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中国创新城市发展,为何从“西咸”破题

LINN 秦鉴 2019-10-08


2019年,中国的后改革开放时期开启。


新旧交替。在西北城市面前,有个问题迫在眉睫:下一个四十年,西北何以争胜?


十九大报告提出,未来中国的发展格局,应是“东西双向开放”,迅速缩小东西差距,实现东西两翼齐飞。


与之相对应的现实是:全国GDP排行榜上倒数五位的省份中,四个在西北。


因此,如何振兴西部,特别是连通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北,是中国尽快补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的首要课题。


在这其中,作为西北五省中综合实力最强的陕西,其带动作用的发挥是重中之重。


与之相关,我们看到一波政策红利涌向陕西。


从某种意义上讲,陕西乃至于西北振兴,一定阶段所能抵达的高度,正紧密关联于“创新城市发展”推进的深度与广度。


为此,西咸新区,就是一个 “探路者”角色。



距离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级新区,转眼已经5年。



为何关中呼唤“创新城市”


西北城市面临的一大制约,在于其位于中国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之一。


古时天府之国的关中,面临的痛感更为强烈。


一方面,这里是陕西乃至西北的“心脏地带”。其面积仅占陕西25%,却集中了陕西60%的人口、73%的GDP、80%的科技实力和工业。


另一方面,关中生态基础薄弱,已经不堪重负。


从资源上来说,以水资源为例,关中多年面临结构性缺水,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15.4%。


与此同时,偏重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受限导致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阻碍关中城市发展的“拦路虎”。


而作为陆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关中区域,经济振兴是民生需要,是国家发展需要。为此,改变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2014年1月,西咸新区被国务院批复为中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值得注意的有两个关键词,“中国首个”和“创新城市发展”


这种前所未有的定位,恰恰体现了国家发展对于振兴陕西的高度期待:陕西如当年广东,被放置在了改革开放最前沿。其探路“新型城镇化”和“未来城市”的深意,跃然纸上。


时隔一年后,习近平视察陕西时,对陕西工作作出“追赶超越”的四字定位。


且提出,要发挥西咸新区作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田的综合功能。


关中区域作为中国生态最脆弱区域,其若能实现“追赶超越”式发展,其对中国城市打造2.0未来城市的启示作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于当年深圳特区在对外开放层面,对内地的启示。


去年出版的《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中肯定了这一点,西咸新区多年探索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发展思路,对雄安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显而易见,西咸新区在承载陕西乃至西北崛起的历史使命层面,肩负重要的战略使命。



从“三个更新”看未来城市


从规划能看出这份设想的彻底性:882平方公里范围,三分之二土地作为农业和生态用地。这是个田园与都市共存的模板,十分相似于英国20世纪初提到的田园城市构想。


▲西咸新区海绵城市中央绿廊


简单说,就是不再追求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方式。之所以如此,也是尽可能为生态、经济增长双轨制发展提供空间。


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更新。


一是“生态更新”。以新区力推的“海绵城市”为切口,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就此而言,新区力推的“海绵城市”,其特征即打破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旧城市特征,以生态手法处理水问题,相关材料和植物一层一层减少径流水量、减少径流污染。


此外,空气流动本身,与水的自然循环有关。海绵城市有助于重建区域内空气、水的微循环,帮助空气扩散。


二是“能源更新”。解除传统发展模式,对于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节能、减排的治本之道,在于新能源普及。


关于新能源,人们尝试过很多,可供大面积推广的却不多。其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经济;二是量大;三是环保;四是效率高。


目前太阳能效率太低,风能不稳定,电能实际是需要其他能源转换的。眼下最有应用前景的,是国家2016年列为十大治霾技术的干热岩供热,也就是地热。其不产生碳排放,效率和储量都很可观。


以一个采暖季(4个月)、100万平方米建筑为例,干热岩供热可替代标准煤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36吨。其运行成本仅为燃煤集中供热方式的35%。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4610亿吨标准煤,超过全陕西4143亿吨 的煤炭储量。


三是“产业更新”。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引入和配置效率更高、更亲善环境的新兴产业,让经济获取新的增长点的同时,化解新老产业交替的就业问题。


新区五大新城各有其定位,从其规划上,确定了其立区之本,即向新兴产业倾斜。


三大更新的成效,在新区已经初现疗效。


据去年1-4月数据,西咸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7.1%;其中PM10浓度下降8.7%,PM2.5浓度下降15.9%,改善幅度,位列全陕西第一。


新区现已规划建设大小水系45条和湖泊、湿地23处,而其海绵城市试点,成功应对多次城市暴雨,已经冲刺至全国最优水平,其成果还作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亮相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


“能源更新”方面,新区采取该技术供暖的建筑面积已超200万平方米。去年8月,冰岛极地绿色能源集团与西咸签约,有助于带来北欧最先进的开发经验。未来有望在取暖之外,实现干热岩发电。


“产业更新”层面,宝能新能源汽车、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体、洛克菲勒文化中心、三一西安产业园、坤同柔性屏等新兴产业项目,在招商中比重正逐步加大。


2018年3月23日,宝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落户西咸新区


仅以2017年落地沣西新城的全国首个硬科技小镇为例,现已有注册企业700余家,实现高技术就业3000余人,年产值已达8亿元。


2018年前三季度,西咸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3.8%。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项指标增速,位居全陕西第一。



大西安新中心的“示范”效应


目前,西咸新区已走过5年,其累积的先进经验如“证照分离”、“海绵城市”、3450改革试点等,均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典范。



如果说最初五年,是新区“雏形初现”的探索,那么未来五年,即是其成长壮大,开始向周边施展影响的时刻。


如刘太格所说,规划引领的真正效果,往往还在三四十年后。目前只是西咸新区获批的第五个年头,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项目的落地仍处于进行时,一座创新之城不过初具雏形,在教育、医疗、交通等诸多领域,均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这里,想起北宋反攻西夏的战事。


西夏骑兵来去无踪,宋军因机动力差距,只能被动挨打。但在后期对夏战事中,宋军发明了“堡垒战术,”即先修筑堡垒,形成一个个据点,然后依托据点,一点点进逼。


事后证明,恰是这种“稳扎稳打”的慢功,取得了宋对西夏最大胜绩,剽悍的西夏人被迫认输求和。


国家级新区,就像中国探索未来城市的一座座堡垒;而西咸新区,正是关中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桥头堡”。


2017年,西安代管西咸新区,大西安新中心得以确立,这意味着以新区为轴心,联动西咸两市发展的构想,向前迈出一大步。



其对区域内的助力,除了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恰是推进“精细化”管理与建设的制度与观念。


比如,其以科学规划为先的布局设计,让城市发展更能有效统筹资源;再比如,微观上,为完成一个落地项目,有些部门会提供比专业机构更精细的资料分析,让企业都感到吃惊。去年下半年,引入日本7-11便利店时,办理现场几乎是手把手教企业代表,用了22分钟,就完成了全部手续。


而在海绵城市和新能源开发方面,新区更是集中了一批有激情有抱负的“工作狂”学人和干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大西安新中心也需要从地基,一层一层扎实筑起。


我们会发现,就像国外许多发达区域如新加坡、纽约所走过的,当城市真正实现创新发展,生态和谐与城市进化,并不存在“左右互搏”的矛盾。


向西开放,重构新陆权,依托这一历史机遇,中国改革开放2.0时代的下一个40年,需要有西咸新区等西北创新城市的一席之地。


彼时的未来城市必然更能贴近“以人为本”:不只有生态的青山绿水,亦有发展机会的海阔天空。

 

   作者:LINN 

 编辑:一木子南  审核:酌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权健:呆在你的“笼子”里!

辟谣神反转 崔永元丢给最高法的“烫手山芋”怎么接?

2019新年献词:无问西东,且听炮响!


欢迎投稿,一经采用,稿费500-2000,爆文重奖!
欢迎提供线索,一经发布,必有酬谢50-500元
邮箱:85332446@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