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全面解读《能文能武李延年》3:武器认认看
文章前面两个部分分别对《能文能武李延年》故事背景和人物塑造进行了解读,而观看军事片时军迷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辨识武器。最后这个部分咱们就一起认认看。
本文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新媒体与公众号“跟陶叔一起学”合作的“走近军博学军史”系列文章的第二篇。这是第三部分:武器认认看。
我们随着剧情发展来逐一辨认。首先在小安东出场时桌子上摆放的枪有3种,分别是中正式步枪、莫辛-纳甘M1944式步马枪和PPSh41冲锋枪。
中正式步枪
最下方的两支是中正式步枪,其中一支的枪栓被小安东拿在手里进行保养。
中正式步枪是国民政府购买了德国毛瑟枪的专利后仿制的产品。最早在1935年组织生产,以取代汉阳造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从生产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
出于中国士兵比欧洲士兵身高矮一些的考虑,仿制时将枪管缩短,同时将刺刀加长,以加强拼刺刀时的战力。
中正式下护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方便把持的指槽,是那个时代许多步枪的特征。
军博展出中正式步枪
中正式步枪与同一时期日军主要配备的三八式步枪外观很相似,但是有几点重要区别。
三八式步枪,是日本于1905年(即明治三十八年,这是三八的来源)研制的一种旋转后拉枪机步枪,在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
首先是长度,中正式长1110毫米,而三八式全长1280毫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步枪。虽然中正式加长刺刀长度,拼刺刀时还是会吃亏。但是小日本那个子配这么长的枪确实也是挺迷的。
其次是三八式在拉机柄(即枪栓)上方有一个防尘盖,这就是它“三八大盖”外号的来源。
最后是枪托。一般步枪的枪托与下护木都是用一整块木料,三八式的却是用两块木料拼的,因此枪托上有一条拼接缝。日本人的小算盘打得贼精,光这一项,就不知道得省多少木料。
军博展出日本三八式步枪
三八大盖与中正式的原型毛瑟枪长度对比
莫辛-纳甘M1944式步马枪
桌子最上方放的是莫辛-纳甘M1944式步马枪,是苏联军队上世纪40年代的装备。该系列步枪最由俄军枪械设计师莫辛和比利时人纳甘兄弟共同设计。志愿军部队大量装备的是苏联提供的1944年的改进型。
该枪射击精度好,性能稳定,为二战结束前苏联军队的制式步兵武器。
军博展出的“冷枪冷炮运动”中涌现的“志愿军特等神射手”张桃芳战斗照片及他使用的M1944式步枪
这款枪显著特征是扳机护圈前的三角形弹仓,弹仓上有两道纵向加强筋,弹仓底部可以打开快速退弹。
在剧中,装备的重度美粉罗厚财吐槽五班长“天天抱着个水连珠子”。这里的“水连珠”就是指的就是莫辛-纳甘步枪。莫辛-纳甘步枪传入中国后,因其枪声清脆,供弹、发射动作干脆,连续发射时如同水珠溅落,就得了个“水连珠”的外号。
罗厚财吐槽坚决不用美械的五班长
剧中战士手拿水连珠的近景照
PPSh41冲锋枪
桌子中间放的是PPSh41冲锋枪。PPSh-41冲锋枪,由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格里戈利·斯帕金于1941年设计完成。到上世纪40年代末,该系列枪生产了约600万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大的冲锋枪。
PPSh41在国内被称为“波波沙”。其显著特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枪管外镂空开窗的散热片。
散热片伸出了枪口并有一个斜角。这个设计起到了补偿器的作用,不仅抑制枪口上跳,又可以降低后坐力。这个设计还让枪口火花变得更大更明显。
充当枪口补偿器的散热片
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弹匣。小安东桌上放的波波沙装的直板弯曲弹匣,可以装35发子弹。而它最惹人注目的是另一种装71发子弹的弹鼓,后来李延年手里拿着的就是装的弹鼓。
我国在1950年仿制了波波沙,即50式冲锋枪,它是新中国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国产制式冲锋枪,当年即生产3.6万支装备部队。50式基本是原模原样照抄(都是社会主义兄弟客气个啥)。
上图为波波沙,下图为50式(军博展出)
PPS-43式冲锋枪
剧中出现的另一种苏式冲锋枪则是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是苏联苏达列夫工程师设计的PPS-42式冲锋枪的改进型,1943年正式列为苏军制式冲锋枪。该枪从1943年开始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停产时为止,共生产了约100万支。
两位战士拿的都是PPS-43
国内把该枪叫做“波波丝”,结构上比波波沙简单轻便。因为有可折叠金属枪托,志愿军又称之为“铁把子”冲锋枪。
军博展出苏制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
我国于1954年仿制PPS-43,定型为54式7.62毫米冲锋枪。没错,又是完全照抄。这款国产枪最著名的照片是雷锋叔叔拍的这张。
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
罗厚财在剧中第一次出场就冲副连长要“大八粒”。大八粒指的是美军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
M1伽兰德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半自动步枪,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装配部队的半自动步枪。该枪性能可靠、坚固耐用,是美国在二战中使用量最大的单兵武器,总产量超过了400万支。
军博展出美制伽兰德M1式7.62毫米步枪
M1伽兰德步枪的供弹方式非常有特色,能装双排8发子弹,比一次只能装5发的水连珠有优势,得到“大八粒”的外号。它体现了美国一贯坚持的单兵武器火力压制观点。
因为罗厚财是国军出身,对美械比较了解,但副连长明显不清楚大八粒是啥。
大八粒的上下护木比较大,是该枪的重要特征,但是搞得比较重,像是木头包裹的一坨铁。
罗厚财搞到了大八粒,但被迫上交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为什么五班长老是拦着罗厚财不让他随意换用美军武器。
并不是五班长自尊心的问题,而是因为军队经常靠枪声判断敌我身份,如果枪声不同容易造成误判。李延年的态度和五班长是一致的,只是提醒他要讲究方法,灵活管理注意尊重和信任。
后来战场上五班长并没有禁止罗厚财使用美军的枪。
在最后的防御战中罗厚财手持大八粒与手持水连珠的五班长并肩战斗
春田步枪
罗厚财虽然爱美械,但是不专一。大八粒刚到手,还没热乎,又豁出命去战场拣敌人留下的狙击步枪,差点被炮给轰着。
他拣的这支枪就是春田狙击枪。
春田枪听起来特别像个日本名,却是正经的美国货,是生产商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的意译。
喇叭形的击针尾部、向下弯曲的拉机柄和向上隆起的后段上护木是其外形的显著特征。
春田步枪在美国服役之后,一直都是美国士兵的标准配置步枪,一直到1936年,被M1式伽兰德取代。但是二战开始时M1式伽兰德产量少,春田步枪略做改进后,被再次生产有了第二春(对得起它的名字)。
而罗厚财拣回来的,则是该枪专门的狙击步枪改进型M1903A4,加装了光学瞄准镜。
军博展出美制斯普林菲尔德M1903式7.62毫米步枪
M1卡宾枪
剧中还出现的一种美军轻武器则是M1式7.62毫米卡宾枪。书生兵王毓文第一次实战就缴获两支,很得意地向指导员报功。
M1卡宾枪是美国陆军1940年左右要求研制的一种替代制式手枪的自卫武器,也是二战中美军使用最广泛的步兵武器之一。
卡宾是英文carbine(马枪)的音译,通常为某种步枪的变型,原为骑兵乘骑作战使用,后来也用于炮兵、伞兵、步兵和其他兵种。
M1卡宾枪是一种半自动卡宾枪,是枪械史上按照公认的卡宾枪定义,第一种专门设计及大量生产的卡宾枪。
M1卡宾枪具有质量轻、射击时容易控制等优点。它单发射击,自动装填子弹,由15发弹匣供弹。与当时的步枪相比进步很多:可更换式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而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强。
由于它广泛的用途,到二战结束时,已生产了超过6百万支。
剧中美军手拿M1卡宾枪
军博展出美制M1式7.62毫米卡宾枪
汤姆森冲锋枪
剧中还可以看到两种美军冲锋枪的亮相。第一种是汤姆森冲锋枪,是美国二战期间生产的著名的冲锋枪之一。
该枪在1919年设计,由美国自动武器公司生产,并以该公司创建人之一约翰·汤姆森将军命名。
1942年该枪的改进型M1式正式装备美军,成为美军第一支制式冲锋枪。不久又在M1式的基础上改进为M1A1式冲锋枪。1944年,汤姆森冲锋枪系列总生产量达到175万支,因造价昂贵当年停止生产,逐渐被M3式系列冲锋枪取代。
剧中手持M1A1式冲锋枪的美军
军博展出美制汤姆森M1A1式11.43毫米冲锋枪
M3式冲锋枪
M3式冲锋枪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于二战时期大量生产的廉价冲锋枪,于1942年12月12日开始服役。
由于外型像很像用来加注润滑油(黄油)的润滑油枪,就有了外号“黄油枪”。
由于外型抢眼,在好莱坞战争片里面,M3冲锋枪经常抢尽风头。但是美军其实非常不喜欢它。
设计黄油枪的初衷就是为了便宜,便宜了性能也就不太讲究,不仅射速慢,弹匣还容易脱落。
美国人在二战时采取了重欧洲轻太平洋的战争策略,欧洲美军普遍装备的汤姆森冲锋枪,而太平洋的海军陆战队却只能用春田步枪,后来换装时,又给的M3冲锋枪。
画面前景志愿军战士背着的就是M3冲锋枪
军博展出美制M3式11.43毫米冲锋枪
DP式轻机枪
还要提一种大家印象里志愿军的标志性武器,就是《英雄儿女》里王成使用的带大圆盘的机枪。
这就是苏制捷格加廖夫DP式轻机枪。枪身上面那个标志性的大圆盘,实际上是能装47发子弹的供弹器。圆盘在射击的时候跟着转动,外号“转盘机枪”,又叫“唱片机枪”。
这款轻机枪由苏联著名的枪械设计师捷格加廖夫于1923年开始设计,1928年正式装备苏军,型号为“DP-28”,是苏联二战时期最重要的轻武器之一。在中国译为“德普式”。
有人说剧中没有出现它的身影,其实是有的,但是没有重点表现。
红圈内就是转盘机枪
军博展出苏制捷格加廖夫DP式7.62毫米轻机枪
这部剧中还有其它许多武器,包括重机枪、火焰喷射器、地雷、坦克等等,但由于篇幅已经比较长,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读者对相关知识感兴趣,可以给公众号发消息,大家想看就继续往下写。
另外,这些武器陶叔也不一定识别得完全准确。如有错误,欢迎发消息指正与讨论。
对《能文能武李延年》的全面解读就写到这。该剧的成功是因为故事内容扎实,反映志愿军面貌真实立体,道具细节上严谨细致且对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能看到创作团队的匠心,耐人回味,确实难得。希望这样的军事题材优秀作品能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