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早餐中国》:人间烟火的抚慰背后,是腾讯视频纪录片的升格与开维

霓星 影视前哨 2022-03-18

导读

从“风味”IP到《早餐中国》,烟火气在屏幕内外弥漫开来的背后,是腾讯视频在纪录片内容表达“破格”的勇气和力度。

文  |  霓星

 

“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

 

福建福安的水煎包、陕西西安的油茶麻花、广东汕头的猪血汤、四川成都的红油抄手......近日收官的《早餐中国》第一季带着各地区的市井早餐前来打卡,一道道诱人早餐在5分钟内渐次唤醒国人的梦境与味蕾。



“我要吃小面”“胜过面包牛奶无数”“有人情味,接地气,重要的是下饭!”......自4月22日播出至今,《早餐中国》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超2.2亿次,微博主话题#早餐中国#阅读量近3亿,甚至有网友直言“恨不得偷来哆啦A梦的任意门跟着节目组吃吃吃”。

 

于观众而言,《早餐中国》通过抓住观众的眼球和食欲,带领观众重回故乡,感受早餐里的人情激荡;而于纪录片的创新而言,作为继《风味人间》之后的又一美食力作,其从制作、播出到联动线上线下宣传的全过程,也成为腾讯视频定义“新纪录片”的一次重要尝试。

 


带烟火气的“早餐”,是中国人的集体归属感


作为现代人,我们总能为不吃早餐找出千万个理由。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要吃饱,中午要吃好”......但数年来,流传的俗语又道出了早餐之于中国百姓的重要意义。陈继儒在《辟寒》里提到唐代宰相刘晏每天五更(凌晨四五点)去早朝,悄悄买了蒸饼藏于袍袖带到朝堂上吃。《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即使再忙,也需要寅正(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准备大小事宜,但工作强度再大,一碗补虚劳、长精力的“奶子糖粳米粥”还是要喝的。

 

在看《早餐中国》之前,我们始终带着好奇,它会怎么讲述、是否能讲好“早餐”这个极具文化内涵,又具有魅力的话题?



毫无疑问,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要义,故事则是打动人心的关键。为了讲述好“早餐”,这部纪录片没有选择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一则则街头巷尾早点铺中的故事串联起生活的轨迹。

 

而故事中的“人”又是重中之重,片中值得关注的有两类人:一是早点铺子的经营者,他们是“匠人”,更是这一方市井生活中的“英雄”。在城市还没有睡醒的时候,他们就忙碌起来了,穿梭于菜市场,买回来鸡鸭鱼鲜、各色时蔬,在街角升起雾气腾腾的蘑菇云;一是吃早饭的人,或是附近过日子的居民,或是赶路的上班族,言语交错和家长里短间处处都是扎扎实实的生活。


《早餐中国》并不像市面上流行的那些美食节目一样打光完美,画面精致且一丝不苟,它甚至显得有些“粗糙”:老板和食客闲话家常的镜头被保留,每集最后通常还会剪辑进一些早餐店周边居民生活状态的闲笔。



能够看到,《早餐中国》不仅回溯遥远的传统,更关照现实的能量。

 

湖南长沙的肉丝粉,台北的筒仔米糕,贵州凯里的酸汤粉......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早餐文化的丰富性与地域性勾勒出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文化气质。也通过早餐的风味,这部纪录片不仅勾勒人们的日常所需,也深描着一个城市的“良心”。

 

落实到创作中,短短五分钟怎样能配得上“中国”二字呢?因为它从普通人的故事延伸到集体的情感,一蔬一饭都是脚踏实地,人烟辐辏即能抚慰人心,“一朝一食,打卡幸福”的理念伴随着这部纪录片的播出逐渐深入人心。

 

当湖南崽声情并茂地嗦着自家店里的长沙米粉,当西安老板赶大清早将羊油浇在杂肝汤上,当一群人围在灶台前巴望着刚出锅的福安水煎包……看这些动人的情景,谁又会舍得不吃早餐呢?


 

正如导演王圣志所说,希望年轻人不要忘记吃早餐也是这部纪录片所想传达的价值观念——在车水马龙般快节奏生活的当下,都市人要有积极忙碌的工作,而健康、生动、活泼的生活同样重要。


纪录片“新模式”在哪?答案在年轻人那里


比起传统纪录片,《早餐中国》很是“不走寻常路”。

 

在内容上,为了呈现更适于手机小屏观看的效果,全片没有精致的解说,没有恢弘庞大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可爱、活泼、小巧的镜头语言,幽默化的后期处理;在编排上,考虑到年轻观众的时间碎片化,《早餐中国》早8点在腾讯视频上线,满足受众在早餐时间和公共交通上的休闲需求;在互动上,节目还在微博发起#送我家的早餐C位出道#话题活动,呼声最高的网友推荐早餐将有可能出现在第二季片子中。



总的来说,时长上短小轻快的《早餐中国》较为接近近几年活跃多屏的短视频产品;但就风格而言,它又秉持着纪录片的创作底色,凭借其专业属性和强有力的现实关照在众多纪实影像中独树一帜。

 

也有人会问,《早餐中国》仅仅是纪录片变短了吗?

 

显然不止于如此。腾讯视频纪录片工作室总经理朱乐贤曾说,“要清楚地认识到它不应是长纪录片的简单压缩或裁截,而是要找到相匹配的表现方式和叙事手法”。

 

和所有内容品类和产品一样,纪录片正面临着受众代际变迁的挑战。相关数据显示,腾讯视频纪录片2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70%,观看群体已经是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人群。如何更好地吸引年轻人,才能真正成为纪录片的最佳传播阵地。


 

怎样在年轻人的用户画像里重新定义“新纪录片”?

 

腾讯视频对网生纪录片的“年轻态”探索成结构、有规模,一整套方法论有迹可循。

 

内在于其中的线索在于,腾讯视频将互联网基因充分注入类型纪录片的创作和表达之中,让其焕发新意,贴合时下青年群体的兴趣点。更重要的是,平台规模化的内容探索也正不断打开着更年轻、更鲜活的类型空间——

 

一方面,力图以真实的镜头语言呈现当下年轻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即将上线的《宵夜江湖》通过讲述平民美食和市井传奇串联起散落在城市一隅的百味,为忙碌一天的人搭建起温馨的“心灵收容所”;《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则将铺陈出一条文化探索之旅,以“三个人、三条路、万卷书”化解年轻人精神世界的焦虑。



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探讨自我认知的永恒主题。正在拍摄制作的年轻人潮流纪录片,选取青年群体的潮流文化作为触点,呈现全球不同城市年轻人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决胜!无人机》将为七名中国飞手、六场极致竞技为记录主体,在火山海岛之间呈现热血少年远征的气魄与胆量。

 

尽管每集仅有5分钟,但《早餐中国》所呈现的细腻程度和现实关怀依然毫不逊色。例如贵州粉店的老板在砂锅中倒入骨头汤和酸汤调配好的汤底后,依次加入莲花白、手工肉丸、西红柿、香菇、鹌鹑蛋、猪肝和米粉,大火开煮。食客们蘸着独门熬制的番茄酱汤蘸水,整间店充斥着“呲溜呲溜”的嗦粉声......


不止于内容,平台还可以这样为纪录片“造梦”


2018年,中国纪录片的生产总投入达到46.02亿元,同比增长16.4%。与此同时,新媒体在其中的占比由第4位来到第2位。

 

能够看到,纪录片产业早就不是视频网站受传统电视平台所支配。其在受众贴近性、产业模式和变现能力上都不断反哺整个行业。而腾讯视频作为其中的头部领军者,硕果累累。回顾2018年,平台全年诞生了多部S+级、S级的纪录大片,包括国内全平台第一个播放期破亿的人文纪录片《纪实72小时》(中国版),创造纪录片付费收看记录的《蓝色星球2》等。

 

不断上线的优秀作品打造出了特色鲜明的腾讯品牌,推动着其不断向“纪录片第一平台”跃进。但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高品质”属性的代名词,也在为整个行业的梦想建造实验室。



在内容层面,腾讯视频致力于纪录片叙事的模式创新,不断破格。《风味人间》打造了“风味IP”,《奇遇人生》为真人秀和纪录片找到了最为舒适的结合点,《早餐中国》更在时长和深度上做出了新尝试......正如朱乐贤所说,创新一直是腾讯视频努力的方向,在纪录片领域,求新求变、跨界融合都是不变的主题。“在判断一个选题是否制作与否的第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新’,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形式、新的技术等等,没有这些新的内容,选题第一轮就会被筛掉。”

 

在平台层面,腾讯视频积极引入海外头部版权内容,增加了更多高收入高学历用户的黏度。

 

在精品策略的背后,更反映出腾讯视频在团队整合以及人才孵化上的有机能力。

 


腾讯视频目前已经与金铁木团队、五星传奇、大伙儿纪录等14家国内制作团队,英国广播公司(BBC)、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日本放送协会(NHK)等7家国际制作团队达成合作。为了进一步发掘纪录片的生力军,腾讯视频和纪录中国、新鲜提案此前共同建立了“新鲜导演创作计划”,设立百万创作基金扶持优秀纪录片提案项目,影片完成后将进入腾讯视频的推广计划。


国产纪录片快速发展的背后,既有纪录片制作水准的进步,也与互联网平台在投资、发行、宣传等方面的作为密不可分。而《早餐中国》所处的节点,也注定这种尝试不仅仅是内容的更新而已,而是在定义“新纪录片”的想象模样:既能保持纪录片记录现实的情感力度和艺术深度,也能投石探路,为整个行业的创新做出示范。



BEASTPAI

传媒监管 | 综艺市场

影视“出海” | 中国电视

古装剧 | 偶像养成节目 | 国剧60年

视频网站“下半场” | 娄烨 | 陈晓卿

韩剧 | 美剧 | 英剧 | 日剧 | 偶像剧

《王朝》|《明星大侦探》|《流浪地球》

《爱死机》|《都挺好》|《与恶》|《创造营201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