑者占了大部分,倒是多少有些意外。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安教育与民众之间的心理鸿沟,已撕裂到何种程度。这其中,又暗含不少利益力量的反弹。


显然,西安的教育,正如其他许多一线城市面临的现状一样,它应对的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乱战横生的江湖。

 

目前公众质疑的几个问题,秦鉴君梳理了本地三家公众号平台下的评论,发现质疑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 对本地改革完全不认可,认为“摇号”相当于将孩子未来交给“命”。

这类观点认为:好学生就应该上好学校,差学生就该去差学校。公办民办差异化合理。


二.肯定改革有其意义,但不足以改变现实。


其中,第二点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状:


1.对电脑摇号、面试的透明公正存疑,担心衍生新的腐败,导致寒门中的优秀孩子,失去名校机会。


2.对摇号、面试无异议,但公办学校教育资源薄弱,与民办差距太大,没能解决大家切实痛感。


这两种质疑中,秦鉴君倾向于第二种:我们肯定教育部门在重压之下的“知耻而后勇”,但对其执行情况、后续改革的持续推进保持观望。


这种观点,应当是我们看待“义务教育”的健康态度。


至于第一种观点,表面合理,其实正映射了教育畸形的病根。

 


社会板结痛感下的教育畸形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个国家样式的方方面面都隐含在它的人民中间”。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教育同样如此。当下的国内阶层固化,底层向上的通道趋窄,就像一座王城的大门即将关上,进城人群便瞬间演变为哄乱。


有很多声音说,也的确有太多人认定,教育是底层向上层流动的唯一方式。于是,教育成为社会痛感的泄洪口。“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应试教育就这样大行其道。


原本,这种痛感只绵延于高考。随着痛感的激化蔓延,现在不仅是颈椎痛,尾骨也痛起来,更兼江湖郎中们的敲打鼓吹,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整个痛感链条便打通了。


总有那样一根“黄金链条”,将优质资源集中起来,其在缓痛同时,也大量攫取着利益。这根“黄金链条”的存在,也自然提升了整体系统的紧张。


试想,总共100张门票,“黄牛党”凭借资源优势,搞走了85张,大家自然唯黄牛党马首是瞻。“千金一票”也是超值了——毕竟,有票、没票,教育的路径从此天各一方。

 

义务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抗


关于义务教育,我国的定义是这样的,其实这一点也和大部分国家相若: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正如其描述,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


因此,义务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无差别”的基础教育。《教育大辞典》中将其定义为:“是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提高公民的基础素质的教育。”


显然,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校之间不该有大的差距,教育内容也不该有太强竞技性。


所谓小升初取消考试,会消解“奋斗”意志,误导人生成就“命”注定的观点,本身就违背教育理念,从其逻辑上也是瞎扯淡。


实际上,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求知本就是根深蒂固的本能:如幼儿学习语言、儿童学习技巧。没有人通过奋斗、拼搏之类打鸡血的方式,鼓励幼儿学会说话。


同样,成人之间的交流信息,也是“学习”的一种,没有人因为没打鸡血,就丧失了这种能力。


最后,学习能力的强弱,目前考卷的考核也不能体现。否则爱因斯塔就该一辈子困死在“小板凳”上,2010年的北京理科高考状元,也就不会被美国11所高校拒录。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原本就该有多元化考核因素,成绩只是其中之一,却不是唯一。


前面的那种流行但其实已经畸形化的观点,是把分数当做了“奋斗”的唯一载体,这些人如果不是培训机构、“名校”工作者,恐怕得首先反思下,自己的成功观是不是太简单、太幼稚了些?


现代统计学很早就发现,人的智商分布也存在“纺锤体”。极其聪明的和不聪明都是小部分,大部分人智力相差不大。


换句话说,大部分学子的好成绩,其实都是通过高压、高强度的训练(换句话说,高强度的资金、时间投入)堆出来的,而并非真的谁比谁更“优秀”。


再换句话说,当孩子在短暂却珍贵的成长阶段,能够获取多方面能力成长的时候,却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今后也许根本用不上的机械训练上,其中的得与失,孰重孰轻?


独立思考、课外知识的汲取,社会经验的积累,难道都不是学习,不是能力的提升?


说不客气一点,单纯把孩子禁锢在课桌上,以分数决胜败,这些家长们也不是真辛苦,是真的“偷懒,”自以为给孩子做了付出,其实是用简单粗暴的体力支出,替代“走心”!


我们已看到有太多高中还比较“优秀”的孩子,进了大学突变无头苍蝇,丧失学习动力、没有学习方向,沦为碌碌的仲永之流。无他,学习从来不是自主的,失去了外界的高压和培训加持,就像断电的机器人被打回原形——从来都没有锻炼出学习能力,加强的只有“充电”能力罢了。


这样的孩子,也许已磨灭原有天赋,又没锻造出足以独树一帜的才华,更无在残酷社会环境中闯荡的胆魄,如何实现“阶层流动”?


西安教育和家长们的“转型”


记得在某次会议上,西安某教育人士这么一番话(大致意思):我们必须打破贵族学校与普通学校的藩篱。要知道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你会接触各个层次的人群。而从基础教育开始的分层,其实是让孩子从小生活在分层的单一环境中。你没有从小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孩子,你便无法应对未来社会错综复杂的现实。


这话其实挺有道理。谁能说,目前五大名校所塑造的,不正是另一种“温室”?


家长们总期望孩子的未来一帆风顺,可一旦其坠入与此前迥异的环境(并非都是“优秀”的同事,并非总是很平坦优越的环境,这种几率是很大的),如何坦然自若而不至于惶恐失位?


还有另一种可能,如若孩子不幸从既往的“优越”中掉落,为人父母者、孩子自身能否适应这种反差,并继而有东山再起甚至浴火重生的可能?


由此而言,西安此次的“小升初”新政,对于简单将孩子人生成功孤注一掷于考试成绩的社会思潮,对于迎合这种心理的名校、培训机构是泼了一盆冷水。


当然,这是以非常之法,来抑制非常之症。


这一新政更需要后期公平公正的执行,需要对如“面试培训班”等新的市场变局的有效应对,需要加大经费投入,需要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的提振——后几点,是改变西安义务教育现状的根本。


面临巨大考验并须经痛苦蜕变的,不只是西安市教育部门(也许,更客观说,整个中国教育都面临着与时俱进的严峻考验),也包括广大家长们。而这一点,是过往的许多文章忽略的,也是本文之所以想要强调的。


就像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但是,这并不荒谬,而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谨以这句箴言作为结语与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闫杉   审核:酌月


往期精选

    

   最新消息丨“4·27”米脂伤害案死亡学生上升为9人!

    这个五一,1374架无人机将照亮西安夜,妥妥打破吉尼斯纪录!

  快讯|西咸X202路公交线路将于近期正式开通!

  西安速度|未来国内规模最大国际会展建筑群2020年建成

  “全科医生”姜建春将出任西安教育局长? 


欢迎投稿,一经采用,稿费500-2000,爆文重奖!

欢迎提供线索,一经发布,必有酬谢50-500元

邮箱:85332446@qq.com


专注思想 时政 经济

西安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


关注左边二维码
秦鉴君在这里等你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