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常有人质疑英语学习的意义。他们认为中国人花费了太多精力学习英语,而大多数人在平时用到英语的机会并不多,再加上机器翻译越来越成熟,因此以后完全可以从英语学习中解放出来。 陶叔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1. 要承认现实。中国并非当今世界文明的中心,还处在奋起追赶的阶段,要不断引进吸收外部的先进成果。而最先进的成果,绝大部分是用英语表达的。英语作为向外部学习的重要工具的作用并没有改变。机器翻译的准确性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 2. 把格局打开。中国人要再次站上世界文明的巅峰,不是靠一味索取,而是要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要做出贡献,就要让更多外国人知道我们的工作,采用我们的成果,接受我们制定的标准,最终参与到我们发起的项目,自觉接受我们的统一领导。而这个过程中,英语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熟练地使用英语,并将它用作我们发起向世界文明高峰进攻的有力武器。 3. 以软件领域为例。开源软件代表了人类无界分享的价值,是强大的世界潮流,正是它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如果只满足于从开源软件里搬运源代码攒产品,躲在国内市场内卷而不走出去,中国软件业无法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市场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世界上最复杂多变的需求,被它逼出来的优秀产品在任何地方都有强大的竞争力。当前在开源世界里,由中国人领导的项目数量少、影响力小。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对分享的价值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受限于国内开发者的英语表达能力,无法流畅地向世界人民表达出我们的先进成果,制约着我们获取相应的领导力。以前中国人是在世界舞台的边缘,别人不关注,自己也没啥可说的。但是现在我们要迈向中心,需要滔滔不绝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英语能力不仅不能削弱,更要加强。 4. 要破除自恋。在传言华为要推出自己的编程语言后,有人猜测是一种“中文编程语言”。这种愿望不过是狭隘的民族观念。企业花大代价研发的编程语言,要生存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让最多的人愿意使用。搞成中文,增加国外开发人员的学习成本,除了让它成为国人自嗨的玩具,又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语言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用别人听得懂用得明白的语言,才能吸引别人,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英语的简便性,在编程语言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文没必要在自己不占优势的领域一决高下。 5. 要尊重语言发展规律。有些人担心中国人的文明成果不用中文写不发表在中文期刊,反而跑到国外期刊上用英文发表,这样会让中文期刊质量始终无法提升,也让中国人的最新成果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其实提出这类担心的人眼界有限,也搞错了因果关系。只看中文期刊的科研人员,本来就不是主动紧跟世界前沿的那一批。一个国家科技期刊地位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的科技实力,水涨才能船高。只用中文发表最新科技成果,限制了与世界的交流,最终得不偿失。 语言中最核心的是名词,新名词是由人类的创新实践创造出的。哪里的创新实践多,哪里就会源源不断涌现新名词。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领域不断地创新实践,必将带来源自中文的各种新名词。只要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源自中文的新名词不断丰富,中文的国际地位就会相应提高。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并不需要拔苗助长,更不要画地为牢。 6. 要克服自满。美国人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让中国与世界脱钩,而对中国最有利的是坚决不能脱钩,反而要更深入地拥抱世界。世界文明体系是一个整体,现在虽然由西方主导,但并不意味永远是由他们主导。我们没有必要另搞一套体系,而要牢牢地嵌入进去,而且要鸠占鹊巢,要反客为主,一步步地攻下世界文明的顶峰。而要实现这个目的,英语就是我们向上攀登的钩索。老话说得好,先穿袜子后穿鞋,先当孙子后当爷。学好英语,才能问鼎世界之主。 7. 乐观展望前景。英语现在虽然拥有统治地位,但它本身有一个严重Bug,同时也是所有拼音文字的遗传病——新名词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了人们在理解名词时有巨大障碍,甚至不同领域的专家看跨专业的名词时也会头疼。而中文在造新词时,却可以通过已有汉字的组合对意义进行大致描述,中文词天生具有分类与联想的能力,而这正好与人的学习规律相符合。这是中文在未来发展中拥有的巨大潜力。 随着国人的创新活动,由我们贡献的新名词不断挤进英语,这种趋势最终会对英语产生质的改变,就像修仙中的“夺舍”。源自中文的名词,当然是用汉字最方便表达。这会诱使人们主动学习汉字。因此,陶叔认为世界通用语言最终会是一种中英文夹杂的状态,类似于日文那种假名加汉字的形式。认识2至3000个汉字,可能是以后每个世界公民必备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