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代国君 | 鲁隐公

孟继新 彭门创作室 2024-02-08

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三代国君,鲁公伯禽之七世孙。鲁惠公之子,据《左传》记载,生母是宋女,名声子。鲁国首任国君伯禽是当年定立周朝规章礼仪的周公旦的长子,所以鲁国一向被认为是与周王室最亲且最有地位诸侯国,是所有诸侯国中保留周礼最完整的“礼仪之邦”,鲁国的国史也是最完备的。当年,周公归政于周成王后,也退隐于鲁国,所以鲁国虽然不大,但地位尤为特殊。正因于此,这片土地终能产生孔子这样的旷世奇才,并根据鲁国国史改编成为流传千古的《春秋》一书。鲁隐公出名的最大原因,就是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鲁隐公,是鲁惠公的庶长子。按周朝的传统礼法,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只因惠公死时太子姬允(即后来的桓公)还太小,于是隐公上台执政,却不是正式继承王位。《春秋》云:“不书即位,摄也。”而是摄政,意思是等太子成人之后,就要把政权还给太子。


∆鲁惠公


关于鲁隐公即位时的年纪以及当时太子姬允的年纪,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鲁隐公二年,将长女伯姬嫁给纪国国君来看,即位时的年龄应该在三十五至四岁左右。而从鲁桓公三年迎娶文姜来看,太子姬允当时的年纪应该在六、七岁的样子。

隐公朝一共历时十一年。这段时间国际局势的纷争主要发生在郑国、宋国和周政府,而鲁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都比较和平。鲁惠公晚年时,鲁与宋战。隐公即位后,立刻与宋国和好,恢复了传统的盟好关系。鲁隐公六年,又与新兴的郑国修好。在中原大国宋国和郑国的争斗中,鲁国一直保持中立。直到鲁隐公九年,因为宋国的外交失误,鲁国才开始倾向于郑国。

鲁隐公时期对于周边的小国的关系也是比较和睦的。即位之初,就和邾国签订盟约。隐公二年将女儿嫁给纪国国君,隐公八年,和莒国盟于浮来。隐公十一年,滕国,薛国国君来朝,还对应该谁先参拜鲁君的问题发生争执,最后靠鲁隐公居中调解才罢。这些都反映了鲁隐公在对外关系上宽厚的方面。

但是,隐公在摄政期间,也多有不合于礼的行为。

鲁隐公五年(前718年)春,隐公不顾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劝阻,大老远地非要跑到边境棠地(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南)去看捕鱼,按当时礼法,打鱼是贱业,身为诸侯王去看这个热闹,是大大的掉价儿,“非礼也”,何况还是跑到边境去看热闹,所以《春秋》曰:“公矢鱼于棠”,有讥讽之意。

鲁隐公五年秋,隐公又主持了鲁太子生母陵寝的落成典礼,典礼上跳了个六佾之舞(执羽的舞者八人一列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按礼法,第一,隐公只是摄政,鲁太子亲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该主持这个典礼。第二,这个舞跳得也不对,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隐公身为诸侯却搞了个六佾,就是谮礼,因此《春秋》里记录“初献六羽,始为六佾”,这个“初”和“始”两个字都是讥讽隐公带头开始不守规矩,从此,礼崩乐坏,到后来连鲁国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里跳八佾之舞了。

虽然六佾之舞违反礼法,但总体上说,隐公还是非常尊从传统礼法的,尤其是在鲁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传统的国家。比如,隐公三年,其生母声子死了,隐公虽然已经是国君,但仍然以庶母之礼葬之,远比不上惠公的嫡妻仲子去世时的排场。另外虽然摄政了十一年,却并没有侵吞太子政权的意思。而隐公之死也正坏在这个无心侵权上。

十一年(前712年)冬,鲁大夫羽父(公子翚)自作聪明地跟隐公商量:太子已经长大啦,我帮你把太子干掉,免除你的后患。事成之后,你提升我为太宰怎么样?隐公一听这个犯上做乱的点子,吓了一跳,马上说,我在乡下早已盖好养老的宅子了,现在太子长大我也老了,正准备告老还乡呢。

羽父调头跑到太子那儿说,太子啊,隐公为国君十几年啦,不但不想交权,还打算害死你呢。太子一听,吓得不轻,羽父于是又自告奋勇:只要你答应上台之后许我个太宰,我就替你把隐公干掉。太子信以为真,答应了羽父的要求。

《史记》里有两处记载,一是在《秦本纪》,曰:“鲁公子晕弑其君隐公。”一是在《齐太公世家》,曰“鲁桓公弑其兄隐公而自立为君。”看上去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杀人凶手一会说是公子翬,一会说是鲁桓公呢?其实,这两个说法都对,因为这个案子是他们两人合谋制造的。

那么,事件是因何而起,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 :“十一年冬,公子翬谄隐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为相。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袭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翬惧子允闻而反诛之,乃反谮隐公于子允,曰:隐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图之。请为子杀隐公。子允许诺。十一月,隐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窵氏。翬使人弑隐公于篇氏,而立子允为君,是为桓公。”《春秋公羊传》也载有一段大意相同的文字:“公子翬谄乎隐公,谓隐公曰:百姓安子,诸侯说子,盍终为君矣。隐曰:吾否,吾使修菟裘,吾将老焉。公子翬恐若其言闻乎桓,于是谓桓曰:吾为子口隐矣。隐曰:吾不反也。桓曰:然则奈何?曰:请作难,弑隐公。于钟巫之祭焉,弑隐公也。”

公子翬,字羽父。此人生性狡诈、奸毒,恣意专行,谙于权谋。

应当说,隐公摄政期间还是很努力、认真的,也能恪守摄位之礼,无论在外交关系上,还是国力增长上都有所建树。在鲁惠公时期,鲁国的外交较为孤立,与齐、宋、郑等大国反目为仇,互不往来。隐公摄政后,努力改变这种难堪的被动局面,积极推行友好睦邻的政策,先后与邾、齐、宋、郑、戎等诸侯国修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时的鲁国,“用师宋郊,连兵许国,直于齐僖、郑庄并驾中原”,俨然一副强势的气派。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冲突不断,盟友与死敌的角色轮番转换,但隐公倒像一位和平爱好者,极少参与诸侯国之间的讨伐战争。隐公四年(前719年),宋国联合卫、陈、蔡三国将合伙去攻打郑国,其中宋国使者来向鲁国请兵助一臂之力,其意思也是让鲁国参战,被隐公拒绝。但是晕却跳了出来,执意要求参加战争。史载:“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面对固执而又强硬的公子晕,隐公无奈忍了。隐公五年(前718年),郑国讨伐宋国,宋国又来求援,隐公向前来的使者问,他们的部队到哪儿了?使者回答说,还未到达城郭。隐公生气地说,郑军还未攻到城下,你却迫不及待地搬救兵。隐公十年(前713年)公子晕又要与齐、郑联手去攻打宋国,隐公还是不同意,但公子晕还是领兵前去,隐公又忍了。

隐公摄政期间,虽然有些窝囊,但政绩斐然,国泰民安。随着太子允的长大成人,到了该归还权位的时候了,却被公子翬杀了。其实,当时杀隐公时,也是进行了一番密谋策划的。

公子翬和太子允对隐公的行踪了如指掌,但在宫廷之内,众目睽睽之下,无法下手。一番商讨之后,他们把目标最后锁定在大夫窵氏家里。

原来,惠公年间,鲁国和郑国在狐壤曾发生过一场战争,鲁军大败。当时,隐公还是公子,被郑师俘获,因是周室之后,不同于一般的战俘,被囚禁在郑国大夫也是周天子的近臣窵氏那里。隐公通过贿赂窵氏,并在窵氏主祭的钟巫神前祷告,说服了窵氏,于是和窵氏一同回到了鲁国。出于对窵氏的感恩之情,隐公在鲁国也立了窵氏主祭的钟巫神,并经常前去祭拜。

十一月,隐公按惯例要去祭钟巫,在社圃斋戒,住在大夫窵氏家里。公子翬在隐公到来之前,秘密派人在社圃设下了埋伏。这天,社圃像往常一样清新幽静,隐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前往社圃里祭拜,未带任何随从,这给杀手创造了很好机会。刚走几步,忽觉后背一凉,一只利剑从后背直插心脏,隐公努力地睁大双眼想看清眼前的一切,但为时已晚,应声倒地而亡。

杀了隐公,太子允如愿即位,为鲁桓公,后世“三桓”的鼻祖就此诞生。


∆鲁桓公

为了掩人耳目,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即位的合理性,鲁桓公和公子翬又把隐公之死嫁祸给窵氏,派人攻打窵氏。可怜无辜的窵氏家族竟成了鲁公室斗争的牺牲品,无缘无故遭到一场劫难。为求太宰之位而要隐公杀害太子,不成后又利用太子谋弑隐公,弑后还嫁祸他人作正义之状,不顾廉耻的连环计谋运用得实在是令人咋舌。不管怎样,公子翬成功了,这是貌恭谦卑的隐公至死也没有料到的结局。本想把君权交给弟弟,自己去安度晚年,可平地里飞来横祸死于非命,这就是鲁国历史上一段弑君夺位的宫廷闹剧。


∆鲁隐公


说实在话,隐公执政虽然平庸,但没有野心。

不过鲁隐公没有大过失却不得善终,后世评价除了苛责桓公,笔伐羽父外,基本都认为他是咎由自取。清高士奇在《左传纪事本末》的批评尤其锋利中肯。他认为 :鲁隐公之失,不在于让位,而在于让位之道考虑不周。惠公去世时,太子姬允已经六、七岁了。隐公此时之上策应该是学其祖宗周公辅佐成王之故事,“抱负以临群臣,听国政”。这样,自己代理国相,行摄政之事就名正言顺了,以后想归政于太子也比较容易,即使有奸人想从中挑拨,也难以找到借口。而现在,隐公成了事实上的国君,不管国人,大臣还是国际舆论,都承认这个事实,并不知道他对太子的真实打算。虽然他有退隐的准备,但仍不足以安抚太子的不安,也不足以杜绝羽父之流的野心家的阴谋。所以,隐公有心让位,或有其事。但贪恋权位,犹豫不决,则是祸根。加上自己的政治能力本身就不足,不但不知如何约束下属,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他最终沉没也就理所当然了。

原载于曲阜历史文化丛书《曲阜历史人物》




儒学先驱 | 周公

五帝之尧舜

彭门创作室

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


立足圣地曲阜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咨询 | 历史文化 | 书法国画


微信号:pengmenstudio

文章原创 | 版权所有 |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龚昌华  美工|郭耀  审核|龚昌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代国君 | 鲁隐公

孟继新 彭门创作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