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忙着说王雨磊是“受害者”

秦鉴君 秦鉴 2021-07-05
可能很多朋友已经知道这件事了。


10月9日,华南理工大学发布公告,解聘该校教授王雨磊。



这是一位出生于1988年的社会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是该校网红教师,上过电视,出过书,以谈吐幽默闻名校园。


本是一位前途无量的80后。


结果,9日下午2点多,被一位年轻女孩在该校笃行楼前,控诉“强奸了我”。


后来,女孩据说哭倒在地,被其父背走。


事件吸引了很多学生,有人发照片上微博,迅速引发轩然大波。


于是,就有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快刀斩马谡”,神速公关。


紧接着,次日王雨磊发表回应声明,内容180度翻转:


1. 和女方非师生关系,工作场合认识,年龄相仿(男方32岁,女方27岁)


2. 双方于去年6月自愿交往,当时男方谈妥离婚事宜,未办理离婚手续,承认违反教师职业操守;


3. 交往一个月后,因不合适分手,自此再未见面,女方不接受,提出不合理要求,造成感情纠纷。


4. 女方9月5日曾前往公安机关,以性侵为名报警,警方经调查不予立案,遂先后于国庆前和10月9日到学校哭诉“强奸”,系诬告。


很多人大跌眼镜。舆论开始向女方呼啸而去:


又一个梁颖?

 


先说说,这事谁说的可能是真的?


目前缺乏警方调查的详细信息,但综合双方各自表达,其实疑点还是很多。


9月5日警方未予立案,能否证明当初没有强奸?


须知双方“自愿交往”是去年6月期间,如果交往之初确有“性侵”之实,今年9月报警还能找到“犯罪事实”吗?


反过来看,说双方是师生关系之类均为网络传言,女方信息其实只有到学校的所谓“哭闹”,也就是只言片语中的“强奸指控”。目前女方姐姐回应王雨磊的回应说:“妹妹情绪不稳定,在医院治疗中,随时有生命危险,好些了我再联系你。”并称在准备材料。


令人疑惑的有以下三点:


1. 如果女方确系戏精,为何一度哭倒,现在还在医院治疗?


2. 女方说王雨磊强奸很多人,以何为凭据?这不能偏听双方任何一方表达,而王也没有回应,需要警方更多调查信息为准。


3. 王说两人交往一个月就分手了,“再也没见面”,为何女方于去年11月底,仍在向王的前妻发送邮件“谩骂”?从推算为7-8月的分手节点,到11月底之间,发生了什么?两人有什么交流?此后到今年9月之间,又发生了什么?


所以真相可能是什么呢?


两人提供的信息都不充分。


从女方发给王前妻的信件来看,其人格激进乖戾,不排除有心理疾病。如果是这样,即使不曾有“强奸”之事,到校园内控诉王“强奸”予以报复,甚至因激动而身体出现问题入院,前后逻辑也就比较一致了。



再说王雨磊,除了实锤“婚内出轨”不得不承认外,其申明信息均有利于自己。


我不知道王雨磊的事真相如何,但社会上不乏这样的例子:


已婚男以“会离婚,要娶你”为由,诓骗一些小丫头,这确实是自愿的不犯法,而女方发现被骗后报警,警察也是没法管的。


如果,碰巧女方有心理障碍,有抑郁症,遭遇这样的伤害,往往会放大精神创伤,真可以逼疯甚至逼死一个人。


王雨磊是社会学博士,如果他真这样对待了一个有心病的女孩,那这个人就渣到家了,哪怕女方“诬告”了他。


所以我说,在更多信息出来之前,别忙选边。

 


大家为什么对这样的“反转”震怒?


有媒体人将2020年称作“反转之年”。


7月,苟晶曝光中学教师盗走其考大学机会,后来新闻曝光诸多不实之处,其面对网友质疑笑称“我又没请你们来”;


9月,梁颖微博倾诉被前男友罗冠军强奸,引发全网人肉围攻,结果反转是真正的“信口雌黄”。


同月,李星星案真相大白,结果证实李星星也虚构了不少事实。


这三件事中,有部分反转,有惊天逆转,它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敢信了”。


此刻,无数怒火向王雨磊事件中的女方倾泻而去,很多人认为她是又一个梁颖。


有人愤怒:弥足珍贵的信任被一次次消费,一次次践踏,热心换来的是欺骗和愚弄。


有人担忧:那些真正的弱者,将不能得到足够关注,操作舆论者,最终伤害了最需要求助的人。


这样的心理都可以理解。


但在大家作出决断之前,我想说:


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


梁颖诓骗,就说那些有反转迹象的女性求助者是一丘之貉,如同一个教师道德败坏,就说那些被举报的教师都不是好东西,一样都犯了“刻舟求剑”的逻辑错误。



其实现实,永远比屏幕上的信息碎片更加错综复杂,它存在太多可能性。不同前因后果,事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在此,我讲一个发生更早的故事。


这是一个警察“欺负”送水工的故事。


那是2003年7月3日,厦门,湖滨南路。


有个瘦小送水工小孙,骑自行车,车上驮了三桶水。


按规定,自行车在市区要从人行天桥过马路。为省事,小孙就走了机动车道,结果被执勤的交警发现了,要扣留他的车。


这位交警很高大,与瘦小的小孙形成鲜明对比。


小孙哀求说:“这车是我向老板借来的,能不能不扣车?”


但警察不理会这些,伸手就抓自行车,小孙紧紧抓住自行车不放。


后来,110调度的后援警力和施救车就过来了。


从拖车上下来了一名驾驶员和一名手拿对讲机、没穿警服的“便衣”。他们一到现场,就动起手来把水桶搬到拖车上。坐在地上的小孙,自然也死死抓住自行车不放。


 “你不放手,我们就要强制执行。”高大警察后来掏出手铐。


一时间,两名警察和两名“便衣”围上去,他们有人按肩膀,有人抓手臂,高大警察从腰间掏出手铐,铐住小孙。


寡不敌众的小孙双手就被紧紧铐住,伤心得号啕大哭。最终,被警方强制带走。


看完这段现场报道,你是否义愤填膺?


没错,不光是你,围观群众也是气不打一处。


当年的不少读者,都想起了“孙志刚事件”,媒体和舆论一哄而上,把厦门交警喷成了筛子。


然而真相是什么呢?


这个抓住小孙的交警叫林勋,事发后被同事大骂“系嘎”。这是厦门话,意思是死板,一根筋的人。原来他碰到公检法的车,也从来照拦照抄不误。


他做过很多好事。有一位母亲,从外地送孩子到厦门看病,匆匆忙忙找执勤警察问路。警察一看,马上开车相送,而且帮她挂了急诊号。记者找到这位警察,就是林勋。


事发那天,他发现小孙的车没牌没手续,根据管理规定,必须暂扣。


然而小孙对车辆暂扣的反应太剧烈,警告无效,围观者又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强制措施,扣车行为就更像动粗;如果听任他把车抢回去,那是法律的让步,是法律的难堪。


林勋一直信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不会因为他是个又黑又小又弱的送水工就法外开恩,这不符合法治精神。


于是,他果断执法。


事件的后续发展其实令人感动。


小孙没有文化,只会写自己名字。到厦门后,搞摩托车非法载客老被警察抓,后来老婆又跑了。他送水的时候,身上连6元钱一个刮胡子刀片都买不起,还要养儿子,如果车被扣走,他没钱赔老板,只能拼死争夺。


到了警局后,小孙妹妹来了,她掀起哥哥衣服,露出小孙的后背,那是因为因为严重中暑刮痧留下的一条条血痕。


看到这一幕后,小孙印象深刻的是:林勋马上站起来到了一杯水给他。


然后,下午小孙就拿回车子了。


原来,林勋去给领导汇报,作为特例,当天下午就批准放还车。


谈到为什么这么做,林勋说,违法者的谎言我是听多了,但这一次,我认为小孙说的是真的。


那一天晚上,他失眠了,他说从警这么多年,一直说关怀弱者,但从来没有深谈过,这一次交流让我感觉小孙真的可怜。


然而皆大欢喜之后,他们双方都没有料到,舆论第二天如风暴一样吞没了厦门,吞没了厦门交警。


小孙说,林勋是一个好人,如果他有麻烦了,我会难过。


这本应是一个法律条文空隙间,人性交织的温情故事。


但在舆论审判下,一切都变了。


那一年,相关部门迫于压力,最终处理结果是:给予当事交警林勋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免去指导员职务,调离原工作单位。


试问这样的结果,是对我们社会的帮助,还是伤害呢?


舆论关注没有错,错的是“舆论审判”。



厦门送水工被粗暴执法,这是记者现场写下的稿件,有许多围观群众“眼见为实”,但真相,仍然与人们看到的相差甚远。


如果你了解前因后果,你也会认同,这绝不是简单谁好谁坏的问题,而在今天,我们看到太多信息,都缺乏第一现场,是不明真相的转发。


这个时候,武断说真的假的谁对谁错,是一种不负责任,最需要的态度,可以是关注,但请慎下定论,以免网暴。


回到王雨磊案,控诉“性侵”的女方是成心无耻“构陷”,和她属于精神损伤后的失控“疯言”,显然情况有别,我们也必然持以不同态度;同样,王雨磊与女方两情相悦,还是蓄意骗色女生,恐怕也是两种情形——无论是王雨磊还是女方单方面表达,对他们声音都保持警惕,这是对真正受害者的保护。


希望媒体能耐心一些,少一些为了流量而急不可耐的追角度;


希望舆论少一些情绪化,不要听了甲说就火冒三丈,听了乙说又向甲乱拳打去;


希望那些被舆论风暴围攻的,无论是谁,也都有顶着高压自我表达的自由;


不妨对当事双方都“口下留情”,且等一等,给女方留一点说话空间吧。


我想这不妨碍最终公义的实现。


你说呢?


Ps:今天这篇文章不犀利,但我感觉还是有必要写写这个话题,和大家共同思考面对舆论的态度。谢谢大家。


作者:酌月

编辑:一木子南 审核:Linn



PS:很多人都说公号改版后找不到秦鉴君了,其实只要把秦鉴加入星标就OK了。只需三秒钟,现在就教你如何置顶秦鉴,第一时间阅读火热出炉的文章。


  
 更多「秦鉴」专栏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