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远超国际水平 这位科研人牵头研发的系列深海潜标回收率达100%


他牵头研发的系列深海潜标回收率达100%,

远超国际水平;

他主持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潜标观测网”;

接下来,他还将把“南海潜标观测网”

从“科学网”向“业务网”转型升级。

他就是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玮。








1993年赵玮被保送至中国海洋大学学习物理海洋,初次接触这门交叉学科,赵玮回忆道,“从大学开始,我就对物理海洋产生了浓厚兴趣,认定其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发展前景。选择海洋,我选对了。”“吾爱吾之所学”,凭借这份对海洋的热爱和执着,2002年赵玮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远赴美国开展博士后研究,感知国际海洋最新研究潮流并吸纳新颖思想。2007年回到中国海洋大学施展拳脚。



常年在科研一线学习工作,让赵玮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研究体系和方法,坚持年年出海,“出海对我来说已是常态,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海上‘漂’着。坚持在一线调查是我感知海洋的重要途径。”赵玮说。








作为科研人,赵玮认为科研是严肃的,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所以对待每一件事都务必做到严谨认真、精益求精。



2007年,赵玮刚回国时,我国的潜标回收成功率较低,而美国、日本等国家则达90%以上。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赵玮利用两年的时间潜心研发潜标。2009年10月,赵玮在南海投放了自主研发的第一套深海潜标并于第二年成功回收,打破多年的技术瓶颈。此后十几年里,赵玮相继研发了深海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定时观测潜标、实时通讯潜标等系列深海潜标,实现了恶劣海况下潜标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有效提高了观测数据的时效性。


在此基础上,赵玮的足迹遍布了南海动力过程丰富的各个角落,先后布放潜标400余套,回收成功率达100%,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规模和成功率远超美国和日本,实现了对南海多尺度动力过程的连续长期观测。


“我从2007年本科到后来读博,一直都跟着赵老师,他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工作严谨。在他的带领下,科技组科研氛围浓、凝聚力强。” 赵玮的学生周春说。








得益于国家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号召及三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赵玮从2019年3月就参与到位于崖州湾科技城的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的建设中,今年3月起,由赵玮担任平台主任的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深远海立体观测网支撑保障与信息服务中心正式进入常态化运行,该平台将为海洋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气象防灾减灾等提供强大的信息服务支撑。



除了在三亚的工作外,赵玮每年还要回中国海洋大学任教,或是在海上开展调查工作。“科研没有朝九晚五的规律作息,尤其是目前在三亚的平台处于早期运行阶段,我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高强度的工作离不开家人的包容和支持,让我全身心投入,无后顾之忧。” 赵玮说。


科研没有止境,赵玮在三亚这个新的舞台上依然在逐梦深蓝。今年7月,赵玮将再次带领团队从三亚出发,继续向深蓝迈进。接下来,赵玮将对“南海潜标观测网”进行改造,努力实现观测网由“科学网”向“业务网”的转型升级,形成并巩固对南海动力环境的连续长期观测能力,为海南省、三亚市的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信息保障,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今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也将迎来首批研究生。“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我们努力为海南省和三亚市培养一批扎根海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赵玮如是说。





人物介绍


赵玮,1976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南海内波等多尺度动力过程观测、研究及应用工作,主持构建了以42套潜标为主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潜标观测网”,系统开展南海内波等动力过程机理研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项目20余项;在国际海洋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来源:三亚日报








END



 年薪8-12W!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招聘科研助理

 约它!科技城专属网约车来了 打车不再愁!

➜ 扩宽就业渠道!省教育厅在崖州湾科技城举行了这个活动↓

 批前公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这三大项目有新进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