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熊熊大火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空中俯视,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宛如十字架在燃烧。
亲爱的朋友,这一周,我们的时间正在进入耶稣受难周,就是在这个时候,巴黎圣母院燃烧了,古老的尖顶轰然倒塌,十字架在大火的映衬之中,显得格外醒目。
巴黎圣母院的燃烧,应该是一个隐喻。可叹现在的人们已经不能理解这样的大悲剧,更多的人们仅仅是在惋惜一座文物的毁灭,他们全然看不见这个时代信仰的毁弃与灵魂的堕落。
我说出这样的观点,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在陈述历史的轨迹。“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是的,历史顽强记录着生活的细节,提醒后世那些敬畏且智慧的人们,此时此刻我们的时代正在发生着什么。
某种意义上,圣殿的盛衰意味着时代的盛衰。历史记载,以色列王国时代,国王大卫为建造圣殿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所罗门继位之后,终于在耶路撒冷摩利亚山(圣殿山)建起了第一圣殿。第一座圣殿,又称所罗门圣殿,圣殿长约30米,宽约10米,高约15米。圣殿落成后,成为敬奉上帝的崇拜场所,甚至是以色列民族的象征。但是到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大举进攻,摧毁耶路撒冷,第一圣殿被毁。
第一圣殿被摧毁,意味着三个重大的事实。
其一,意味着以色列的上帝信仰进入衰败时期,圣殿被毁,说明犹太人的信仰已经垮塌,上帝的灵早已不在圣殿之内,所谓圣殿,仅仅是一个建筑的图腾,或者是一个旅游景点。
其二,以色列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已经终结,以色列从大卫到所罗门的黄金时代,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其三,意味着犹太人从这个时候开始,从自由人变成奴隶,整个民族被外族掳去,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四散漂流,居无定所。
到公元前539年,以色列人悲怆的奴役之路开始翻转,波斯帝国推翻了巴比伦王国。波斯王居鲁士大帝颁下旨令,允许犹太人在公元前537年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第二圣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重建过程,到公元前515年基本完工。然后一直到公元前37年,统治耶路撒冷的罗马帝国大希律王扩建了第二圣殿。
第二圣殿的景象看上去风平浪静,犹太人在这里生活着,即使在殖民时代,也在顽强持守着上帝的律法,努力确保以色列这个民族拥有一种圣洁的生活方式,这构成了强大的法利赛传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耶稣基督降生,他在短短三年的讲道生活之中,准确地预言圣殿将要彻底毁弃:
耶稣离开圣殿时,门徒上前把宏伟的圣殿指给他看。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看见这殿宇了吗?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它要被完全拆毁,在这里找不到两块叠在一起的石头。(马太福音,24.1-2)”
人类历史在这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翻转,耶稣被号称圣洁的法利赛人钉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人类的时间记录从此进入主后时代(公元时代)。耶稣关于圣殿毁弃的预言,在公元70年成为现实,提多率大军围攻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焚毁,仅仅留下西边一道围墙,这就是今天依然著名的哭墙。
第二圣殿的垮塌,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人们很容易看到,在圣殿废墟所在之地,各路人马都在试图构建自己的宏伟建筑。首先是罗马帝国曾经在圣殿遗址上建造了一座象征罗马最高神祇的朱彼特之神庙,犹太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从此更名为巴勒斯坦。一个崭新的属灵征战,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跨越几千年的冲突,从这个时候正式开始。
事实上更加醒目的改变,发生在公元637年,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兴起,他们的大军攻入耶路撒冷,占领巴勒斯坦,并且在圣殿的废墟上建造了金碧辉煌的清真寺。以色列残留的哭墙,仅仅是清真寺的一堵围墙而已。
哭墙的存在,是一个强大的隐喻。从流泪的先知耶利米,到哭泣的圣母玛利亚,构成以色列民族哭泣和悔改的传统。以色列人之所以历经几千年的离散与漂流仍然保留着他们的精神,之所以历经好多次残酷的大屠杀之后仍然回到耶路撒冷重新建国,惟一的密码和惟一的力量,就是他们在上帝面前哭泣与悔改的传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燃烧的巴黎圣母院也是一个强大的隐喻。古典的巴黎圣母院在燃烧,玛利亚在哭泣。
如果不出现神迹,随着巴黎圣母院的毁弃,历史将会出现一些看上去新鲜但却是陈旧的情景:
——在巴黎圣母院的废墟之上,法国人将会建造一座清真寺,或者是建造一座自由主义、多元主义、全球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巴别塔。
——法国将会更名为法兰西斯坦。天主教经由教皇的一意孤行,将会变成一个彻底敌基督的全球性乌托邦机构。
——法国人将会从自由人变成奴隶,那些拥有上帝信仰的法国人将会离散在世界各地,那些没有上帝信仰的人们将会停滞在原地,进入奴役之路。
人类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圣殿毁弃之后,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奴役之路。悔改吧,人!在废墟中哀哭吧,愿人们的泪水汇集起来,超过大洪水。
请支持原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