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五岁少年坠楼,谁的锅?

秦鉴君 秦鉴 2019-10-08


一位少年的坠楼自杀悲剧,让人们再度聚焦西安。


这个孩子的死,其祸因被家属描述为“剃发”。


一次剃发引发的血案。


10月2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太白校区,因学校要求不得留长发,15岁男孩小毕,被林姓班主任带走理发。



关于理发事件,家属与校方用了截然相反的两个词:一个“剃”字,一个“理”字。


前者锋芒毕露,后者有条不紊。一方催逼,一方推挽。其背后情绪的针锋相对,也是显而易见:前者有丧子之愤;后者则想尽快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真相到底如何?

 


1


微信显示,当天班主任与男孩父亲微信沟通,“头发理得短了点”,请家长理解,和孩子做好沟通。此时,双方和颜悦色。



这样的场景,现实中并不陌生。


望子成龙的家长,重点学校的班主任,又是初三时节,谁都不愿在小小“理发”问题上发生纠结。


不料,这一“沟通”,就导致了连续十多日,少年拒绝返校。


11月2日,孩子在其家所在小区自杀。


如今,家属在学校门口拉横幅,索赔百万。


此前的友好“互动”,此刻都成了“杀人”罪证。


理发,或者说剃发,会不会致人受辱,而后自杀?完全有可能,也不必因此对死者横加指摘。


就在300多年前,我们这片土地上,还曾上演过“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荒诞。不过,当时的头发,是一种政治宣言,同时又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伦理制约。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次事件中的剃发,是否会导致严重“受辱”,甚至说,成为自杀的关键?


首先,“不得留长发”是很多学校普遍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遵守,这一点应无异议。


值得注意的,却是理发方式。


小毕是被老师带去理发的,这样的学生,在全班中有多少?我想,就算不是一个,也是屈指可数。


诸位是否可以想象,你被老师单独带走理发,被全班同学众目睽睽的场景?


而从目前曝光信息看,该生学习成绩尚可,并非日常品性不良的“坏学生”,突然逢此遭遇,其自尊心受创如何?


更令人质疑的是,在此之间,有未发生什么隐情?双方是否有不愉快互动(据事后小毕要老师“提命来见”的信息看,这不是一次快乐的理发,甚至小毕还在理发中,匪夷所思地要求理短,最终近乎“光头”)?


其次,被剃发后一天,小毕发了这样一则信息。



从信息看,小毕怨气很大,甚至在回复中说,“姓林的给我推光头了,不去砍他就挺好了”。而主信息竟有23人打赏,这些人,是小毕的朋友,抑或同学?或者都有,但显然,对学校的负面情绪,在这里赢得了共鸣。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小毕此时还没有丧失理智的冲动。


令人好奇的是,剃发次日,气头上都没有自杀倾向;何以十多日后,突然就“想不开”了?


第三, “剃发”事件一周后,班主任曾主动家访。


这里有一个细节,小毕表示家长和他有多次争执。


如果此刻小毕对老师怨气未消,只能说明,争执对他的伤害,比“被剃发”还让他无法忍受。以至于不得不向“辱己者”诉苦。显然,家庭的争执,此时成为小毕承受的另一重威压。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此前,小毕还发生过离家出走。


第四, 11月2日,家长准备去学校办“休学”,发生了小毕自杀事件。也是29日家访时,双方沟通了若无法返校,办理休学的事宜,班主任还要求小毕复述了休学的相关情况。相隔如此短时间,很难不令人质疑,家访后,小毕和家长有没有发生更多的、强度更大的“争执”?


第五,小毕离世前,给同学发过这样的消息:



诸多信息并不清晰,比如“手机没了”是何意?是手机断网,还是没收智能手机?孩子在初三节骨眼上闹休学,家长予以“强制手段”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这点看,“是我爸逼的”这句话说明,小毕之死,其家庭的锅甩不掉。


至此,再回味家长与教师互动的那条短信,不能不令人感且慨之。



班主任带少年去理发,少年不得不从;家长对班主任各种唯唯诺诺,回到家就要对孩子“加强管教”。这样能不激化少年的逆反心理吗?


盘点相关文章,更多辅助信息浮现出来。


有人透露,这位家长有家暴倾向,孩子有轻度抑郁。



如果这一信息确凿,便不难理解孩子遗言中那句话了——“我活着不做不想做的事,不得不做的话还不如去死。


于是一条粗糙的逻辑链条浮现出来:老师要我理发,我不愿意,被迫理了;理发后,嫌丑不想出门,却被粗暴管制的家长强迫返校,否则就持续施压,“不得不做”,于是“不如去死”。


受委屈?你TM给我憋着!


老师的强迫管教,是外人,也有出门在外的规矩;而家,对缺乏自立能力的少年来说,是唯一的港湾,而这里仍是粗暴的“管教”。


就这样,在两堵铁壁之间,没有一处柔软,接二连三的逼迫,触动一个敏感少年的生死机关,似乎不难理解了。



2


此时此刻,比标题党更关键的是真相:让家庭的责任归家庭,学校的责任归学校。


比如,即使未遵从校规,由老师带走理发的前因后果何在?小毕何至于冲动中要求“理个光头”?并对教师如此莫大怨恨?


这些,亟需具体细节和场景还原,让真相来昭告清白。


期望进一步还原真相的缘由,除了让死者安息、生者豁然,还有助于让人们更加明晰悲剧的根源:


一个已经产生“我活着做不想做的事,不得不做的话还不如去死”心理的孩子,难道最要紧之处,不是给予心理疏导,让他先找回快乐的感受?



不能让孩子快乐活着,考再高分数,上再好学校,岂非舍本逐末?


一个常识性问题,长达10天未及化解,反倒错上加错,直至无法挽回。双方的互动,已经偏离到何等夸张?


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和家长最早关于理发的沟通,在已知孩子情绪的情况下,仍在提醒“以此言志,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孩子的心理感受?不存在的。


懂教育的,给不了他所需;有亲情的,给不了他温暖。


大家都已麻木,见怪不怪。

 


3


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长,熊教育。


就在12日下午,西安市教育部门发布通知,就本地连曝的老师打学生事件,要求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排查工作。大概看了,多是围绕体罚,呵斥、批评之类。


我相信,这不过是一些畸形的奇葩,但问题是,那些没有这么畸形、相对像样一点的教育怪相,能被揪出来吗?


当下一位少年发问,关于生命的课题时,谁来给予清晰回应?


不希望教育成为对孩子的双面夹击。若生命无幸福,则成绩有何意义?


当教育自身仍然面临着大量问题(我觉得短期内解决不了),对于家庭来说,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何以补其短,而不是“变本加厉”?


记得一位教育学者说过这样一番话:


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还有这样一段话: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他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就此可见,对于一个少年来说,一对明智又敏于自察的父母,是比北大清华更“可羡不可求”的机缘。


如果小毕父母,但凡有前述一丝这样的认识,是否就有望挽救孩子的命运?


愿悲剧不再上演,这是单纯的祈愿。


悲剧永无休止,它会继续教训糊涂的爱。



作者: 酌月 

编辑:妍妍  审核:酌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PS:现在微信改版了,很多人跟秦鉴君说找不到秦鉴。其实只需要把秦鉴君加入星标就可以了,只需要三秒钟,现在就教你如何置顶秦鉴。

赶快跟着示意图设置一下吧,之后就能在订阅号消息的顶部找到秦鉴君。


往期回顾

►西安的“大水”“大鱼”

►西安凭什么“硬”冠全球? 

►陕西官场巨震 最慌的是谁


欢迎投稿,一经采用,稿费500-2000,爆文重奖!

欢迎提供线索,一经发布,必有酬谢50-500元

邮箱:85332446@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