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拾零: 法院新人学说话!
欢迎点击上方“红发橙子”蓝色字关注本公众号
2020年3月31日的《人民法院报》第5版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被拒绝的“法语”》,讲的是一位法院干警刚刚进入法院在乡下法庭工作时,因为自己与当事人交流时使用法言法语造成沟通无效,后来她在工作中认真了解当地风俗习惯,交流时努力使用方言俗语,最终得到了当事人的肯定 。
应当讲,刚进法院的小伙伴和当事人沟通确实是个问题,很多新人都觉得好像进了法院一下子不会“说话”了。
一是方言的问题。
比如有的小伙伴去了南方,当地方言听不懂也不会说就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如果去派出法庭,这个问题就更严重。曾经有位在广东法院工作的法官写文章(今天开庭,我受到了赤裸裸的歧视!),说到了当地工作用很长时间努力学习当地方言,经过努力终于达到了很熟练的程度,但偶尔还是会被当事人嫌弃反应慢发音不标准,要说她还是在当地中级法院工作。我也听说过有的小伙伴到外地法院工作,因为方言问题实在无法解决辞职回乡的故事。
二是说话方式的问题。
现在好多小伙伴是所谓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一直是学霸和乖宝宝,举手投足书生气十足,几乎没怎么和底层的老百姓打过交道,所以不太会和老百姓交流,说的法言法语对方听不懂,说话文绉绉对方也不爱听。我真见过有的老同志和当事人交流的兴起称兄道弟的,你觉得人家太不严肃,但是很多当事人真的就吃这一套。
三是风俗习惯的问题。
很多新人对当地的很多风俗习惯都不了解,这一点对于从事家事审判特别不利。有时候合议庭审理案件,当事人的一些陈述年轻的同事听了完全没反应,老法官一听就知道这明显不合当地风俗,很可能说的是假话。所以不懂当地的风俗习惯,这对于查清案件事实乃至进行调解都很不利。
特别是这些年公务员招考越来越正规化,在不限制户籍的情况下,很多大城市的公务员普遍外地人居多,这也加剧了前面提到的三类问题。
怎么办?
其实也好办,小伙伴们别有畏难情绪,扔到审判一线摔打几年下来,大部分人都能适应,很多还都干得很好,当然这其中的努力和付出就只有甘苦自知了。
而且以后这种问题应该会慢慢减少,因为以前是当事人和法官在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上差距很大,很多时候需要法官努力去适应当事人,而现在普通话推广力度越来越大,当事人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风俗习惯也有趋同的趋势,上面提到的这些情况也会逐步好转。