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身痛苦,是因为健身手环监视你太久了|GymSquare

梅花 精练GymSquare 2023-03-09

被健身手环监视,可能不会快乐。




作者/梅花

编辑/GymSquare编辑部


每晚看一眼微信运动步数,是多数人的睡前任务。这些步数心率、睡眠状态、饮食摄入,更多由运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来侦测记录。


但在运动手环的24小时监控下,健身却可能是痛苦的。


被证明的现象有,数据压力抑制健身动力,并没有帮助有效增肌减脂,而显示屏上数字增减导致的焦虑,正在替代多巴胺分泌后的运动快感。


记步数、测心率的本质,是一种「自我量化」,如何利用这种「量化」并不简单。



具体来看,宾夕法尼亚大学与匹茨堡大学的相关实验表明,借助健身手环等监控热量摄于、运动步数,减重效果并不如传统运动健身。


同时,更具体的卡路里、心率,让健身也变成了追逐数据的游戏,直观的数字将更容易带来极端的健身上瘾,更有甚者,会觉得不戴追踪设备的健身,没有意义,因为数据没有被记录下来。


而在健身体验上,尽管会有根据个人体重、年龄等进行相关计算,照顾到的依旧是平均水平,受制于技术发展,具体的个人特征,并没有被纳入。


也就是说,与年龄、身高、体重相仿的朋友一起上一节单车课,更强的体能、更久的经验会带来不同的表现,而这些因素没有被设备考虑进去。



关于体验上的另外一点在于,目标明确后,可能会更少关注过程中的感受。为达到骑行10公里的目的而进行的公路自行车,可能就会更多关注仪表盘上的数据,而忽略了骑行过程中姿势的正误,以及沿途的风景。


从未来趋势看,跑步中的配速、有氧中的燃脂心率,这些量化数据是机器的语言,客观冷静的数字分析,或许是能够促进更高效的健身的。


比如说,明确的数字,让运动健身对于新手而言不再是一门学问,不需要了解太多复杂的理论,朝着那个目标去跑跳蹦就足够了。



而且,不同的训练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数据,更像是一场人类自身运动的DIY实验,也会激发更多的运动趣味。


有着激发运动的潜力,但也存在健身效果与体验上的不足,健身追踪设备更好的发展,需要人们更清醒的认识——这只是技术。个人不该被技术牵着走,量化不可走向极端,标准化下也要考虑个体差异。



                    

记步数、测心率的本质

是「自我量化」


每晚看一眼微信运动步数,已成为大多数人的睡前日常。


健身追踪,正以诸如运动手环、智能服装等方式逐步浸透到人们的健身生活中。


然而,这个时髦的技术,不过是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已逐步显现的自我追踪的分支。


最简单的自我追踪,其实就是日记,以卢梭的《忏悔录》为例,把鞭辟入里的深刻剖析记录下来,方式靠的是自省与社会认知领域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随后,机器化代替手工劳动的高效率,也让人们看到了作为机器的语言——数字——的魅力。于是,数字与自我追踪结合,通过数字进行自我记录,健身追踪开始萌芽。


通过数字了解自我,将运动步数、心率、深度睡眠时间等一一录入设备,在个人与设备之间建立起类似电子表格的关系。


简单来说,自我追踪的形式从Word转化为了Excel形式,不再局限于感性文字,更理性的数据拓展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健身追踪,本质就是借助数据进行自我量化。



从未来趋势看,量化作为机器的语言,是客观冷静的数字分析,或许是能够促进更高效的健身的。


比方说,明确的数字,让运动健身对于新手而言不再是一门学问,不需要了解太多复杂的理论,朝着那个目标去跑跳蹦就足够了。


而且,不同的训练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数据,更像是一场人类自身运动的DIY实验,也会激发更多的运动趣味。看着卧推和硬拉带来的相同或不同数字结果,可能会引起「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或是觉得有趣的莞尔一笑。



借助设备,在运动环境中,实现更精准地对自我身体机能的认识,推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实现。健身追踪,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一部分,也正以这样的方式扩展着我们的身体边界。


然而,几乎人手一个手环的全民健身背景下,又有多少设备正在为这些想运动,以及正在运动中的人,提供更好的健身效果与体验,却也是有待商榷的。



                

被健身手环监视,
可能不会快乐

量化的训练、新颖的形式,甚至说,健身追踪暗含的时尚意味,似乎都是有利于激发运动兴趣、提高运动表现和提升运动体验的。

然而有着热量、运动量、心率指标等作指导的健身,效果与体验可能并不理想。事实上,使用这些设备的减重者,比那些使用老式的、科技含量少的减肥计划的人平均减重更少。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曾进行过一项名为「前进」的研究,给可穿戴设备带来了更多的游戏元素(如协作与竞争)。


在6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对600名超重或肥胖对象,进行了体育锻炼对比实验。研究人员将他们分成4组,一组只关注他们的个人目标,并用可穿戴设备进行自我跟踪,另外三组则采用不同类型的「游戏化」策略。

实验结果显示,「游戏化」策略中采取竞争形式的运动小组,运动量比可穿戴设备小组增加了920步。而且,在实验结束了3个月后,研究人员再次统计,竞争小组仍然显示更高的运动量。

相比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设备落了下风。


匹兹堡大学对此也进行过相关实验,他们招募了471名体重过重,并想瘦身的年轻人。前六个月,被试者们坚持低卡路里的节食方法和规律的健身计划,用节食日记记录有关进展以及参加每周的集体活动。

6个月后,被试者均平均减重约8-9公斤。随后,被试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戴着健身追踪设备,而另一组继续沿用之前节食、运动并记录分享的方法。

18个月之后,传统减肥法人群平均再次减轻12斤左右,而设备组减重只有4斤左右。

高科技的健身追踪,在减重这件事情上,并没有能做到后浪推前浪


这些与大众假想预估截然相反的结果,更加玩味的是:或许是这些设备增强了人们的运动,但更强的饥饿感吞噬了他们;也可能是,这样一个几乎7X24小时的强提醒,给了他们更多的压力,导致了更早的放弃。

没有带来更好的健身效果还体现在,数字的记录带来了健身与不健身两个光谱极端。

一方面,对于本已健身上瘾的人群来说,设备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可循的走向极端的路径——绝对的5公里与最佳燃脂心率。


另一方面,为数字而运动,那么当数字消失之后呢?

发表于CNN的《可穿戴健身追踪的阴暗面研究》经过研究指出,在突然没有了这些设备后,43%的受试群众觉得自己的运动量被浪费了,22%的人表明运动积极性下降,没有设备就拒绝运动,何尝不是一种极端不健身。

不理想的健身效果之外,还有同样不愉悦的运动体验。


尽管会有根据个人体重、年龄等进行相关计算,照顾到的依旧是平均水平,受制于技术发展,具体的个人特征,并没有被纳入。

也就是说,与年龄、身高、体重相仿的朋友一起上一节单车课,更强的体能、更久的经验会带来不同的表现,而这些因素没有被设备考虑进去。

或者说,生病、例假,设备所要求的运动达标标准并没有能同步退阶。


关于体验上的另外一点在于,目标明确后,可能会更少关注过程中的感受。

为达到骑行10公里的目的而进行的公路自行车,可能就会更多关注仪表盘上的数据,忽略了骑行过程中姿势的正误,以及沿途的风景。

膳食不仅仅是热量,运动不仅仅是在健身房锻炼一定时间,而且疲倦困顿下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显然比平常更多。我们并不是机器,仅靠数据来生存,无异于摒弃了人类的存在意义。


                

戴上健身手环,

但别被二进制掌控


健身手环等追踪设备更好的发展,需要处理好量化与标准化的负面效果。

运动强度、饮食热量等量化数据,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增肌减脂效果,健身追踪需要与传统激励手段相结合。也就是说,与更多人一起上一节单车课,是比手环上的数据更能激发个人运动意志的。

而极端健身与不健身,则需要个人脱离对设备的高度依赖,对技术的应用需要保持一个适度的水平。不去考虑心率燃脂,全身心投入来一场热汗淋漓的HIIT,或许是比时不时地瞅一眼手环,更能实现心肺提升的。


另外,针对标准化下的一视同仁,技术上有待智能交互的进一步发展,于我们个人而言,尽力而不强求是必要的。

最后,跳出健身领域,从更宏观的视角来聊一下自我量化这一话题:任由数字化蔓延,人类社会完全由二进制支配,成为超人类,或许并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济慈曾写过「科学将剪断安琪儿的翅膀」。数字或许是高效的,但同时也是客观而冷酷的。吃饭、睡觉,甚至谈恋爱都能通过多巴胺、内啡肽被因式推导,失去浪漫幻想的人类是可悲的。■ GYMSQUARE



-END-

欢迎给GymSquare精练公众号标星🌟

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



精练

GymSquare

与精益练习者,建设自由健身广场

GymSquare是一个原创的精品健身内容平台,


回复「开场」


加入GymSquare种子用户群。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