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第一帝都,如何从“新”出发?

秦鉴君 秦鉴 2019-10-09



百度“咸阳”两个字,“天下第一帝都”,甚至“世界第一帝都”的美誉扑面而来。


这里曾经是大一统中国的首都,拥有包括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唐高宗与武则天等最知名皇帝的27座帝王陵墓,如今即将成为北方第一个开通地铁的省会以下城市。


这里是中国国家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然而,正如曾经的西安一样,历史的荣光与现实的尴尬,在这里狭路相逢。


这座12年前还是陕西NO.2的城市,现已多年落在榆林之后,甚至在园林城市建设方面亮度十足的宝鸡,都大有将其“追赶超越”之意。


在贴吧、知乎,常常能看到老咸阳们热情的表达对“咸阳湖”和“人民广场”的迷恋,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咸阳人,在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出谋划策。



不论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还是倾诉内心的焦虑,言语中,都潜藏着对这座城市转型升级的希望。


2016年9月12日,米尔肯研究院亚洲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了“2016年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


报告内,中国三线城市的排名中,最佳表现城市前十名分别为:舟山、潍坊、泰州、襄阳、苏州、南通、宝鸡、眉山、宿迁和六盘水。



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大部分来自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重要城市集群,或是“一带一路”战略等中央政策的受益者。


最佳表现城市排名展现了新的区域发展趋势——中国正在实施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市场的发展政策,多个重要的西部和西南地区城市都因这些政策取得强劲的增长。


报告结果表明,不断增加的开放性、经济结构调整和通常以主要城市集群化形式推进的城镇化,正在引领中国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而与之相应,城市产业体系老化、缺乏新生事物,正是中国内陆城市普遍要面对的转型之痛。


具体到咸阳,不得不提当年威风八面的如意、二棉、七厂、八厂、505,倒闭的倒闭,兼并的兼并,低迷的低迷。


市场严酷的淘汰了老化的产业体系,同时,在旅游、文创等新兴产业上缺乏亮眼表现。再加上在咸阳GDP中贡献良多的煤炭行业,亦因“转型升级”的时代趋势,潜力不再。


种种迹象都指向: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像近年的西安、宝鸡一样,从“新”出发了。



在全国城市比拼“行政效能”革命的当下,创新已是路人皆知的致胜宝典。


问题在于,对于区位、资源、人口等条件不同的城市,其能够激发出能量的“创新”是不同的,而其发展策略也必然要“量体裁衣”,方能体现创新,对城市的发展实现反哺。


就咸阳来说,其与GDP达其三倍的西安比邻而居,西安对咸阳的“虹吸”效应不言而喻。因此,咸阳的创新发展,必然不可像西安这样的追求全面,比拼规模,而应该将力量集中在一点,做“中央突破”。


那么,咸阳的答案是什么呢?


上周末,秦鉴君去咸阳高新区办事,沿河堤路向西,中途看到河对岸一片热闹,遂停车查探。



隔河相望,百十个吊车施工的场面热火朝天。翻图查阅,在建建筑群是将于2019年投入使用的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

 


与此同时,秦鉴君更注意到河这畔不远,是咸阳高新区正在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园。


也就是说,交大创新港和咸阳高新区,仅一河之隔。


这样的规划布置,有助于两者联动发展,显然是用意深远的。


如果回顾咸阳高新区的历史,会发现它的成立,只比西安高新区晚一年,在成立之初,便围绕着当时的彩虹厂,建起了电子工业出口加工区。


不过,多年来位列省级高新区的咸阳高新区,到2012年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国家级高新区既是对咸阳高新区发展多年成绩的认可,更关键的,是鼓励咸阳创新发展的信号。


由此开始,咸阳高新区迎来了激变!


2015年后,咸阳高新区先是整合了园区已有企业,然后明确了发展方向:围绕三大支柱产业招商引资。


这三大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和新型合成材料。这也是咸阳发展至今的“台柱子”产业。

 

在咸阳高新区的官网的一则通知下面,秦鉴君翻阅了截至2017年入驻咸阳高新区的企业名录。




这份企业名录的信息非常全面,登记样板不仅包含单位名称,还涵盖了产品服务、公司地址、电话、邮箱和网址等内容。


秦鉴君注意到,在电子电器产业类中,部分单位名称及产品服务如下:




看出来了吗?


这已经是一个小而全的,自成一体的全产业链。


这意味着咸阳高新区,已经有了从材料到工艺、从科研到加工,进而完整生产出电视、电脑显示器等产品的能力。



其他两大支柱产业同样如此。 


另外还可以从名录中看出,三大支柱产业是实打实的主体,可见咸阳高新人并没有贪大求全,也显现了规划执行的坚决与魄力。



论集中火力干大事,贵阳是个鲜明的例子。


这座曾经的中国最穷省会城市,居然“胆大包天”打起了“大数据之都”的主意。无论从区位,还是家底来讲,贵阳都不具备和北上广,甚至杭州、成都竞争的能力。


其实,最开始贵阳所谓的“大数据”,也就是搞大数据机房罢了。


但是,诸多一线城市的产业优势,比不过贵阳超常规的全力以赴,重点发力。其优势有二,一是能以有限资源,在相关产业内,短时间内取得最大进展;其二,“大数据之都”这种精确定位,使其在城市品宣方面站到制高点,能够迅速拉动城市影响力,带来投资和商机。


如果说产业布局是硬件,城市宣传是软件,这两者在“精确定位”下,便能高效地相互促进,其结果就是,贵阳连续几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省会之首。马云、马化腾、郭台铭等人已成贵阳的常客。


某种程度上说,贵阳的成功恰恰带给咸阳信心:术业有专攻,单项冠军未必不如十项全能,拼出特色,就不怕没有未来。


在回忆当时对产业的取舍时,咸阳高新区一位干部用了这样的话: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扬长避短,规避同质化竞争。


事后来看,当时的抉择是正确的。


咸阳高新区的“舍得”很快见效。在2016年度的国家高新区评价通报中,咸阳高新区排名上升24位,是国家级高新区中进位幅度最大的。


从高新区官网上获悉:2018年上半年,咸阳高新区营收收入同比增15.4%,工业总产值同比增17.7%,主要经济指标双过半。达康药用胶囊生产项目、生益科技三期项目、西部智谷、中港·万海细胞制备中心、启点·科技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密集开工。除此之外,隽美电子科技园项目、丝路医学科研、东泰医药产业园等重点签约纷至沓来。


而咸阳从贵阳得到的另一重启示,是在突出特色产业的前提下,加大城市品牌的输出,将“第一帝都”富有活力的现代一面展现于世人面前。


比如西北地区首条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便落定咸阳高新区;比如冠捷生产的电视机,将通过中欧班列发往德国、波兰。这些信息,外界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事实上,低调务实的咸阳人也在尝试适应移动互联网下的“自我营销”。比如咸阳高新区举办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协办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还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这些赛事活动与双创实践,持续坚韧性地扩大着咸阳城市的影响力。


基于此,秦鉴君觉得,咸阳人不妨将已经喊出的打造“东有西安三星,西有咸阳彩虹”,打造中国西北“药谷”的口号,喊的更敞亮、更大胆一些。这样既能喊出咸阳人的雄心,也能喊出咸阳人的闯劲。让更多走出咸阳国际机场的访客,注意到身后这座此前没有关注过的城市。




咸阳其实一直在努力。


青春四射的咸阳,come on!



作者:虫子  酌月

     编辑:虫子  审核:酌月

PS:现在微信改版了,很多人跟秦鉴君说找不到秦鉴。其实只需要把秦鉴君加入星标就可以了,只需要三秒钟,现在就教你如何置顶秦鉴。


赶快跟着示意图设置一下吧,之后就能在订阅号消息的顶部找到秦鉴君。


往期回顾

►听说,日本想在西安订张“船票”?

►扼腕李咏,更惜崔永元

►我过光棍节都没空,还过啥“程序员”节


欢迎投稿,一经采用,稿费500-2000,爆文重奖!

欢迎提供线索,一经发布,必有酬谢50-500元

邮箱:85332446@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