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新报道鲍毓明哪错了?

秦鉴君 秦鉴 2020-08-28
来自专辑
秦鉴君怎么看?

 

大家好,我是秦鉴君。


法律人鲍毓明性侵案,这两天传播得沸沸扬扬。


我们转载了两篇稿件,但一直没发声。


有点愤怒,也非法律专业出身,害怕笔头子不准,有失偏颇。


但今天,感觉可以说说了。


原因,在于《财新》出了一篇重磅报道《特稿|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


财新在其官微上这样描述:“这更像是一个自小缺少关爱的女孩向“养父”寻求安全感的故事。



显然,相比标题的“中性”表达,这句推荐是有倾向性的。


它是在针对现下的舆论说话。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事情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


那事情到底是哪样的呢?



1.

在此之前,带给舆论最大影响的,应该是《南风窗》那篇《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的特稿。


相信大家有很多人读过这篇报道。


截至目前,该文在公众号端已达到“在看10万+”,差不多阅读有千万级了。



但不得不说,尽管这篇文章看的人义愤填膺——这养父真是禽兽不如啊!


但另一方面,它不是很公允的报道。它不够“冷静”,过于自媒体化了。


我觉得它语言的情绪化,甚至超过微博网友松墨采写李星星和李星星姐姐所写的长文。其中,还有“巨痛,从下体一直冲到肚子里来,她流血了”这样跨越时光,去书写3年前伤害细节的笔法。


这样的笔法,我在“滴滴司机劫杀女乘客”风波后,在17岁少年跳桥自杀后,在一些自媒体文章里读到过,后来有舆论抨击“吃人血馒头”,先后有这样的号被封停。


所以,初读此文时,曾有媒体工作经验的秦鉴君有点不舒服,再三确认这并不是一篇自媒体文章。


我完全可以理解,《财新》记者出于新闻专业,对此类报道手法的鄙夷。乃至于《财新》记者在朋友圈发出质疑“媒体同行们如狼似虎,都太八卦了吧”,我觉得也没问题。


这就像北大女生包丽事件被《南方周末》报道时,《三联人物周刊》刊发评论《有罪推定?——为什么我们不这么报道“不寒而栗”的新闻》,说相关报道没有只采访了单方面,不够公正客观。


但我想说的是,指责总是容易的,此时最需要的是,指正的媒体以身作则,拿出足以对冲对方的“偏颇”的报道。



2.


很遗憾,这次《财新》没有做到。


《财新》和《南风窗》截然相反,采访了鲍毓明、部分志愿者,及部分接近警方的“消息人士”,但奇怪的是,受害者兰儿没有接《财新》记者电话,兰儿母亲拒绝《财新》采访。


于是,这仍然是一则事件中某一方缺席的报道。


《财新》是怎么报道的呢?


它单方面记录了鲍毓明的自我澄清。


在鲍毓明口中,他们只是名义父女,因为单身无法办理“收养”手续,实质是恋人关系。


“收养之初,兰儿(化名)母亲称等兰儿到了年龄与他办理结婚手续。”


“兰儿自己也说一看我就面熟,像失散多年的亲人。”


“她自己也说爱我愿意这样陪我一辈子。”


“每次分开时都哭着说,叔叔我不想让你走。”


“她回去之后我们天天QQ聊天,她还说想念我。”


“她总想缠着我聊天,时间短了还不行,一聊还得聊一小时。”


2016年12月,因为“叔叔要去看一个19岁的女孩”,兰儿就生气了。


文中引用志愿者、聊天记录等多处信息,证明“恋人”关系是靠谱的。


“消息人士称,兰儿曾对警方承认,自己与鲍毓明是恋人关系,帮助志愿者也看到兰儿在报案之后仍然与鲍毓明来往密切。”


“一名接近警方的人透露,兰儿和鲍毓明同时去派出所做完笔录后,有时会拉着手离开。”


“老师帮我找了很多富二代家庭,特么都喜欢我也可以办理手续,我有很多次可以当富二代的机会,但我拒绝了,我选择了你是不会变的。”


鲍毓明口述并以聊天记录为据,称没有限制兰儿自由。


“我给你安排的学习生活条件是人上人,一百个人中也没有一个能享受到的。”


“兰儿手里有钥匙和房卡,自己会下楼到海边玩,会去图书馆看书,我还帮兰儿请了家教。”


同样是鲍单方说法和聊天记录,称母女二人似乎迫切想要兰儿嫁给他。


“他们俩越来越直接谈论爱情和婚姻……两人甚至开始讨论婚纱。”


“我化妆漂不漂亮呀”“我一定会加倍珍惜你这个女儿+妻子的。”


“她想过好日子,所以她就有非分之想,就是想各种手段比我,满足她的条件,软硬兼施的。”


否认性侵三年事实,称是被兰儿“陷害”了。


“鲍毓明称,自己和兰儿相处三年,也只是偶尔见面,并没有长期生活在一起过,加在一起也不过几十天。”


“她报的是假案,报假案是兰儿折腾的一种方式。”


“因为没时间陪她聊天,所以在北京报警。”


“2019年初我还按她说的送了订婚钻戒,我也为了等她而一直单身,没想到最后等来的是这个下场。”


其实到这里,也可以发表出来,客观报道即可。


遗憾的是,记者并未做到保持清醒,反倒将自己代入片面信息,做了以下推测:“如果鲍毓明所言为真,那么兰儿是一边收到钻戒,一边在寻求社会各界对她这位受害者的帮助。”


这是在暗示什么?


心机婊、两面人吗?


类似的论述夹杂在鲍毓明等人的“指控”中,真的从头到尾,变成一篇为了舆情反转而反转的报道。


 

3.


如果说报道本身表述仍较为“含蓄”,那么疑似该记者在朋友圈的评论,则轻率之色,溢于言表:


“小女孩13岁照了个留美归来的sugar daddy(秦鉴君注:“甜心爹地”,在国外指有钱的成熟男士,他们通常寻找年轻貌美女性作为伴侣,慷慨赠送物质财富),到了20岁开始到处哭喊自己被强奸”。


 

记者自以为洞察人性,发现了真相,还发出以下的感慨:
1.这是一个旧社会的故事;2.她是你们生命之光、灵魂之火;3.只是这个50岁的男人从未获得监护权;4.小女孩从小缺爱,不得不随便找个叔叔依靠,长大了变心了,这本是自由选择,但她没有选择,可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屋子里的大象你们没看到,那就是她退出了,也没有了在社会上独立自由生活的机会,所以抑郁症;5.感谢正直的伙伴们的支持。”

 


只想问:您是如何在没有采访到兰儿的情况下,大义凛然得出上述观点的?您是社会学家么?预言家或是心理学家么?


您的名字,貌似还是女性记者,为何对一个素昧平生的小女孩,怀有这样居高临下的冷视?


对,使我反感的,不止是这位记者的片面之词,更在于她“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语气。我们知道,《财新》记者在同行中算整体学历、见识、水准比较高的,但这位记者言语中的轻狂(“反正我不写”“为了写这篇稿子,错过“云云),令人瞠目,这或许才是本文偏到阴沟里的关键。


如果这是这位记者偏颇也倒罢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财新》官方竟也偏听偏信,在推荐本文时,贸然甩出一句,“这更像是一个自小缺少关爱的女孩向养父寻求安全感的故事。”


观点有了,洞见新闻的“反转”角度有了,流量有了,关注度有了,都有了。


最核心的“人”呢?


对新闻中“人”的尊重与体恤呢?


 

4.


不能说《财新》的报道,因为偏听偏信,就是不实的。


它可能提供了部分真实,即我们要把《南风窗》和《财新》结合起来,它们采集疑似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方的说法,完成了真相拼图的各自板块,让我们看清:现实,永远比一边倒的报道更为复杂,人不是单纯的天使,也绝非彻头彻尾的魔鬼。


但我们同样也应牢记:局部“真相”不等于真实。抱着一根象鼻就说大象像蛇,只会陷入盲人摸象的笑话。


更重要的是,如果因采集信息不对称,发生重大失实(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其对已经陷入心理重症,多次想要自杀的兰儿,将会带来多大的伤害?记者是否考虑过这个后果?


红星新闻采访兰儿代理律师吕孝权时,他透露,此案涉及了人性、伦理、道德、法律等多个方面,案情比目前报道中所披露的情况更复杂,因此才更需要报道节制,对未知部分保持敬畏。


 

5.


为什么当事人会出现言行矛盾,这里分享两个故事,或能帮助大家理解人性的复杂。


一个故事源自微博网友“小椅子Zoe”分享。它来自苏格兰剧作家David Harrower的剧本《黑鸟》,来自一个真实案例。


有个12岁女孩和一个40岁男人谈恋爱,发生性行为。但在私奔路上,女孩逃走了。


男的最终被抓,判刑15年。


出狱后,女孩已经变成27岁的女郎,回来找这个男人。


男人很羞怒,问:你来干嘛,到底要什么?


女人不断试探,其实只想问清一个问题:当年他们之间究竟是他所说的爱情,还是一种(对幼女)性的癖好?


男的问她:那你那天为什么要走呢?


女人说她也说不清,但她表明心迹说,我当时有些事没有说出来,因为我想保护你,如果我全部讲出来,你就不止判这些年了。


两个人在互相试探和表明心迹的过程中,再次彼此信任。尽管过了这么多年,两人人生都毁了,但终于都是成年人了,可以在一起了。


就在两人相拥而泣时,进来一个小女孩,那是男人的继女,对他的亲昵举止,一如女主角当年。


女人立刻精神崩溃,冲了出去。这些年她的困惑与迷茫,终于找到了答案。


在这个故事中,女主角对男人产生了感情,但男人不断寻找幼女的行为,击溃了她的安全感和信心。在鲍毓明案中,他是不是电脑上也存有许多未成年性题材的色情片呢,并后来还多次访问“送养”的用户空间呢?



 

6.


还有一个故事,展现出这样的残忍真相:


不少受害少女,会说服自己爱上施暴者,这样就不会觉得自己太脏,就不会那么痛苦。


网友@贴着创可贴的太史毛球,讲了一段曾被表哥性侵的经历,这里不打字了,贴图如下:

 


只想问一句:这样的“自愿”、“亲密”,究竟是真正的恋爱吗?何况鲍案中的“自愿”,也不过是他一面之辞。


为何记者竟能毫不负责地甩出一句“长大了变心了”?


这是无知,但通过舆论的放大,这变成诛心的利刃。


 

7.


村上春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
在高墙与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
而在鲍毓明一案中,我们应不难判断,高知高管的鲍毓明与未成年、学业未竟的兰儿,谁属于更强势的墙的一方,谁属于更容易被操控被围困的“鸡蛋”。


他们的较量,是天然不对等的。


如果这个时候,法律和舆论也丧失对弱者的关照,那鸡蛋,只有大概率被拍碎的可能。


我们呼唤法治正义,呼唤舆论道义,无非是希望弱者被强者伤害时,给予前者自我保护的机会。相反,弱者如螳臂,能够击伤战车的几率,太小了。基于事实来保护弱者(不是说舆情罔顾事实干扰司法),或者说在真相未清前,减少对弱者的舆论伤害,这应该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底线。


兰儿代理律师吕孝权已不无忧虑,他说兰儿现状不太好。


“所以我特别怕一些舆论的走向,因为网络舆情中负面的破坏力、爆炸力,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现在这个孩子已经基本处于崩溃的边缘了。”


举多少相似案例,或许都无法解读兰儿,或许最能理解兰儿这三年境遇的,也只有兰儿自己。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事实未清前,一定慎作报道,慎作评判,不要让最坏的情况发生。


写作这篇文章,不是完全否定《财新》。


我敬重它在以往诸多大事件,包括此次抗疫中的奋勇发声。


我今天读《财新》,明天也会阅读。


毕竟一家媒体很大,一个记者一次失误,不能一杆子打所有人。


但希望以后,诸多大媒体 包括财新,能以此为戒,用更专业客观的态度,对待笔下的每个人。


加缪说:人世间的罪恶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


作为媒体,应该与这种“愚昧无知”战斗,而不是因傲慢和流量自陷迷瘴。


你们说,对吗?


(完)



附:《财新》全文

 

 

作者:酌月、杜生
编辑:blanka  审核:Linn

想和秦鉴君聊聊?长按扫描下列二维码
ID:x19991216349
欢迎投稿,一经采用,稿费500-2000,爆文重奖!欢迎提供线索,一经发布,必有酬谢50-500元邮箱:85332446@qq.com/15829003127(同微信)

往期回顾

◆ 千万不要说“我觉得今天北京有点热”

◆ 李星星口述|“养父”鲍某明强暴史与警察渎职经过

◆ “打倒张文宏”



秦鉴法律咨询合作机构北京市炜衡(西安)律师事务所


如果您赞同我们 请留下“在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