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洞国:不断进步的湖湘爱国名将

福建民革 2023-02-16

郑洞国(1903—1991),湖南石门人,看起来内向持重、温文儒雅,但很少有人知道,年轻时的他曾带领士兵冲锋陷阵,攻城掠地。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担任过郑洞国的副官,坚定认为“他的长处在于坚韧不拔,在中国将领之间以谦逊知名”。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年1月13日是郑洞国先生120周年诞辰,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以爱国始,以爱国终”的湖湘子弟、抗日名将的戎马一生。


东征北伐 勇往直前

1903年1月13日,郑洞国出生在湖南省石门县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中他排行最末。石门中学读书那会,由于庄稼连年歉收,家境已经大不如前,生活清苦不说,有时还无换季衣服,但他勤奋努力,始终不曾落下学业。“五四”运动爆发,郑洞国和爱国师生们走上街头,积极参与清查、抵制日货的斗争,从此萌发了从军之志。1921年春,郑洞国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没想到湘省督军赵恒惕很快被湖北军阀王占元击败,讲武堂胎死腹中。为谋今后生计,他只好暂时选择省商业专门学校,因为志不在此,从军报国之梦从未熄灭。


1924年初,郑洞国听说广东革命政府创办军官学校,不顾老师和家人劝阻,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广州考取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11月,第一期学生提前毕业,成绩出挑的郑洞国派任教导第一团第二营第四连少尉党代表。翌年2月,为了消灭军阀陈炯明势力,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郑洞国报名参加奋勇队,一手扶梯攀登,一手挥动驳壳枪连连回击敌人,成功跃上淡水城头。战斗结束后,调任教导第二团第三营上尉党代表,历经九死一生,连克棉湖、五华、兴宁等地。第二次东征后期,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委派郑洞国管理潮州野战医院,后又举荐他为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营中校营长。


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黄埔,一般俗称黄埔军校 


郑洞国在黄埔军校时期 


北伐军兴,郑洞国所在部队编入东路军,首战永定击败福建军阀周荫人,仅俘虏就抓到四五百人,为此晋升第八团上校团长,时年还不满24岁。1927年元月,东路军进入浙江,旋与程潜率领之第六军会师南京。北伐军攻抵长江下游,引起帝国主义列强不安,云集南京下关江面的外国军舰借口护侨,悍然实施野蛮炮击,据守栖霞山阵地的郑洞国义愤填膺,指挥官兵猛烈还击,可惜缺乏重兵器,未能予敌致命打击。不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郑洞国因为思想左倾,交往中人不乏共产党员,一度被南京当局视为“异己”。



抗日御侮 异域扬威

1933年3月,日本关东军进逼长城各口,第二师第四旅少将旅长郑洞国奉命北上,成为最早参加抗日的黄埔青年将领之一。南天门硝烟弥漫,古北口寸土必争,情况紧急时,郑洞国顾不上安危,脱掉厚重棉军服,深入最前线往复督战。然而,无数将士的牺牲最终换来的却是一纸纸妥协,《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北平军政负责人何应钦屈从日方压力,答应中央军、东北军撤离河北全境。告别古都那一天,郑洞国和全体爱国官兵心情悲痛,但又坚定信念,互相勉励“我们必将回来”。


第十七军参加长城抗战的部分将领合影,前排左起:黄杰、徐庭瑶、杜聿明,后排左起:刘嘉树、郑洞国、邱清泉


1937年春夏之交,郑洞国升任中将师长,“本师因参加过长城抗战,对日作战有一定经验,加上受全国抗日救亡热潮的影响,官兵们都对日寇怀有仇恨心理,故而士气高涨”。全面抗战爆发,第二师转战平汉铁路北段,孤军苦守保定,迟滞日军进攻步伐;台儿庄大战,攻枣庄、围峄县,执行命令从来不打折扣。1938年底,国民政府军队第一个机械化军——新编第十一军组建,副军长、黄埔同学杜聿明发来邀请,是否愿意屈就由负伤官兵归队组成的荣誉第一师师长?郑洞国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桀骜不驯的伤愈官兵渐渐找到归属。新编第十一军改番号为第五军,杜聿明扶正,郑洞国担任副军长兼师长。


抗战时期的郑洞国


1939年11月,日军登陆钦州湾,轻取广西南宁和昆仑关要隘,第五军奔赴桂南抗日战场。12月18日1时,反攻昆仑关战斗打响,荣誉第一师、第二〇〇师担任正面主攻,南宁日军东拼西凑钻隙支援,第五军各部奋力阻击,不少阵地反复易手。激战至24日,荣誉第一师艰难夺回几处制高点,团长郑庭笈通过望远镜发现公路边上有日军军官集合讲话,立刻集中迫击炮、重机枪一顿猛射,事后方知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31日拂晓,第五军攻克昆仑关,取得抗战以来难得的一场胜仗。第二年4月,郑洞国晋升新编第十一军军长,随即改番号为第八军,常年驻防宜昌以西、宜都以北沿长江南岸一线。


1939年11月,蒋介石检阅第五军,左三为郑洞国,左二举手者为荣誉第一师参谋长舒适存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一部分退往印度境内,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主张“要兵不要官”,试图大刀阔斧改革“驻印军”架构。蒋介石当然不能接受他的方案,决定电召罗卓英回国,另外成立新编第一军,军长人选非郑洞国莫属:“你去那里是会有困难的,同外国人打交道不容易,但抗战需要盟国帮助,必须有人担负这项重任,我反复考虑过,你去是最合适的。”郑洞国温文尔雅,耐心和盟军将领打交道,同时注意维护民族尊严,1944年夏秋荣升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制定“掘壕推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正确作战方针,从而确保密支那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1943年11月,郑洞国与两位美军准将商议军务



长春新生 心系统一

1946年2月,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病重就医,郑洞国飞赴锦州就任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职务。“杜聿明与我两度同学,抗战中又是患难之交,他在困难中请我帮忙,倘若推脱,显得不够朋友。”郑洞国不太情愿直接介入内战,但杜聿明的盛情邀请实在不好拒绝。经过一年多的交锋,国民党军队机动兵力耗损减少,只能困守沈阳、长春、四平、锦州等城市据点,物资供应和兵员补充日益困难。反之,解放军一派欣欣向荣新气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大批经过改造的俘虏兵调转枪口。


郑洞国在东北


1948年1月,卫立煌接手“东北剿匪总司令”,只剩下沈阳、长春、锦州三大孤立据点及周围少数中小城市,处境岌岌可危。副总司令郑洞国建议放弃长春,集中主力于沈阳、锦州之间,南京当局认为影响太大,始终难下决心,转而又希望固守长春牵制解放军大举南下。


在蒋介石、卫立煌一再催促下,郑洞国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官、吉林省政府主席,担负长春防守任务。10月,解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长春守军之一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宣布起义。周恩来闻讯致书郑洞国:“兄今孤处危城,人心士气久已背离,蒋介石纵数令兄部突围,但已遭解放军重重包围,何能逃脱。曾军长此次举义,已为兄开一为人民立功自赎之门。”21日凌晨,解放军兵临长春中央银行大楼,郑洞国后来一直念念不忘:“我由衷地感激共产党的伟大政策和部属们煞费苦心的安排。”


新中国成立后,郑洞国历任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晚年当选民革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1984年6月,郑洞国在纪念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台湾和海外校友,重温孙中山先生的教导,正视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发扬真正的黄埔精神,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共建振兴中华的宏图而做出新的贡献,也为自己的一生写下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篇章。


1977年夏天,郑洞国(左二)、侯镜如(左一)、杜聿明(左三)、宋希濂(左四)合影于广州黄埔军校孙中山故居前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